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兵器知識30年係列訪談:馬式曾談中國輕武器

(2011-01-13 14:44:55) 下一個


馬式曾談中國輕武器

2010-05    來源: 網易軍事 作者:馬式曾


 

嘉賓簡介

輕武器資深專家馬式曾

內容簡介

近日,中國輕武器資深專家馬式曾出席了《兵器知識》雜誌社與網易軍事聯合舉辦的“30年兵器知識,30年中國兵器”係列訪談。在訪談中,馬老師詳細介紹了中國輕武器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曆程,講述了中國班用槍族、機槍、手槍的發展脈絡。

馬老師在訪談中還坦率指出了89式重機槍存在的精度問題,95式自動步槍在人機工程、製造質量等方麵存在缺陷。他還認為無托式步槍尚未經過殘酷實戰經驗,還不能認為無托式步槍優於有托步槍。

訪談實錄

兵器知識:各位網友大家好!30年《兵器知識》、30年中國兵器,今天我們特邀的嘉賓是輕武器資深專家、中科院科普講師團講師之一,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裝備時空》欄目等特邀嘉賓馬式曾老師,馬老師你好。

馬式曾:你好。網友朋友們好。

一、八十年中國輕武器的發展

兵器知識:我們想請您先談一下八十年代中國輕武器的發展,它定型了哪些型號,有些什麽特點?

馬式曾:八十年代輕武器首先定型了兩個,但沒有廣泛應用於裝備,衝鋒槍也定型了兩支,最主要的是班用武器裏定型了一個81槍族和一個5.8毫米槍族,還定型了7.62毫米的狙擊步槍,定型了一個67-2式機槍,還有一個88式,還定型了一個35毫米榴彈發射器。

八十年代基本定型了這些,其中主要的是班用槍族,5.8式開始,是這樣的狀態。

兵器知識:建國以後,中國基本沒有專用的狙擊武器,為什麽79年和85年定型了79式狙擊步槍和85式狙擊步槍,當時使用的背景是什麽?

馬式曾:各個國家使用槍械的傳統習慣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從解放前到解放後,部隊裏基本沒有單獨的狙擊手編製,用狙擊步槍比較少。1979年邊境衝突以後,對方有狙擊步槍,而且對咱們的前線戰士威脅比較大,在這種新的戰鬥條件,對方有,我們沒有,我們也應該搞狙擊步槍,所以在1979年之後我們搞了一個7.62毫米的狙擊步槍,這個槍搞了以後,發現彈道與瞄準鏡不匹配,還有一些其他的毛病,85年時根據彈道的實際情況修正了瞄準鏡的分劃,還進行了一些其它相應的改進,定型了一個85式7.62毫米的狙擊步槍,現在這個步槍在部隊、武裝警察、公安係統裏至今還廣泛應用。

兵器知識:67-2式機槍是不是也比較早?

馬式曾:67-2比較早,最早是1958年啟動,大躍進過程中開始研製中國輕重兩用的機槍,也叫兩用機槍。1958年研製,1967年定型,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狀態,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幹擾,產品質量不太好。

後來改進了一下,從可靠性和設計精度上,出了一個67-1式,整個重量25.6千克,使用起來,在可靠性和射擊精度等方麵有了提高,但使用起來比較重。1979年邊境衝突之後,就進行了改進,主要槍身變化不大,把槍架改成了滑動式的,原來前架的三角是紮在地上不動的,要挑動起來比較重,能量全靠整個地麵吸收,而且架子比較重,加起來有26公斤左右。在1979年時感到太重,所以減輕到了15公斤,減了十來公斤。

這麽輕的架子,要想保持原來的射擊精度,架子紮在地上肯定不行,所以把槍架的設計思想改成雪橇式的,槍架下麵可以在地上來回滑,整個射擊過程中,武器的後坐由肩部消耗一部分能量,既減輕了重量,又保證了射擊精度,所以出了67-2,是這樣一個過程。

二、高層領導的戰爭印象延遲了中國的小口徑槍械

兵器知識:80年代,小口徑武器在世界開展得如火如荼,為什麽這時候中國還研製了7.62式毫米槍族?

