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外媒看好中國版“全球鷹”(圖)

(2011-07-14 14:41:40) 下一個
外媒看好中國版“全球鷹”
2011年07月   來源: 中青在線 

互聯網上流傳的“翔龍”無人機照片

    今年6月中旬,一架造型前衛的大型無人駕駛偵察機在中國西南某地現身。據稱是當地軍事愛好者拍攝的照片被轉發到互聯網上後,引起了國外多家專業媒體的興趣。有評論稱,這架代號“翔龍”的神秘飛行器,是中國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先進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主要性能指標向大名鼎鼎的美製“全球鷹”無人機看齊。

    稱中國無人機青出於藍

    俄羅斯《紐帶》網刊登文章指出,從照片上看,中國最新推出的無人機裝有一台噴氣式發動機,在氣動布局上采用了新穎的菱形聯翼設計,也就是將前後翼連接成一個菱形框架。與常規機型相比,連翼飛機具有結構堅實、抗墜毀能力強、抗顫振能力好、飛行阻力小、航程遠等優點,非常適合高空長航時的任務需求。

    俄媒還引用珠海航展上公布的數據稱,這款代號“翔龍”的無人機長14.3米,高6.4米,翼展25米,標準起飛重量7500公斤,巡航高度18000米,巡航時速750公裏,最大續航時間10小時,航程達7000公裏。美國《航空周刊》也在其官方博客中提到,“翔龍”的機體采用了雷達隱身設計,表麵還可覆蓋吸波塗料,有助於增強其隱蔽偵察能力。

    以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為代表的部分媒體則強調,近幾年,中國無人機的研發工作快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翔龍”的設計和定位就與美國的“全球鷹”無人機非常相似。它的亮相,表明中國研發無人機的重點已從“擁有”向“批量+多功能”傾斜,俄、美、以色列等國的技術和經驗被中國軍工單位廣泛借鑒,令中國的無人機研發大有青出於藍的勢頭。

 

    能與偵察衛星一較高下

    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最初隻是為了取代有人駕駛的高空偵察機。因為不用飛行員駕駛,這種機型可以做得很輕,從而飛得更高。美國最先規劃了3種不同等級的設計指標,其中的“蒂爾”Ⅱ方案由軍方接手後發展為大名鼎鼎的“全球鷹”。

    美軍的實踐經驗顯示,一架“全球鷹”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和偵察麵積相當於老式戰術偵察機的40至70倍。加之其可以通過戰術數據鏈和移動式數字衛星通訊裝置,要覆蓋一片方圓數萬平方公裏的戰區,同時有5~8架“全球鷹”升空就足夠了。

    另外,高空無人機居高臨下,方便使用大視場鏡頭或寬波束掃描雷達監視車隊行進、大批量流動的人員、海麵零星目標等動態趨勢,可以完成大範圍戰術信息的統計和判別,這是傳統低空偵察機難以實現的功能。和偵察衛星相比,衛星雖然可以提供更廣的觀察範圍,但分辨率遠遠不如長航時無人機。如果美軍的KH-12“鎖眼”衛星能分辨出地麵汽車的型號,那麽“全球鷹”就可以看清駕駛汽車的人是誰。

    同時,高空無人機的飛行路徑比較自由,可以長時間在同一個地方盤旋,通常隻要交替出動兩三架就能保證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控。不僅如此,當衛星受到雲、霧等幹擾時,無人機還可以下降到6000米以下高度觀察,受氣候限製非常小。

 給解放軍指揮官更多選擇

    美國《連線》網站分析認為,參照美國無人機在近幾次局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中國開發一種相似的裝備亦屬順理成章。從中國軍隊的現實來看,它長期缺乏集團軍或師級使用的高效快速空中偵察係統。現在,能夠提供實時數據的“翔龍”無人機的出現,將令這一狀況得到改觀。今後,解放軍指揮官在遠距離偵察和攻擊方麵有望擁有更多選擇。

    對於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取得的進步,部分西方媒體並未掩飾自身的不安。美國“環球戰略網”就憂心忡忡地猜測,中國正在為海軍部隊研發特種偵察無人機,“一旦這些無人機瞄準了美軍航母,高速飛行的巡航導彈也就離後者不遠了”。

    其他一些西方防務專家評論稱,中國會利用無人機強化其反介入和區域封鎖能力,以及執行持久監視與打擊任務。在實戰中,“翔龍”從大陸機場起飛,可將遠至關島的西太平洋海域納入自身巡邏範圍。接敵後,該機可以憑借自身的低可探測性實施隱蔽跟蹤,使用機載設備確定海上船隻的航行參數,再通過數據鏈和通訊衛星把信息轉發給後方指揮中心。之後,該機還可以占據有利位置,引導己方其他打擊兵器展開突襲。

    外媒指出,從中國公開更多的無人機發展計劃來看,無人機在未來戰場上的應用正在中國的國防規劃中變得更加明確。隨著這類裝備的服役並實現和其他武器係統的一體化,中國海空軍及“二炮”部隊執行遠海防禦任務並有效實施海上阻絕戰略的能力將再上台階。(《青年參考》特約撰稿 陳光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