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蛟龍號”為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載人潛水器(圖)

(2010-08-30 15:02:08) 下一個

“蛟龍號”為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載人潛水器
2010年08月   來源:新華軍事

   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海洋局26日在北京聯合舉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載人潛水器海試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主要技術特點、指標及其應用領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主要技術特點有四:一是在世界上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麵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二是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定位能力,這為該潛水器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象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四配備多種高性能作業工具,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複雜任務。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主要技術指標包括:長寬高為8.2米×3.0米×3.4米;空氣中重量不超過22噸;有效負載220公斤(不包括乘員重量);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速度為最大2.5節,巡航1節;載員3人;生命支持,正常:3×12人時,應急:3×84人時;正常水下工作時間12小時。

    深海載人潛水器是運載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各種電子裝置、特種設備快速、精確地到達各種深海複雜環境,進行高效勘探、科學考察和近海底作業的裝備,是和平開發和利用深海資源的重要技術手段。

    據介紹,“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可以執行的主要使命包括兩方麵:一方麵,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複雜海底進行機動、懸停、正確就位和定點坐坡,有效執行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學、海洋地球環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學考察。

    另一方麵,“蛟龍號”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開展:對多金屬結核資源進行勘查,可對小區地形地貌進行精細測量,可定點獲取結核樣品、水樣、沉積物樣、生物樣,可通過攝像、照相對多金屬結核覆蓋率、豐度等進行評價等;對多金屬硫化物熱液噴口進行溫度測量,采集熱液噴口周圍的水樣,並能保真儲存熱液水樣等;對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利用潛鑽進行鑽芯取樣作業,測量鈷結殼礦床的覆蓋率和厚度等;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檢測,完成其他深海探詢及打撈等各種複雜作業。(中國新聞網 記者 孫自法)




我國躋身深潛強國"俱樂部" 記者進艙探訪"蛟龍號"
2010年08月   來源:CCTV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8米多長,3米多高,3米多寬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一代偉人毛澤東為中華民族描繪的這兩大瑰麗夢想,今天實現了。科學技術部與國家海洋局聯合在京宣布: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00米級海試取得成功。“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超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並創造出水下和海底作業9小時零3分的紀錄。

    蔚藍色的海洋,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無數夢想。一代“蛟龍”是如何入海的?它凝聚了科研工作者的多少智慧和汗水?我國載人深潛事業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樣的地位?記者為此采訪了這一重大科學項目的幾位參與者。

    深海潛水器: 海洋技術的製高點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專項總設計師徐芑南告訴記者,很早以前,人類為了滿足對深海的好奇,借鑒高空氣球原理,采用深水載人球和浮力艙(汽油艙)相組合的方式建造了載人潛水器,這種潛水器被稱為第一代載人潛水器。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載人潛水器的技術得到迅猛發展,自由自航式潛水器取代了前期載人潛水器,成為第二代潛水器。第一艘自由自航式潛水器叫“潛碟”(D iving Saucer),後改叫SP-350,是在1959年下水的,可以下潛到305米,重量不到4噸。它的誕生揭開第二代載人潛水器的快速發展的序幕。

    人類利用深海載人潛水器探索海洋已經走過了五十年的曆程,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相繼研製成功當前世界僅有的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這些裝備到達的範圍遍及海洋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在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麵取得了大量的重要發現。

    “深海潛水器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是海洋技術開發的最前沿與製高點。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等國擁有深海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6500米。”“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專項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說。

    2002年,“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在國家海洋局組織領導下,中國大洋協會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並會同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聲學所等國內約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攻克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一係列技術難關,經過6年努力完成了載人潛水器本體研製、水麵支持係統研製和試驗母船改造、潛航員選拔和培訓等各項工作,具備了開展海上試驗的技術條件。經科技部立項批準,從2009年8月開始先後組織開展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1000米級和3000米級海試工作。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8/27/content_14081307.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