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李先念中原突圍 以少勝多成就“皮旅”美名 | |
2010年06月 來源:人民日報 |
1946年的李先念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以圍攻鄂豫邊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全麵內戰爆發。
中原解放區位於武漢和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根據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日本投降前,人民軍隊積極發展根據地,縮小淪陷區,使中原解放區擴展到60餘縣,形成對戰略要地武漢的包圍態勢。抗戰勝利後,武漢成為國民黨進軍華東、華北和東北的戰略樞紐。因此,國民黨一度調集20多個師(旅),加緊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先後侵占鄂中、襄西、襄南、鄂東、鄂南、豫中、豫西等地區,企圖消滅中原解放軍,掃清通向華東、華北和東北的通道。
為了爭取中原地區的和平局麵,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46年5月10日,國共雙方在武漢簽訂了《漢口協議》,規定停止中原地區的武裝衝突。然而,國民黨軍隊違反協議,繼續圍攻、蠶食中原解放區。為了徹底消滅中原解放軍,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國民黨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自6月26日拂曉起,向黃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中原解放軍陣地發起大舉進攻。
中原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的指示,除留部分地方部隊在原地堅持鬥爭,以一個旅偽裝主力向東轉移迷惑國民黨軍隊外,主力分南北兩路於6月26日向西轉移。
鄭位三
北路約1.5萬人,在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和副司令員王震的率領下,越過平漢鐵路,經過艱苦作戰,突破了國民黨軍隊重重截擊合圍,於7月中下旬進入陝南,同當地遊擊隊會合,並於8月初成立鄂豫陝軍區,執行創建遊擊根據地的任務。其中王震率領第三五九旅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繼續北進,於8月底進入陝甘寧解放區。
南路約1萬餘人,在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下,越過平漢鐵路,衝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進入鄂西北的武當山區,創建遊擊根據地,於8月下旬組成鄂西北軍區。
擔負迷惑和牽製國民黨軍隊任務向東轉移的第一縱隊第一旅,在旅長皮定均的指揮下,東西穿梭佯動和阻擊敵人,造成中原部隊主力向東突圍的態勢。在成功迷惑敵人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跳出敵人包圍圈,揮師東進,轉戰20餘天,跋涉千裏,進入蘇皖解放區,編入華中野戰軍序列。
此外,張體學、吳誠忠、熊作芳率領的鄂東軍區部隊,在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後向東挺進大別山。黃林、張水泉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羅厚福、文敏生等率領的江漢軍區部隊,分別掩護北路與南路主力部隊突圍後,轉入豫西地區。這些部隊在完成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任務後,紛紛突出重圍,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牽製國民黨兵力。
從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軍區各路部隊均先後勝利突圍。這是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它牽製了國民黨軍隊30個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兩塊根據地,並留下小部分兵力堅持原地鬥爭,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為以後的戰略反攻和奪取解放戰爭的全國勝利奠定了基礎,受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
王震
國民黨軍利用停戰令圍困中原,中原軍區軍民為顧全停戰大局,千方百計克服嚴重困難。圖為中原軍區部隊以野菜充饑。
王樹聲
皮定鈞
1946年7月15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名義致電鄭位三、李先念等,高度評價中原突圍。
當年《新華日報》的報道: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破壞停戰協定,蔣介石密令三十萬大軍向中原地區進攻,我中原軍區在鄂豫邊區打響解放戰爭第一槍。
毛澤東接見從中原突圍後回到延安的部分官兵
這是中原突圍後十三旅一部到達延安時的留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