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發射核導彈成功後世界各國反映

(2011-02-14 10:58:02) 下一個

1966年10月27日,裝備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東風2號”,準確命中目標,“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獲得成功。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原子彈武器導彈核試驗。


  • 中國第三次核試驗是強化的原子彈,這個時候已經趕過法國。在這第四次試驗中既成功地完成了原子彈的小型化又成功地進行了運載手段的導彈試驗,就進一步擴大了同法國的差距...

日《東京新聞》評我核導彈試驗成功

【本刊訊】東京消息:日本資產階級報紙評我核導彈試驗成功。

《東京新聞》十月二十八日的評論說:"由於這樣快完成核導彈,對世界的衝擊很大"。評論說:"雖然一九六○年蘇聯停止了技術援助,但中共比預料的還快完成了核導彈,估計這是因為通過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徹底的社會主義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材,為專門研究的細分化和組織研究而進行努力的成就。通過這次的成功,中共將會對自力更生加強信心,強硬地進一步推進對舊文化大革命和對外的反美、反蘇路線。

《讀賣新聞》十月二十八日的評論說:"中國第三次核試驗是強化的原子彈,這個時候已經趕過法國。在這第四次試驗中既成功地完成了原子彈的小型化又成功地進行了運載手段的導彈試驗,就進一步擴大了同法國的差距。這可以說,中國已經開始向僅次於美蘇的第三個持有核武器的大國的道路邁進。"評論說:從政治上的意圖來說,正象反複宣傳的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一樣,強調開發核武器的驚人速度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同時也是對剛剛閉幕的馬尼拉會議所表現的"參加越南戰爭七個國家堅固的團結"的沉默回答。

我核導彈試驗成功引起世界強烈反應

這是「震動亞洲的功績」《馬尼拉紀事報》說

【本刊訊】菲律賓、新加坡報紙十月二十九日繼續突出報道我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的消息。

《馬尼拉紀事報》說,這是"震動亞洲的功績"。《馬尼拉時報》說,中國的核武器是"為了防禦,北京保證不會發動核戰爭"。這家報紙和《新晚報》(二十八日)認為這次試驗成功使"美國蘇聯核訛詐受到打擊"。

《華僑商報》用第一版的大量篇幅刊登有關消息,突出紅衛兵和祖國人民熱烈慶祝這一偉大勝利,說這給蔣匪的"反攻希望"潑了冷水。

新加坡《南洋商報》用大字標題進行報道,還有三個小插題是:《毛澤東思想又一次勝利》《黨政各要員紛紛致祝賀》《北京千萬人歌舞鬧通宵》。錫蘭報紙說"一鳴驚人進入導彈時代"

【本刊訊】科倫坡消息:錫蘭的差不多所有的晨報十月二十九日都刊登了關於我國發射導彈核武器成功的消息。《每日鏡報》的標題是:《中國一鳴驚人進入導彈時代》。《每日太陽報》同時還刊登了毛主席的照片。哥斯達黎加電台嘲笑麥克納馬拉

【本刊訊】哥斯達黎加《衝擊》新聞廣播電台十月二十八日評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發射運載核武器的導彈,來歡迎約翰遜總統到亞洲。在亞洲人民對約翰遜到來的抗議中,中國人民的這種抗議是最有效的。"

《衝擊》新聞廣播電台認為,中國人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可侵犯了。這家電台嘲笑了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說他對中國人民科學技術勝利的估計是太落後了。這家電台最後說,可能他會繼續感到更大的驚訝哩。瑞典報紙說具有深遠政治影響

【本刊訊】瑞典各報就我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發表評論。

《勞動報》記者十月二十八日評論說:"這次爆炸自然會具有深遠的政治影響。它表明中國繼續朝著大國地位前進。中國將很快製造帶核彈頭的導彈,可以達到美國海岸附近,從而造成對美國行動自由的威脅。"

《每日新聞報》社論認為中國導彈在軍事上的影響使美國今天必須意識到,如果使用核武器反對中國,那麽中國也會使用同樣的武器。最根本的是,中國擁有了核原子彈和導彈就會迫使美國放棄在和中國打仗時使用核武器的計劃。因此,和中國的一場戰爭將會是一場常規戰爭。在這種戰爭中,中國將最後取得勝利。

