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揭秘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堪比美國歐文堡(圖)

(2011-02-01 12:48:07) 下一個
揭秘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堪比美國歐文堡
2010年06月    來源:《解放軍生活》

電磁迷茫

    北京軍區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是亞洲最大、中國最現代化、陸軍唯一複雜電磁環境建設試點單位。

    該基地地形複雜,由沙漠、草原、山地、壕溝等組成,麵積上千平方公裏,具有獨特練兵地理優勢。

    它是我軍唯一可以展開集團軍規模諸軍兵種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的現代化大型演兵場。

《解放軍生活》雜誌2010年6月刊(總第304期)文圖/張坤平

    北京軍區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座落在內蒙古當年成吉思汗揚鞭揮戈的古戰場上,親臨基地觀摩的美軍高級軍官評價它可以和美國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相提並論。

    基地先後投資數億元,在建成具有導調監控、輔助評估、戰場仿真等 “五大係統”的基礎上,又首家建成了複雜電磁環境應用係統,並與新研發升級的激光仿真交戰、導調控製評估、訓練綜合保障係統融為一體,形成了全新大型現代化訓練基地。受訓部隊普遍反映,係統創新了訓練環境、組訓模式,突破了製約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生成和提高瓶頸,引發了受訓部隊訓練方式的深刻變革。

    近年該基地先後導調、保障了78場大型實兵和網上對抗演習以及全軍重大演練活動,上千名軍師旅團指揮員率98個師(旅)數十萬名官兵,在這裏練指揮和謀略,走向“戰場”,經受“戰火”洗禮;複雜電磁環境下“火力打節點、電磁破網絡”等數百個新戰法訓法誕生;全軍數百名高級幹部在這裏參觀見學指導;60個國家的國防部長、陸軍參謀總長和作戰師旅長等多次赴該基地觀摩演習。

    不久前,軍委副主席郭伯雄視察該基地後給予高度評價:“朱日和訓練基地整體建設,特別是複雜電磁環境建設,是當前軍隊最好水平,處於全軍前列。組織的演習實戰性和對抗性強,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首個陸軍“複雜電磁環境應用係統”橫空問世,大漠驟然掀起電磁風暴

     “礪兵-2008”實兵對抗演習在朱日和基地打響。來自36個國家的110多名軍事觀察員和外軍軍官觀戰。戰機掠空,彈雨傾瀉而下;火炮怒吼,噴出陣陣熾焰,從前沿到縱深,紅藍兩軍糾纏廝殺,高潮迭起。

    滾滾鐵流中,有一隊白色特種車輛顯得格外醒目,它出現在哪裏,哪裏的部隊就會出現“麻煩”:電台失靈、雷達迷茫、指控中斷。

    “實施輕度電磁幹擾,進行通信壓製!”導演部裏,基地司令員一聲令下,電磁風暴瞬時席卷演兵場,交戰雙方通信立即受阻,電磁幹擾信號像一隻隻無形的巨手,與參演部隊糾纏在一起,無論如何也擺不脫、甩不掉。通信兵不停地跳頻、減小功率、變換通信網,使盡渾身解數反幹擾、反壓製,電台通信距離還是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而且時斷時續,誤碼率不斷增多。下級的情況不能上報,上級的軍令不能下達,部隊的指揮控製隨即陷入迷茫。

    與平時抗幹擾訓練不同,對抗場上通信兵聽到的噪音不再隻是一種,有時是幾種、幾十種混雜在一起。擔負戰場偵察任務的無人機被幹擾得上不了天,離幹擾源遠的雖勉強能 “登高一望”,卻傳不回一點數據。

    無獨有偶,戰場偵察雷達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耳不聰、目不明,不知彼不知己,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戰場上,這仗到底該怎麽打?更怵頭的是,電台裏還經常出現冒充的指揮員發號施令,有的居然有幾分神似。“敵方”的心戰宣傳不時侵入電台、網絡,任你怎麽改頻,一樣如蛆附骨,擺脫不得。

