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殲-8型戰鬥機的發展回顧(圖)

(2011-10-13 19:38:03) 下一個
殲-8型戰鬥機的發展回顧
2011年10月   來源: 光明網

殲-8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戰鬥機,它的誕生曆經了艱難和坎坷,其中之艱辛,遠遠超出我國研製的其他作戰飛機,然而正是殲-8的研製為我國以後自行研製更先進的作戰飛機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殲-8戰機

  我國航空工業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先後引進了多型前蘇聯戰鬥機,算是邁開了建立自主航空工業的第一步,但是隨著中蘇關係的變化,前蘇聯停止對我國的援助,因此我國航空工業不得不承擔起獨自為空軍提供作戰飛機的重任,上世紀60年代中期,考慮到國外第二代作戰飛機已經問世,新型超音速轟炸機、攻擊機也陸續服役,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殲-7型作戰飛機不論是航程、火力還是機動性能,與這些作戰飛機進行對抗的時候,都感覺力不從心,因此我國空軍需要新的殲擊機來抗衡這些新的威脅,當時國內相關單位提出兩個方案,一個采用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的單發殲擊機方案,一個是在現有的渦噴-7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改型,提高推力,研製雙發殲擊機,考慮到國內相關領域基礎薄弱,所以最終我國空軍選擇了後麵一個方案,並將其命名為殲-8型殲擊機。

  殲-8型殲擊機可以看作殲-7的雙發放大型,采用兩台渦噴-7甲發動機為動力,單台加力推力大約59千牛,機載設備最初的設想采用火控雷達為核心的全天候火控係統,但是由於機載火控雷達遲遲未能取得突破,我國空軍決定先研製采用雷達測距器的白天型,然後再研製裝備火控雷達的全天候型,最終殲-8基本型裝備的機載航空電子係統基本上是殲-7相關設備的改進型,包括測雷-2雷達測距器、JHK-03瞄準具以及導彈射擊計算機等構成殲-8白天型的機載火控係統,我國沈陽飛機公司從1965年開始研製殲-8基本型,1969年首次試飛成功,但是該機拖延到1979年才設計定型,1980年正式裝備我國空軍,首批列裝單飛是空軍第11航校(現在的空軍滄州試飛訓練中心的前身),殲-8白天型試飛拖延有多種原因,既有文革幹擾的主觀原因,也有我國對於研製新型戰鬥機的難度與規律認識不足,相關試驗手段與測試設備缺乏等客觀因素,在殲-8拖延的時期正是國外航空工業飛躍發展的時期,第三代作戰飛機已經研製成功,我國航空工業也開始了奮力追趕的漫漫長路。

  上世紀70年代後期,最初為殲-8配套的射雷-4型火控雷達研製成功,根據空軍的要求,沈陽飛機公司開始研製殲-8全天候型飛機,編號為殲-8Ⅰ型(上世紀90年代隨著空軍編號的改變,該機被改稱為殲-8A),射雷-4型機載火控雷達是我國第一種單脈衝火控雷達,對於RCS=5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可以為20公裏,與該雷達配套的射瞄-8光學瞄準具是我國第一種采用陀螺穩定的瞄準具,射瞄-4、射瞄-8與機載導彈火控計算機構成殲-8全天候型的火控係統,令人遺憾的是,殲-8配套的霹靂-3型空空導彈研製遲緩,這樣空軍決定仍舊給殲-8配套現有的霹靂-2型空空導彈,根據空軍要求,我國相關廠所對霹靂-2進行改進,改進後的霹靂-2乙重點提高抗幹擾和引信早炸的的問題,主要是采用致冷硫化鉛導引頭,並且采用了新的光學透境,提高了探測距離和抗幹擾能力,對於原來的紅外近炸引信進行了改進,為了提高導彈的機動性能,還使用了來自霹靂-5乙翼麵舵,整體性能相當於美國的AIM-9E空空導彈,其他武器包括;兩門23-2雙管23毫米航炮、機載57毫米航箭等武器,新的導彈結合新的機載火控係統,讓殲-8全天候的作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殲-8全天候型於1977年開始研製,1982年試飛成功,1985年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

