個人資料
正文

郭繼衛:“微創”戰爭解析

(2012-05-10 08:26:06) 下一個

郭繼衛:“微創”戰爭解析

2012年05月

來源: 新華網


   “微創”是新近出現的醫學名詞,指創口微小的手術,其優點是切口小、創傷輕、恢複快、痛苦少。這恰如其分地形容出特種作戰的新特點、新規律、新方向。“微創”和“特戰”一樣,都是高科技開創的新天地。

    1980年4月25日,伊朗的子夜,停泊在伊朗附近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上的8架RH-53直升飛機轉動旋翼,一架接著一架斜刺著升入夜空。此時,從埃及起飛的6架C—130飛機也取道沙特阿拉伯飛向伊朗境內的會合地點“沙漠1號”。在頭一年的11月4日,美國與多年交好的伊朗反目成仇,伊朗示威者扣押了美國使館的66人。在政治與外交的“放人”努力失敗之後,卡特總統決定“搶人”了。

    美軍的計劃是直升機與運輸機在“沙漠1號”會合,然後“藍光”特戰隊員們乘直升機前往德黑蘭郊區的“沙漠2號”,從那裏奔襲使館等地,救出人質。然而,不期而遇的沙塵暴成了美軍的第一批敵人,在到達“沙漠1號”後,隻剩下6架直升飛機了,這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最低數量。簡易機場上一片忙碌,士兵們把裝備物資從運輸機搬上直升機。正在此時,3號直升機液壓係統失靈,這意味著該機成了一堆廢鐵。這些士兵擅長的是打近戰、搶人質,卻修不了飛機。卡特總統接到報告後,隻得取消行動。

    本來故事到這裏還可以挽回體麵,沒想到更大的“烏龍”接踵而至:第一架C—130在即將升空的一瞬間,同一架直升機相撞,兩機當即起火爆炸,機上有8人死亡,4人受傷。

  天已放亮,沒時間了,美軍丟下8具屍體、兩架飛機的殘骸和5架直升飛機,也把這次行動的絕密地圖、偵察照片、無線電通信呼號和頻率表都遺留在了現場。他們永遠無法到達區區290公裏之外的“沙漠2號”了。自然,美軍成為全世界的笑柄,而伊朗也隨即把人質分散到全國各地,營救的希望徹底破滅。“搶人”變成了“丟人”,這一對戰美國兵的勝利直到今天仍鼓舞著伊朗人。

    31年後的又一個中東午夜,2011年5月1日,華盛頓的中午1時22分,巴拉克•奧巴馬授權了突襲本•拉登的命令。他甚至自信地邀請許多重要官員到白宮戰情室,看球賽般地一起觀看襲擊實況。2架MH-60黑鷹直升機載著“海豹”特種兵出發了。直升機是不為人知的“匿蹤”款,噪聲更低,也更難以被雷達偵測。

    這個“黎明突襲”行動的預案是:第一架直升機飛抵庭院,士兵自一樓開始攻擊;第二架直升機於屋頂上方盤旋,士兵垂降屋頂。整個行動呈現一種“鉗形”態勢。不幸的是,現實與那一次伊朗之行頗為相似,第一架黑鷹直升機在下降的氣流擾動下尾翼撞在圍牆上。指揮員不得不讓第二架直升機改降院外,與原先墜落於庭院的士兵會合之後——好在事故沒有造成陣亡——像抄家一樣破門而入。

    本•拉登雖然邪惡,卻沒有特種兵那麽快的反應,士兵在二樓往三樓樓梯處看見了他,他當時 “穿著一種在當地稱之為‘庫爾塔’的寬大睡衣袍”,他的妻子一邊掩護他一邊以阿拉伯語大喊她願意代替拉登死去。那名士兵向女子腿部開了一槍,而第2名士兵則用HK416突擊步槍準確射中了拉登的胸口以及頭部。“GERONIMO(傑若尼摩)!”他們通過無線電報告說,那是擊斃拉登的約定暗語。

    這次襲擊花費了38分鍾。汲取上次伊朗失敗的教訓,他們銷毀了機密設備並引爆了故障直升機。隨著拉登的遺體從卡爾文森號航母上葬入北阿拉伯海,自“911”後的反恐戰爭可以算作取得了標誌性的勝利。在地球的另一邊,奧巴馬難掩興奮地嚷道:“我們幹掉他了。”

 