    放眼望去,剛才還在高速開進的部隊一下子慢了下來,失去指令的分隊被迫收縮隊形,整裝待發的攻擊群無法按計劃行進,幹脆原地待命。

    “我們施加的僅僅是輕度、中度電磁幹擾,假如抵近設置再施以重度幹擾,甚至能摧毀對方用頻裝備的電子元件。戰時,戰場是‘試金石’;平時,演習場是‘試金石’。公平公正檢驗戰鬥力是基地的生命。今天的挫敗是一種‘關愛’,磨礪部隊作戰的鋒刃,取勝明天戰場,就得實打實,硬碰硬!我們讓部隊寧可輸在訓練場,也絕不能敗在戰場。因此,演習中絕不能遷就任何人。”朱日和訓練基地劉心明政委的話,令參演部隊指揮員如坐針氈。

     一座座軍營,出現全新的信息化練兵圖景:電磁頻譜計算成為軍官訓練的重頭戲,電磁頻譜管理被列入作戰籌劃的重要內容,抗幹擾能力強的數傳通信成為通信兵的訓練重點,從前並不被看重的激光通信設備迅速走上了訓練前沿。……

     曾在基地複雜電磁環境下被動挨打“走麥城”的某師,後來重上“戰場”大相徑庭。他們僅用了規定的1/3時間就開設了多個通信樞紐,各個作戰要素的通信隨即貫通。基地環境構設大隊網絡攻擊、電子壓製多招並舉,該師則以反複跳頻避擾,隱蔽頻段,改頻換頻,多頻共用,開啟佯動網,一次次跳出電磁包圍圈,並啟用應急通信等手段進行反幹擾、反壓製,超強的防偵抗毀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事後,基地領導打開該師野戰指揮方艙才明白,他們僅通信手段就有短波、超短波、集群通信、衛星通信、超大功率電台等7種之多,除了部隊裝備的器材,還有多種通過軟件升級、嵌入信息技術改造的“秘密武器”。這個師指揮員直言不諱:這都是讓你們逼出來的。

    依托先進的組訓平台,去年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創造了該基地組建以來的4個“最”:參訓數萬人,創曆史最高紀錄;參訓部隊來自陸軍、空軍、二炮、武警、預備役部隊等,是曆史上最全的;演練強度最大,晝夜展開5場實兵對抗演練;演練新課目最多,涵蓋了新大綱規定的合同戰術訓練所有課目。

外軍觀摩

     升級“實兵交戰仿真係統”,我陸軍首次能成建製、全要素組織兩個團開展仿真交戰。

    大漠荒原,烽煙再起。猛烈炮火掩護下,“紅軍”聯合戰術兵團對“藍軍”展開立體攻擊,戰鬥進入膠著狀態。“紅軍”左側山穀,遠距離迂回而至的兩架“藍軍”武裝直升機悄然以猝不及防之勢突然拉起。“紅軍”迅速組織防空火力對空射擊,一架“藍軍”直升機被防空導彈擊中,拖著濃煙退出戰場。

    朱日和基地在我陸軍首次成建製組織參演部隊運用“實兵交戰仿真係統”開展的演練中,記者看到這宛如電影大片的精彩一幕。

    基地參謀長密國林介紹說,此次演習有兩大“亮點”:一是,我陸軍首次成建製、全要素組織兩個團開展仿真交戰;二是,從單兵武器、主戰裝備到非火力單位,全部安裝激光仿真交戰係統終端。這兩大“亮點”,正是朱日和基地對“實兵交戰仿真係統”全麵信息化升級,帶來的得意之筆。

    直瞄武器 “打激光”:單兵攜帶“單兵激光模擬交戰係統”,戰鬥中一旦被擊中“陣亡”,“實兵交戰仿真係統”終端就發出“嘟嘟”的聲響警示,頭盔冒出一股紅煙或藍煙,單兵所持武器失去作戰效能;坦克、導彈、航空兵等重型裝備如被擊中摧毀,冒出一股黑煙,火控係統立即自動鎖閉,再也無法射擊。

    間瞄武器;“打數據”:火炮裝配“間瞄武器模擬交戰係統”,演習中發射方按下射擊程序,射擊諸元立即輸入數據采集器,發送至實兵對抗服務器進行模型運算,由計算機根據對方兵力、火力的配置情況,自動生成打擊毀傷效果。

    非火力單位“打坐標”:工程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以及後勤、裝備保障力量等所有非火力單位,實時衛星定位,一旦被“擊中”,毀傷數據和戰鬥評裁情況將實時傳至導演部大廳。