馬式曾:很多網友和雜誌讀者都有這個問題,這與中國的曆史有關。第一,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階段,不管是戰士還是基層幹部,到了80年代基本都提到了中層或高層領導,在這部分人裏,對於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口徑比較小,6.5毫米,經常表現為殺傷威力不足,我方的八路軍戰士受傷以後,養兩天傷,馬上又要投入到戰場上繼續戰鬥。我們繳獲日本鬼子的三八槍,是以敵人之槍還治敵人之手,日本鬼子被打了之後,馬上也回到戰場了,(給大家)形成了一個印象,打擊威力小。

在八十年代時,這些中層、高層形成了印象,小口徑打不死人,威力小,不管美國那邊怎麽樣,咱們沒有實際見到,所以要慎重。這一思想延遲了中國人裝備小口徑的決策。

說起來要向網友們交代,三八式的口徑雖然小,但當時它設計的彈頭直徑與彈頭長度之比是2.6倍,這在當時所有的步槍裏是沒有的,沒有那麽長。三八式的槍彈在膛裏轉一圈,走的距離是200毫米,但79式狙擊步槍膛內走一圈是240毫米以上。這意味著什麽?三八式在當時的子彈裏,旋轉速度特別快,這樣方向性就好,沒有翻滾,而且當時我們的作戰距離往往都是三四百米以內。

但到五六百米以後,三八式喪失穩定性以後,殺傷力更強,彈頭長度和彈頭口徑比更大,起到的“絞肉機”作用更強,實際上它隻是對中近距離上的匹配注意不夠。但那時候因為形成了誤解,這個誤解造成中國小口徑決策推遲,是影響因素之一。

第二個因素,中國的特定曆史,60年代末,70年代時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準備打世界大戰,當時槍彈儲備特別多,量非常大,如果馬上裝備小口徑,這些彈怎麽辦?會是很大的浪費,56式機槍彈也沒說殺傷力不足,為什麽不用?有了大量7.62彈過度地儲備,消化這些需要時間,所以不急著用小口徑。

第三個原因,在裝備發展中,1958年跟重機槍一樣,也搞了一個六三式自動步槍,優點是把步槍和衝鋒槍合而為一,這個方向是對的,但當它研製成功以後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生產的質量很差,當時說工人當家是主人,主人製造的產品不需要檢驗,廠檢不需要,軍代表更不需要,沒有質量管控,踢開管控自己生產,那質量就很難(保證)。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幹擾,六三自動步槍定型以後,生產質量比較差。拿到部隊就出現了問題,早上還能瞄準準星,到晚上就不行了,後來部隊都反映,還不如給我五六式半自動的。


到了1979年末,80年代初,隻好撤裝備。武器弄不好,從定裝、列裝到撤裝的損失是相當大的,接受了六三式步槍的教訓,中國搞小口徑就要穩妥,這三個因素使得中國決策小口徑不著急,小口徑可以繼續研製,但要繼續搞一個7.62的槍族,把那個做完,還要穩妥,在那個的基礎上縮小口徑,裝備部隊以後看看打的情況怎麽樣,好了之後既解決了中國的懷疑,又消耗了庫存,走的路還很穩妥,三者合一,出現了81式。

81式出現之後,質量確實還可以,到現在為止,國內在用,出口到國外的反映一直也都是可靠性高,AK47的原設計者卡拉什尼科夫來到中國說,81式是AK47之後最好的繼承者。81式的效果是這樣傳下來的。

三、九十年代中國輕武器的發展

兵器知識: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八十年代輕武器的發展特點主要走的是仿蘇路線。九十年代了,中國輕武器發展有什麽特點,裝備了哪些型號?