    特種作戰是相對於戰爭的常規出牌而言,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甚至很難定義出它的準確概念。蚊子吸血時在人察覺前必須飛走,否則會麵臨被拍死的危險,特種作戰也是一樣,在對方形成對抗狀態之前必須完成一切動作,所以它不僅是非對稱的,更是無規則的。一般而言,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體:特種部隊或臨時賦予特種作戰任務的小型部隊;任務:突襲、破襲敵重要的軍事、政治、經濟等關鍵環節和特定目標;手段:以特殊方式進行短平快作戰,如空降、登陸以解救人質、偷襲首腦機關、摧毀重要設施等;效果:以出奇不意的突然行動,實現常規部隊不適宜或不可能獨立完成的作戰意圖。

    最早出現的特種部隊是1936年德國最高統帥部成立的勃蘭登堡大隊,該部隊在“二戰”中潛入敵國大搞破壞,世界上特種兵的主要作戰模式因此延續。究其理論基礎,似乎可以從克勞塞維茨的“戰爭阻力”論斷中引申出依據:他在《戰爭論》當中將戰爭中的阻力描述為由偶然性、無法預測性和特殊性構成的“妨礙戰爭的一切活動的介質”。而“減輕阻力的潤滑油隻有一種,就是戰爭鍛煉。”顯然,特種作戰為減少戰爭阻力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像泥鰍一樣的小巧靈活的行動,所遇到的阻力必然比拉起架勢的兩虎相搏小得多。

    以前“特戰”的成功率未見得有多高。除了伊朗人質事件,在1993年,克林頓命令陸軍“遊騎兵”和“三角洲”特種部隊進入摩加迪沙,捉拿索馬裏軍閥艾迪德。在那次行動中,共有19名美國官兵喪生,並成為美軍傻而笨的又一標誌。

    此類行動曾經是許多美國總統的夢魘,但奧巴馬卻青睞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玩法,他敢於孤注一擲,並取得了成功。

    當美國人感覺政府無能之時,“海豹”成了“無所不能”的代名詞。他們身手矯健,威武強悍,似乎可以完成一切不可能完成的軍事夢想,連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率都要仰仗他們。

    美國於今年年初大幅調整了軍隊的功能與結構。那種兼具表演與賭博屬性,輸了吃虧不大、贏了大搶風頭的秘密快速行動成為重點,而不是在伊拉克、阿富汗那樣的密集型長期作戰。為此,到2023年國防預算將削減4870億美元,陸軍將從57萬人減少到約49萬人,20.2萬人的海軍陸戰隊也將縮減。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2012年的預算為105億美元,其中包括33億美元的海外緊急行動預算,比2011年增加了7%。今後4年,特種部隊將增加10%,從63750人增加到70000人。新的理念是打造更靈活的特種兵,並在全球範圍部署,組建“戰區特種作戰指揮部”。特種部隊將會扮演更多角色,而不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隻能針對外交政策死角采取行動。其它西方國家也有這種趨勢,如以色列近期就組建了一支特種“深度部隊”,旨在深入敵方境內執行任務。以色列在海外的秘密行動數量在過去一年裏大幅攀升。這也意味著,未來的作戰,“特戰”或者“特戰”性質的軍事冒險隻會增多,不會減少。

   從前麵敘述的事例對比可以看出,特種作戰的春風得意並非緣於美國總統的運氣,歸根結底還是技術進步的勝利。就如同在醫學領域,再有經驗的醫師,也不如一隻內窺鏡更能夠說清楚“肚皮裏邊的故事”一樣。在戰爭中,體能的提高畢竟是有極限的,而技術的空間越拓越寬。特種作戰已然成為集空天縱深、舉一國軍力的聚焦式行動,參戰士兵不必是史泰龍飾演的蘭博那樣的超級英雄個體,而是能夠清醒而精確地完成整套技術流程的、各司其職的超級包工隊。出現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全球信息偵控能力極大改變了戰場時空關係,新出現的危機區域不再那麽遙遠與深不可測;二是快速、精確和隱型裝備的大量出現,更有條件發動單邊突襲,並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阻力”帶來的政治風險;最後,近於殘酷的訓練與“精確到盎司”的計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信。能否“全身而退”成為衡量這場賭局的首要條件,“不怕進不去,就怕出不來”——這也是破解“微創戰術”的唯一靈丹妙藥。

    同時人們必須看到,美國的這種軍事重心調整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既有法律層麵的,也有道德層麵的。一幫士兵未經外交溝通就擅自在他國的領土上殺人放火,用什麽保證公允與正義?

    1月25日的又一個淩晨,“海豹”隊員從索馬裏海盜老巢救出兩名人質,那時奧巴馬正在發表國情谘文,他說他最喜歡的收藏品之一是特戰隊在消滅本•拉登時攜帶的國旗。他讚賞的是帶著國旗的暗殺、破壞與偷襲。(作者郭繼衛係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陸軍大校,從事軍事醫學發展戰略研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