【路透社哥本哈根十月二十七日電】丹麥《消息報》說,中國最近該試驗的巨大意義將可以從它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看出來。這家報紙說,"亞洲、非洲以及可能還有拉丁美洲的新興國家將公開或私下把中國的這種炸彈視為它們自己的炸彈,它是在沒有白人國家的援助的情況下製成的。"突尼斯《拂曉報》全文刊登我公報

【本刊訊】突尼斯消息:《突尼斯新聞報》十月二十八日頭版頭條的紅色標題是:《提前五年嗎?紅色中國發射了它的第一個核火箭》,副題是:《北京一下子就躍過了飛機運載的整個過程,這是一個影響無法估量的事件》。《拂曉報》全文刊登了我新聞公報。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1

西德《世界報》說:中國核導彈試驗打破美蘇核壟斷

【本刊訊】西德一些主要報紙十月二十九日繼續報道有關中國試驗核導彈的消息。

《世界報》的評論說:現在,美蘇兩國在禁試條約的道路上接近了一小截。但是北京要阻止這種接近。中國的帶有核爆炸裝置的運載火箭也是針對著締結防止擴散核武器條約的。

中國擁有核導彈對帝修是十分沉重的打擊

法報承認我核武器發展已走在法國前麵

【本刊訊】法國《法蘭西晚報》十月二十八日發表斯克羅茨基寫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問:從技術上看,中國第四次爆炸意味著什麽?

答:中國人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人隻作了三次試驗,就能夠製成微型化的炸彈,而為了第四次爆炸,中國人製造了一個威力相當強大運載核彈的火箭。在今天他們能夠生產他們想要使用在那裏就是那裏的核武器。

問:從戰略上來看,擁有一種核武器(導彈和運載工具)有何意義?

答:對於這枚導彈的性質沒有任何確切說明,但中國人在目前已能夠給在越南打仗的美國人和給俄國人以十分沉重的打擊。

問:與原子"俱樂部"其它成員國相比,中國的力量如何?

答:中國發展核武器繼續使許多觀察家感到驚異。中國目前處在法國前麵,而法國在一年之中將不能發射地對地彈道導彈。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1

共同社記者自華盛頓報道:我核導彈試驗成功對美是巨大衝擊

【共同社東京十月三十一日電】題:《由於中國發射核導彈成功,美國在外交上更加感到焦慮》

特派記者鬆尾華盛頓十月三十日電:中國核導彈試驗成功給予華盛頓的衝擊,隨著有關證實這次試驗的消息不斷傳來而增大了。華盛頓的消息靈通人士一致認為:這次試驗的成功充分證明中國有了打破美蘇壟斷核武器的實力,宣告國際政治多元化的時代已經正式到來;造成了向目前美國的外交挑戰的新形勢。在中國宣布核導彈試驗成功的第二天,法國總統戴高樂以空前激烈的言詞譴責美國的政策。因此,華盛頓很感到焦慮。

對於美國外交的"挑戰"突出地反映在這樣一點上,就是:這次試驗是對約翰遜總統的亞洲之行的"狙擊"。對美國當局最大的衝擊是選擇馬尼拉會議剛剛結束這個時候。

消息靈通人士說,"盡管射程短,核導彈的成功,對依賴美國核武器的自由亞洲各國是個大衝擊。這個衝擊之大是過去原子彈試驗時的衝擊所不能相比的。"他們認為,"它至少在心理上迫使約翰遜總統作為外交攻勢而進行的亞洲旅行完全處於守勢。"約翰遜總統、國務卿臘斯克三天的沉默,說"不影響亞洲的力量對比"的寥寥數語的國務院聲明,都證實了美國自身擴大了這個挑戰。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3

法刊載文說:中國的裂變物質生產比美先進

中國科學大躍進使世界科學家眼花繚亂

【本刊訊】法《新觀察家》周刊十一月二日刊載馬克希伯爾寫的文章,題為《一項異乎尋常的成績,中國科學的大躍進使世界上所有的科學家--和戰略家--眼花繚亂》。

摘要如下:

為了最先到達,往往頂好最後起跑:這就是中國剛給核國家的教訓。事實上,從上星期五以來,中國在一個基本的方麵,在一個對原子能的民用和軍事用途都很重要的

方麵:即在裂變物質的生產方麵,中國比其他一切國家都先進,包括美國在內。

法國繼其他三個核國家之後,采取了美國的道路(氣體擴散法),但法國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個同位素分離問題:皮埃爾拉特工廠是一個大傷腦筋的工廠。