馬式曾:你說得對,以前基本都是仿製,90年代我們就開始走自己的路了,96年定型了92式9毫米的手槍,班用槍用了5.8毫米口徑,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

尤其中間還有個小插曲,1987年定型以後,從武器發展角度來說是很成功的,但從發展角度來說有點問題,小口徑的5.8,除了近距離看覺得它的口徑小點,但從其他方麵看,覺得你拿的還是81式,這樣不行,所以出了87A,保持5.8毫米步槍的性能不變,在外形上進行大手術,要符合現代時代的步伐,既不同於歐美,也不同於蘇聯,要有中國風格,就這樣出了八七式。

87式為5.8毫米口徑鋪了一條平坦的道路,87A為采用新材料、采用新人機工程、表麵處理方麵,都為95式探索了新的路子。87A式步槍獲得的評價很好,人家一看,既不是歐美式也不是美國式,都有著中國獨特的形式,而且使用的材料都趕上了世界潮流。

有了87A的路子,95式在87A的基礎上就順利通過了國家定型,列入了我們國家的裝備。

在這個基礎上還出了一個89式的重機槍,12.7毫米的,過去不是說高射機槍嗎?怎麽變成重機槍了?主要是從戰鬥使用性能來說的,我是以地麵射擊為主,不管口徑多大,這就叫重機槍。如果開始就以對付空中目標為主、地麵射擊為輔的,那就是高射機槍。我們1954年仿製蘇聯12.7毫米的德什卡機槍,叫54式,明確叫高射機槍。1985年我們在54式的基礎上大幅度減輕重量,這時候也叫高射機槍,但不管是原來仿製的54式還是後來自己設計的85式,主要的設計性都是以對空設計為主,架子比較沉。

到八九十年代,因為戰場形勢變化,機槍轉為對地麵射擊為主,所以變成了重機槍,九十年代還定型了365彈發射器,這是過去沒有的,用機槍的結構發生小的、可以爆炸的榴彈,外國有的叫榴彈機槍,我們叫榴彈發射器,87式榴彈發射器,現在我們也在大量裝備,在現在的索馬裏護航艦艇上也正在發揮著威力。

九十年代,咱們的武器基本是自己設計,整個論證、獨立設計、製造、普遍裝備,基本是這樣的過程。

四、5.8毫米口徑的選定

兵器知識:在我的印象中,90年代的輕武器印象最深的是95式班用槍族,我想問一下,小口徑武器到底有什麽優缺點?

馬式曾:小口徑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彈小了,小的話攜彈量就多,單兵能規定的攜彈量不變,可以多帶三分之一彈藥的數量,那這在戰場上的意義就非常大。

再就是口徑小、彈丸輕,打起來後坐力相對小一點,不管是機槍也好、步槍也好還是操控性也好,精度都要高一些,這是一個很大的好處。以前擔心56式槍彈庫存過多的問題都相應解決了,95式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戰場。

兵器知識:這其中有個疑問,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比如蘇聯的小口徑武器是5.45毫米,美國的是5.56毫米口徑,中國為什麽選擇5.8?其中是否有什麽典故?

馬式曾:從曆史發展來看,槍彈口徑變化很多,而且口徑越來越小,有時候是這樣的,要跳出技術來考慮,現在可以平心靜氣地說,5.56、5.45、5.8,應當說是一個數量級上的槍彈,但這三者之間擱在一起比較,我們5.8的口徑大一點、能量更大一點,殺傷力更大一點,但總體來說還是一個檔次。

從技術角度來說,采用5.45毫米口徑是世界最優,或者說采用5.56的最優、5.8的最優……從技術上來講不應該說這樣的話,現在很多都是受政治影響,七十年代時是世界兩大陣營,西方都是以美國為首。包括英國原來自己搞了一個6.0都研製、定型了,後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開會,說不行,你跟我都是北大西洋集團的,不能搞獨立,所以最後英國放棄了,也搞5.56。

之後蘇聯又要研製小口徑,絕對不是你裝5.56,我也5.56,好象有點對抗,就搞了5.45。

中國在八十年代開始搞5.8,是從1971年開始的,剛才你也提到了,有很多問題,八十年代把彈定型了,這時候世界上有兩大陣營,我們中國要考慮了,這裏有一個政策上的因素,你說我們要采用5.56,靠近北約;采用5.45吧,又靠近蘇聯,我們要顯示,中國是大國,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差不多,我們也不能跟他們一致。所以決定5.8,也是因為政治因素,我們要表現中國作為獨立大國的地位,既不靠近西方的,也不靠近蘇聯的,是這個意思。

兵器知識:在戰場上後勤補給難一些吧?