中國殲-8II戰鬥機
殲-8Ⅱ


  盡管殲-8型殲擊機的裝備讓我國空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改善,結束了該機和同時期殲裝的殲-7Ⅱ型殲擊機形成了高、低搭配格局,成為我國空軍在上世紀80年代作戰能力的骨幹和中堅,但是當時國外第三代作戰飛機已經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三代作戰飛機的性能重點由第二代作戰飛機的高空高速性能改變為注重中低空機動性能,同時配備有更加完善的航空電子係統,具備全天候超視距攔射和精確打擊能力,而殲-8受限於其原始設計,很難通過簡單的改進縮小與國外三代作戰飛機的差距,其機頭進氣布局限製了機載火控雷達的性能,這是因為非透波的進氣道會把部分雷達電波彈回,形成所謂的“進氣道假目標”,射雷-4在研製過程中就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而國外在改進米格-21係列作戰飛機時候,同樣碰到這樣的問題,造成對機載雷達性能較大的影響,另外其機內空間也比較有限,難以安裝較多的航空電子設備,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研製采用兩側進氣的殲-8Ⅱ型飛機(後來改稱殲-8B),就是騰出機頭空間安裝大孔徑機載火控雷達和航空電子係統,該機於1984年試飛成功,1988年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不過殲-8Ⅱ仍舊保留了殲-8的小展弦比三角翼布局,三角翼的優點就是激波阻力小,超音速性能好,但是誘導阻力大,高亞音速時的機動性能和航程較低,而這正是一般空戰的經常使用的性能區域,所以在研製殲-8Ⅱ的同時我國就啟動的新型殲擊機的技術探索工作,重點提高殲擊機的機動性能,這就是現在的殲-10型殲擊機。由於當時國內經濟技術基礎比較仍舊較低,考慮到國外第三代作戰飛機已經向我國周邊擴散,在這種情況下,為提高我國的空中防禦能力,我國決定進口蘇-27型殲擊機,作為國產新機出來的過渡,並且引進部分先進來促進新機的研製。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型殲擊機陸續裝備部隊,殲-8型殲擊機在空軍的地位開始下降,不過考慮到當時空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殲擊機數量有限,新機由於數量偏小,被做為空軍的“拳頭”部隊和“種子”飛機來使用,因此仍舊使用殲-8型殲擊機執行日常緊急攔截作戰飛機來使用,為了進一步提高殲-8機隊的作戰能力,空軍對其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提高,主要項目包括;用JL-7AG型火控雷達替代了原來的SL-4型火控雷達,與後者相比,JL-7AG的探測距離提高到30公裏左右,武器改裝為霹靂-5乙空空導彈,同時相應對光學瞄準具進行了改進,以支持霹靂-5乙的離軸發射能力,還就是加裝了全向雷達告警係統和箔條/照明彈投放架,提高飛機的電子戰能力,改進後的殲-8被稱為殲-8E。

  從整體上看,考慮到殲-8已經落後,發展潛力已盡,因此空軍並沒有對其進行更大規模的升級,僅僅是能夠使用空軍現有的武器裝備而進行了小規模改進,該機存在的缺乏超視距攔射能力、機動性能低、電子戰能力薄弱的缺點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在現代高技術空戰裏麵的作戰能力已經越來越低,所以隨著蘇-27及其國產型號和殲-10大量裝備部隊,殲-8B係列也經過了航空電子升級,具備全天候下視/下射、超視距攔射,裝備了綜合電子戰係統,可以比殲-8係列更好的執行緊急攔截任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空軍做出退役殲-8E型殲擊機的決策。