最後起跑的中國,選擇了誰都沒有探尋到底的一條道路:電磁分離鈾的兩種同位素的方法。這一方法迄今為止隻在實驗室裏試過,而中國卻成功地使這種方法成為大規模的工業用途。

地球上最古老和人口最多的人民經過十六年已經掌握了科學、技術和他的工業實踐的最先進的方麵。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功績。科學家們,無論他們的政治觀點和意識形態如何,都不可能無視這種規模的成績。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6

《新午報》讚揚我核導彈試驗成功

每個中國人都感到揚眉吐氣

【本刊訊】香港《新午報》三日發表社論說,中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是中國人的成就,是中國人的光榮。"每一個中國人,不論其政治見解如何,總覺得有吐氣揚眉的自豪感。"

社論說,"毛澤東是反對嘩眾取寵,主張實事求是的,他很少說中國地大物博,也不說中國是幾大強國之一。相反,他首先提出說中國是‘一窮二白',正因為是‘一窮二白',所以要苦幹,要自力更生,要發奮圖強。

雖然以十幾年的功夫,當中還經曆了自然災害,經曆了蘇聯的撤退專家撕毀合約,然而中國人有誌氣,外國人能夠做到的,我們一定能做到;外國人做不到的,我們也要做到!"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6

法國《經濟》周刊承認:中國工業實現不尋常的飛躍

並說今後幾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是對西方和蘇修的"頭號威脅"

【本刊訊】法國《經濟》周刊在十一月四日的一期上刊載一篇長文,題為《中國的工業革命,或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文章長達十頁(全期共二十四頁),作者是布拉杜德維涅庫,該周刊總編輯艾蒂安德律夫茲和編輯部都寫了按語。下麵是文章的結論部分:

中國的工業建設,活象蘇聯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工業化。但速度比較快。從這種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某些具體方麵的概觀出發,我們現在就可以簡述一下從一九五○年以來所獲得的成就。

起初,停滯不前的中國,由於缺乏進步的技術和有活力的製度--象一八五三年的日本,隻有外國人建立的微不足道的工業。

十七年後,中國成了全世界第一位產煤國:開采量從三千一百萬噸增加到四億九千萬噸。

鋼產量(鞍山、包頭、武漢、上海等的鋼鐵聯合企業)在一九三八年隻有四十八萬噸,一九四九年降到十五萬噸,而今天已接近一千八百萬噸

--相當於法國的產量--使中國列身於世界頭等國家的行列。

在軋鋼產量方麵,中國已達到了差不多完全自給的程度,生產著製造汽車和拖拉機所需要的將近兩千種鋼材。而建造合成銨工廠方麵所需要的一千種鋼材,它也幾乎滿足了需要。

因此,十七年前,中國的軋鋼幾乎完全是進口的。現在,它的自給率達到它的需要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中國的需要量卻已大大增加了!

今天,中國擁有各種各樣的工業,盡管飛機製造尚付闕如--不過這也許是暫時的。中國能滿足它的機器設備的需要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國依靠它自己的技術力量,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企業,聯合冶金企業,化肥工廠,發電站。

製造各種各樣的工業設備,包括從幾百萬電子伏的靜電電子加速器,到能放大二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

紡織工業(棉、絲、毛紡織)部門的發展,已使日本工業家嚴重不安。

它的三次核爆炸結束了白種人的核壟斷,啟發了有色人種和非工業化國家的種族自豪感。

事實上,這是在十七年中在毛澤東紅色中國這個社會主義製度範圍內實現的不尋常的工業的飛躍。

如果中國保持它目前的工業化速度,那就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它就可以擁有首先是接近於英國、然後是接近於蘇聯的那種工業潛力。

按人口說是世界頭號大國的中國,可能在今後幾年內變成世界經濟大國之一,也許甚至變成頭號大國。

因此,中國經濟的年齡同政權的年齡相等,而不是同它的曆史的年齡相等。還沒有開發的巨大的工業潛力,將使中國能夠真正著手進行工業革命。

終有這麽一天會到來的:那時,中國大陸將實際裝備起來,並將在各個市場上變成可怕的競爭者。

中國擺脫了外國人曾取得的特權,恢複了它民族偉大感和軍事力量,甚至同蘇聯爭奪共產主義世界的領導。人們現在更了解了為什麽中國成了不僅對西方、而且也許首先對蘇聯的頭號威脅。明天的世界是要摧毀這個想成為、而且也可能成為頭號新大國呢,還是相反使它參加這個世界,給它一個位置呢:前途正是要取決於這個選擇。


CHN強國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