    “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是體係與體係的對抗。”密國林說,成建製、要素全,才能構成體係。

    從單兵武器到重型裝備,從空地火力環境到非火力單元,全部實現仿真交戰。偵察與反偵察、機動與反機動、綜合打擊與反打擊,變得具體而直觀,推動參演部隊走上體係對抗之路。

    全要素體係對抗,過去對抗中容易被忽略的“配角”,全都融合進演兵場,讓一些精銳之師找到了自身的訓練“短板”和觀念陳舊。

    研發“導調控製評估係統”,使千裏“戰場”變得“透明”,數字化助推演習與實戰對接。

    走進朱日和基地新落成的數字化導調大廳,高4米、寬25米的大型LED顯示屏,占據了大廳西側的整個牆麵。現場影像、交戰三維動畫模擬、紅藍軍指揮文書、通信幹擾情況、戰鬥力指數曲線、裝備和人員損傷統計等各類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部隊集結、機動展開、發起攻擊......方圓上千平方公裏“戰場”上,雙方對抗態勢,實時顯示在這個大屏幕牆上,參演官兵戰鬥中的表情甚至行為細節,都盡收眼底,毫厘畢現。好一個“全透明”的戰場!

    基地司令員張亮介紹說,支撐起這個“透明”戰場的,是基地的數字化監控評估係統,包括遍布基地全地域的計算機網絡、視頻監控係統、遠程衛星定位係統、無線傳輸係統、集群通信係統和野戰機動導調係統。

    這個數字化監控評估係統,能夠完整記錄、評判和分析參演部隊各項戰鬥指數,破譯從靜態到動態、從定性到定量的數據清單。一次演練,係統量化分析自動產生的評估資料往往厚達數十頁,精確到分秒的戰場態勢變化及戰場錄像可隨時網上調閱。

    信息化戰場走來了“數字裁判”,計算機取代了主觀判斷,概略性裁評轉變為精確性裁評,戰鬥力如何評價、怎樣估算,有了一把新的公平尺。

    “戰損”坦克沒有得到搶修,就不能“複活”參戰;工程部隊沒能修複炸損“橋梁”,車馬步兵誰也“過不了河”;偵察兵沒有傳回“敵人”準確坐標,炮火打擊就是“0”分;防化兵沒有對“染毒地帶”進行洗消,部隊中毒幾率肯定是100%……

    “數字裁判”,在演兵場攔起一道“實戰”門檻。以前,指揮員命令一下,部隊做做動作,“做過了”就算“做好了”。現在,一切按實戰標準裁決,能不能做,做到位沒有,“數字裁判”步步緊逼,把演練逼成了實戰。

"數字裁判",也給基地導演部帶來新氣象。張亮司令員說,過去演練,導演部情況一出,"紅藍"雙方就放手自主對抗。實踐證明,這種簡單的對抗模式,看似硝煙彌漫,但部隊呼拉拉一遍就過去了,不符合實戰要求的隨意對抗變成了缺乏理性根據的"打架",導演部變成了拉架的"婆婆"。依托"數字裁判",他們啟用實戰化的全新導調模式:動態顯示,精細調控,根據戰場態勢變化,一招一式地磨礪摔打部隊。

    “訓練綜合保障係統”全時空全方位保障,全麵提升戰鬥力。

    來自世界各地、膚色各異的上百名外國軍事專家雲集朱日和,端坐在基地複雜電磁環境訓練中心一樓導調大廳,目不轉睛地盯著上百平方米特大屏幕上顯示的對抗演習態勢。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屏幕上顯示的這場聯合戰術兵團對機動防禦之敵進攻戰鬥的網上對抗推演,還有讓他們驚慕的是基地先進的組訓保障設施。

    屏幕分為左右各20平米、中間60平米三大塊。網上推演展開後,紅藍兩軍指揮員相繼顯示在右屏上,頻頻向各自部隊發出的每一道命令都實時顯示在中間屏幕上。

    設在二樓的模擬對抗室內,紅藍兩軍司令部下達的各項指令,通過網絡傳達至三樓的各指揮方艙,方艙內所屬紅藍兩軍的團、營、連和各兵種部隊執行命令的情況,迅速在中屏上生成了三維模擬交戰圖。而左屏上顯示的,則是紅藍兩軍裝備的戰損、人員傷亡及彈藥消耗等情況。