  由於該機的過渡性質,所以它的改進改型也比較有限,上世紀80年代,空軍考慮到現有的殲偵-6型飛機已經陳舊,所以決定研製殲偵-8型高空高速偵察機,該機在機腹吊掛有大型偵察吊艙,裏麵配備有引進的美製KA-112型航空偵察照相機,KA-1l2相機是在KA-99A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成的一種傾斜全景式相機,它焦距長達1.8米,具有高空、大傾角、遠距離偵察能力,相機的主要特點:焦距長;自動檢、調焦;自動斜距調焦;自動像移補償;可以利用飛機慣導係統輸出數據自動計算速高比,具備較強的對地偵察能力,憑借KA-112的大範圍、遠程偵察能力,殲偵-8可以不深入到對方區域,就可以對其縱深地區進行成像偵察,大大提高我國空軍的戰術偵察能力。

  殲-8ACT驗證機,所謂ACT-指的是飛機主動控製技術,主動控製技術和電傳操縱係統(FBW)一起是提高飛機操縱性能、機動性能和生存性能的關鍵技術之一,我國於1979年發展ACT/FBW技術,在完成地麵樣機研製的基礎上,於上世紀80年代決定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殲-8ACT驗證機,該機在殲-8的基礎上加裝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縱軸數字電傳/主動控製係統。為此該機在機翼加裝了一個小鴨,形成獨特的三翼麵結構,殲-8ACT的電傳操縱係統是采用四餘度結構,是國內第一個實現對靜不穩定飛機全時間、全權限電傳操縱飛行的係統。重點研究了對於各類飛機具有重要價值的放寬靜穩定性技術和飛行邊界限製技術。該係統於1990年完成了全部開發和飛行臉證計劃,考慮到殲-8機體的限製,我國在此後又處用殲-8Ⅱ飛機研製成功殲-8ⅡACT驗證機,該機配備有更先進的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係統,這些飛機為我國ACT/FBW技術實用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殲-8加大航程型;上世紀80年代隨著南海形勢的發展,我國海軍航空兵現有的殲擊機難以深入到南沙上空執行作戰任務,為此有關部門要求沈陽飛機公司研製殲-8加大航程型飛機,該機在殲-8白天型的基礎上加大了機身油箱,同時加掛兩個大型副油箱,武器改裝霹靂-2乙空空導彈,但是考慮到該機性能有限,特別是火力較弱,與周邊國家與地區的作戰飛機相比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是該機沒有繼續發展下去,之後我國開始在殲-8B的基礎上研製殲-8D空中加油型飛機。

  如果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殲-8的確是一種落後的機型,並且其研製進度及相關設備與武器的拖延也讓該機遲遲難以達到空軍要求的作戰能力,但是正所謂“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裏”,要知道我國航空工業是從空白的基礎上起步,自行研製現代化高性能作戰飛機所曆經的艱辛是外人不能體會的,但是就象愛因斯坦的第一個小板凳那樣,通過殲-8的研製,為我國研製更先進的作戰飛機積累了經驗,打下了的基礎,特別是這些經驗是別人不會傳授,在此後的歲月中我國航空工業先後研製了第三代殲-10和第四代殲-20作戰飛上世紀80年代印度在法國、前蘇聯、美國的協助研製LCA戰鬥機,至今仍舊為氣動、重量及發動機問題苦苦掙紮,就是過分的依賴別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研發能力,造成引進-落後-再引進的怪圈,這充分說明自力更生的重要性,當然自力更生並不意味著對與引進技術的排斥,我國在研製第三代作戰飛機的時候就采取了“以我為主,力爭外援”的方針,同時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國產作戰飛機的研製起點,加快了自身的發展。(小飛豬摘錄整理)

  參考資料:

  航空知識1989年10月刊《從殲-8到殲-8-2》 作者:顧誦芬

  《我國飛機主動控製技術的開發與驗證》 作者:沈陽飛機公司 李明

  《當代中國空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