馬式曾:假如我們跟拿5.56彈的敵人作戰,我們也使用5.56,你繳獲了我的可以用、我繳獲了你的也可以用,是對等的,你用5.56,我用5.8,我繳獲他的武器不能用,他繳獲我的武器也不能用,這是相對的,所以沒有你所提的問題。

五、89式重機槍以精度換取了機動性

兵器知識:九十年代還有一個可圈可點的武器,89式12.7的重機槍,號稱它是全世界最輕的重機槍。

馬式曾:在裝備部隊裏是。

兵器知識:重量大概隻有26千克左右。

馬式曾:26.2千克。

兵器知識:這麽輕的重量對於機槍設計本身是不是很苛刻?

馬式曾:看來你也是懂一點兒,相當苛刻,武器很簡單,現在我們常規武器的力學基本原理沒有超出牛頓三定律,你的東西越重,拋出的力越大,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用不上的情況下,從古典力學來說,這是萬無一失的,是絕對的。原來12.7做評測的時候,打起來就是穩,射擊精度就是好。89式,設計的是26公斤,減輕了好多好多,完全是奇跡,還是要發射一樣的槍彈、一樣的後坐力,要把後坐力吸收起來,讓槍管不跳是不可能的。現在是前腿紮在地裏,讓地吸收一點,再就是肩部抵消一部分,這樣(射擊)精度相比原來很重的精度肯定是比不上。但武器在戰場上並不是越重越好,因為背不動,拿不動。尤其在八九十年代,國民經濟沒有繁榮到那個程度,部隊不能全部機械化,很多部隊基本立足於摩托化,遠距離走的時候跟汽車走,近距離,還有十幾公裏的時候扛著走,重量每重一公斤,戰士要流多少汗?在當時國力不強的情況下,某種情況下,以先行戰鬥為主的情況下,還是要把重量降下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犧牲了精度,滿足了機動性的苛刻要求。

這不是我們要苛刻,而是戰場的實際情況逼迫我們苛刻。美國M2 12.7毫米機槍,現在用的還是1938年定型的,很重,光機身就重38公斤,架子更重了,一般都裝在車上。下來後再加一個12.6公斤的重量,這加起來是多少公斤?現在他們也在搞減輕重量,美國還機械化的程度比較高……

兵器知識:輕量化機槍。

馬式曾:有的重量沒有達到要求,他們也在弄,孜孜以求之,我們比他們還早二十多年,但現在他們的輕量化還沒有正式做,目標絕對是對的,大家都要攻,我們在這方麵先走一步,不能對設計師要求太多,但實際(需要)就是這樣,某種意義上可以承認這一點,為了機動性而犧牲了精度,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話又說回來,有些任務要采用液壓緩衝器,維修比較複雜,就沒有采用,如果采用一些新技術把武器的動力係數調節一下,還能再好一點,如果一點希望都沒有那也不行,百姓不是傻瓜,還要繼續研究。所以你說“苛刻”,我認為你還是很內行的。

兵器知識:讓您見笑了,事物反正都是對立統一的,有利就有弊,89式機槍犧牲了精度,但換來了機動性。

中國另一款90年代武器是87式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是朱德林總設計師設計的,設計出來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讚揚一片,主要是它采用的機構非常簡單,而且是獨立設計的,您能稍微介紹一下87式榴彈發射器嗎?