    隆隆的坦克卷起煙塵,武裝直升機輕盈掠過,戰機呼嘯而來,導彈噴著尾焰直逼目標,雙方的電磁幹擾壓製與反壓製呈波浪形互相交錯,無人機、戰場偵察電視、衛星過頂虛擬等交戰景況的三維顯示和模擬航天情報分發等形象逼真的場麵,讓各國軍事觀察員如臨其境。許多觀察員紛紛拿出數碼相機和攝像機朝屏幕拍攝,嘴裏不斷發出 “OK!”的讚美聲。

    外國軍事專家觀看的是基地訓練綜合保障係統中的指揮模擬對抗訓練分係統和多維偵察分係統。這套係統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它奠定了組織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實現多維戰場景況模擬、提升信息化訓練水平的重要基礎。

    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武器裝備和經費消耗巨大,為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先進國家的軍隊廣泛運用了模擬訓練係統。為盡早研製出符合我軍合同戰術訓練基地組訓需要的戰術指揮模擬對抗訓練分係統,基地高級工程師張冀湘帶領10多名技術骨幹一趟趟地千裏奔波,到我軍最早研發模擬訓練係統的院校,請教我軍模擬訓練仿真的著名專家。為使模擬係統更加貼近實際,他們將基地上百場演習的基礎數據和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基地圖片進行詳細分類,采集了近10萬份部隊訓練作戰和演習需求認證報告,在40多名全國全軍高級模擬、仿真、軍事環境、數據、圖形軟件工程專家和基地骨幹曆時一年的艱苦努力下,指揮模擬對抗訓練分係統終於應運而生。這一係統通過計算機仿真,可滿足兩個師規模的連以上指揮員,同步進行網上指揮模擬對抗訓練,基本實現了 “按指揮席位配置、按作戰進程推演、按作戰原則模擬、按對抗效果評估”。

    衛星照片判讀,是軍事指揮員利用衛星拍攝圖片判斷戰場態勢,指揮部隊作戰部署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在演習現場,扮演藍軍指揮員的某裝甲團團長蘇榮,將基地剛剛傳輸過來的幾張黑白圖片攤在桌上,通過圖片上的標誌,判斷紅軍兵力部署和進攻態勢。這些黑白圖片就是基地製作的衛星模擬圖片,它是基地多維偵察分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這些圖片形成衛星虛擬過頂情報,實現了戰場交戰景況的三維顯示和模擬航天情報分發,為受訓部隊提供了航天情報運用訓練的基本條件。

    由於衛星資源有限,這一歐美發達國家軍隊指揮員常用的資源,對我軍指揮員來說卻是一件較為陌生的事物。我軍許多師旅級指揮員,在平時的訓練和演習中很少見到衛星圖片,更不用說利用了。基地將場區地圖變成了三維電子地圖,根據在場區內接收的裝有定位係統的紅藍軍雙方作戰要素的位置信息,合成在三維電子地圖上,經過分辨率處理,就形成了衛星過頂時拍攝的虛擬圖片,為演習部隊指揮員提供了實時的衛星圖片信息。這一在訓練保障思維上的突破,以低成本的方式,解決了我軍基層指揮員平時演練時衛星圖片從無到有的難題。

    基地作為一個軍事保密單位,演習中通過無線、有線發送的信息許多都是涉密的,必須對數據進行專門處理才能保證部隊的信息安全。基地技術站電子控製室主任張宇和其他幾個技術骨幹受命完成這一任務。一張電磁頻譜圖,包含著雷達、電台和民用、軍用等多種電磁頻譜,看起來隻是一片波浪式圖形,卻存在著泄密的隱患。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機軟件專業畢業的張宇,帶領技術骨幹苦戰8個月,在複雜電磁環境數據庫係統中逐一植入偽裝頻段,給核心數據穿上了 “隱身衣”,為駐訓部隊的網絡、數據,提供了防黑客、防病毒、防泄密的安全盾牌。

    該基地還先後組建了信息化模擬藍軍部隊、負責複雜電磁模擬的環境構設大隊、懂戰術通技術的導調控製大隊和綜合保障大隊,建成了我軍最大規模城市作戰訓練場和各兵種專業訓練場,為提高部隊作戰能力提供了全時空全方位保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