馬式曾:朱德林起家就是35榴彈發射器的改進,減輕到57公斤,爬上這個台階,就得到了國內和國際上的承認。美國有一個MK19,蘇聯有一個AGS30,在這兩個榴彈之間,一個30、一個40,在這個基礎上設計,減輕了比較多的重量,這個槍開三腳架式的,從戰爭使用考慮,還不是太全麵,彈鼓裝12發,很少,彈匣很短,兩腳架是彈匣,三腳架是彈鼓,都很小,滿足不了要求。

另外就是它的(膛內)壓力很小,不適合車裝,首先要把自動方式改了,04年搞了一個新的,87式的問題,可以上車了,原來上不了車。

六、二十一世紀中國輕武器的發展趨勢

兵器知識:我們欣喜地看到,90年代,中國的輕武器已經開始走向了自研階段,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輕武器又有什麽發展嗎?

馬式曾:二十一世紀,輕武器的品種更強了,全麵更大,進入到了穩步發展時期,除了92式9毫米以外,還有92式5.8毫米的手槍,為了符合警察(使用)需要,搞了轉輪手槍,2006年還搞了5.8毫米的微型手槍。班用槍中又出現了短步槍,還有03式的折疊步槍。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輕武器步入了更加全麵(的時代)。

兵器知識:剛才您提到設計的武器中隻有一款02式是14.5毫米高射機槍?

馬式曾:02式機槍的產生主要是針對當時咱們國家……整個機槍是對付空中目標的,對付現代空中目標主要靠單兵導彈,這是主要發展方向,九十年代時,正趕上咱們國家經濟實力(還不夠)的時候,當時鄧小平也提出“要忍耐”,很多裝備都壓下來了,不能過多依賴導彈,有的部隊拿不到,但還要對付空中敵人,所以要搞一個高射槍,這樣就可以互補,因為導彈是一發有效,兩人一組,背三四發彈,打完後什麽武器也沒有,隻有等發號施令才能再發射,所以持續作戰能力非常差。

另外機槍再低空都可以射擊,導彈不行,過去的導彈是紅外的,隻能打尾追不能打迎頭,導彈也有導彈的問題,任何武器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這是有教訓的:我們在抗美援朝,打美國鬼子的飛機時,都用大一點的大炮沒用高射機槍。美國人的火力,使我們損失很大,後來我們既配高射炮,又配高射機槍。後來機槍又發揮不了作用,不可能那麽低了,雖然沒有開火,但在火力配置上起到了作用。尤其在我們進行特殊戰鬥的時候,需要導彈跟超低空的地麵武器進行匹配。

兵器知識: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各國都在競相發展未來士兵係統,有些係統已經在戰場上使用了,但未來士兵係統有一個最大的瓶頸問題,造價特別高。美國的未來士兵係統,現在的“陸地勇士”單套價格大概在1.7萬美元左右,以後的“未來地麵士兵係統”更將達到2.8萬到6萬美元,您看中國有沒有發展“未來士兵係統”的可行性,會不會受到影響?“未來士兵係統”在中國有沒有應用價值?

馬老師:未來士兵係統是現在單兵武器最新發展的方向,不管貴還是賤,各國都在弄,都要投資搞,中國也不例外。就像小口徑一樣,都投入以後,咱們也不能跳出這個範圍,因為發展(方向)是一樣的。

另外輕武器的當前主要(發展)方向就是距離變化的問題,最早冷兵器是咫尺之間的廝殺,步入到火器時代以後是拉開距離的廝殺。現在是飛機,除了要提高航速、加強防控能力以外,還有一個最新的問題,隱形,使雷達也看不見。輕武器怎麽辦?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發展)的隱蔽性上,自始至終都要拉開一定的距離,必須要隱蔽,單馬式曾裝備恰恰符合這個方向,因為單兵裝備有榴彈係統,另外可以近距離地通過光纖、CCD電視係統做拐彎設計,但也有個特點,隻能近距離使用,遠距離不需要,拉開距離本身就是隱蔽的。在輕武器發展的時候,就進入到了一個大台階,這肯定是一個方向。

兵器知識:成本會製約它的發展嗎?

馬老師馬式曾當然會製約,但你知道,信息技術發展很快的,成本是一直在下降的,計算機原來的386還要三萬塊錢,現在非常好的計算機隻要幾千塊。過去一個瞄準鏡很高,現在光學瞄準鏡基本可以裝在每個槍上了,一是各國都在增強國防實力,另外技術本身就會促進成本下降,因為經濟(發展)變化,(成本製約)會變化的。

兵器知識:看來未來“士兵係統”會在我國開花結果。

馬老師:是的,要有信心。

七、95式步槍未經過實戰檢驗還不能算成功

兵器知識:還有一個問題,現在武器都供士兵使用,95式步槍已裝備部隊十年了,部隊對它的人機功效方麵有一些異議,您如何看待95式步槍的改進?

馬老師:95式步槍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一是部隊長期使用習慣的問題,比如空槍掛機,部隊多年的使用習慣現在突然沒有了,這怎麽銜接?當然,技術上實現有些矛盾。

二是表麵處理質量,用的是強化的尼龍,長期使用後發白、起毛,鋁件會發白、發紅,看著很難看。還有很多(問題),彈匣比較軟、左右不能調、空倉掛機問題……過去都是這樣,現在離著那麽遠就要使用,還不習慣呢。還有無托和有托的問題,因為時間有限(不能展開談),(再就是)無托和有托,我認為沒有經過大量實戰考驗,還不能肯定無托勝於有托。

我認為,不管是什麽武器,能不能站住腳,不經過殘酷的實戰考驗,還都不能說(好)。現在采用無托式的有法國、奧地利,經過實戰比較多的老美、蘇聯還是有托槍。95式問題很多是無托帶來的,有時間再談。

八、中國輕武器30年發展的成就

兵器知識:請馬老師總結一下輕武器30年發展的特點。

馬老師:30年輕武器發展,一是品種多樣化,解放初期都是仿製蘇聯、國際上的,製式比較單一、品種也比較少,現在跟世界上的品種基本對等,差距不大,有些個別產品屬於先進的,像5.8的這個,最短、最輕,89式機槍最輕,這都是世界上還無可比擬的。

咱不是講(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嗎?我們在這方麵的進展也很大,原來都是跟著仿,實物仿,八十年代出的是跟著仿,人家怎麽研製,咱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研製,現在我們全部都是獨立的,具有自己的獨立知識產權,而且有一句話,研製走向了自行化。

再就是在製造水平上,關鍵設備機架的誤差過去都是1毫米3%到5%,2-3%毫米。現在由於使用了精鍛機,誤差可以保持在一毫米千分之三左右。

另外就是生產路線柔性化了,過去生產線上有一百、二百來套工序,排的死死的,一個人隻能幹一個活,現在都有加工中心,產品可以隨時變,適應能力(很強)。過去一個槍到生產,沒有兩年來生產設備,第三年出不了槍,現在隻要圖紙出來,生產馬上就可以開始,生產製造的水平上了一個台階。

我們60年沒打過大仗、惡仗了,剛才我說了,武器要站得住腳必須靠戰爭來考驗,我想,還要上台階,武器訂購市場化、嚴格驗收把關獨立化,現在是駐廠軍代表把關,利益連在一起了,當然它是代表軍方驗收,但沒有任何第三方來檢測,應該加強檢驗的獨立性,這方麵還有很多考核項目,咱們往往用過去的老規則考核,尤其是有些訓練變化了,要做相應的調整,但是還沒有改,所以發生了矛盾。


整個來說,我們的品種多樣化、研製自行化、製造水平上了台階。成績是大大的。

兵器知識:好,請馬老師最後跟網友說幾句。

馬老師:《兵器知識》是一枝花,要想燦爛靠大家,萬紫千紅需要綠葉配,網友都來愛護它。

兵器知識:非常感謝馬老師的精彩點評,30年分享、30年榮耀,借此機會也向所有的兵工人致敬。感謝大家收看,謝謝。

另外請馬老師為《兵器知識》創刊30年說幾句話。

馬老師:也來一個順口溜吧:《兵器知識》30年,科普宣傳做貢獻,而立之後再向前,齊心協力中華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