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外交:事關利益,無關強硬

(2010-03-15 07:45:56) 下一個

中國外交:事關利益,無關強硬
2010年03月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3月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外交部部長楊潔篪答記者問。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楊潔篪外長在回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提問時主動談到了中國對外表現越來越“強硬”的現象,外長說,堅持原則立場同是否強硬是兩碼事。

    其實,不但什麽叫做“強硬”是有爭論的,就連“對外表現”和“外交”也不見得是一碼事。

    在國際關係領域當中,原則總是要具體化的,最終會以某種態度表現出來:是讚同強化對伊朗製裁還是反對,是同意向阿富汗派兵還是拒絕?學者可以縱論一個國家應該堅持怎樣的外交戰略,而外交官們更多關心的是今晚八點在聯合國投什麽票。沒有任何行動不引起任何後果的原則立場是沒有意義的——中國以及任何國家在關於開發冥王星礦產資源問題上的立場無論怎樣強硬都無所謂,道理就在於此。

    沿著這一邏輯,其實西方人的所謂中國越來越“強硬”,無非是說中國在越來越多的事情上和西方不搭調而已。具體來說,那是些什麽事情呢?美國是否應該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白宮是不是應該給達賴發一張入門卡,人民幣和美元的比價是不是應該由美聯儲決定,中國工廠該承擔減排多少二氧化碳是不是應該讓美國環境部說了算,中國工人的工資標準是不是應該由美國鋼鐵工人協會核發,伊朗核問題上中國外交官是不是應該先看看美國人的臉色再決定該在什麽時候舉手?

    把原則問題具體化之後不難發現,根本不是中國決定從某天早上開始要專門給美國人難堪,“來看看地球儀,今天在哪兒找找美國人的麻煩呢?”這不會是也不可能是中國外交決策人員的茶歇話題。我們自身還有房子問題、汽油問題、就業問題、恐怖分子問題……哪裏有那麽多閑功夫琢磨怎麽給別人搗亂?隻是這些問題無一例外地和中國的外部環境有關,因而中國所采取的行動必然引起某種外部後果,也就是中國的所謂“對外表現”。

要是這些問題隻涉及對外姿態,也就是最狹義“外交”的話,中國大可以不“強硬”些——隻有那些才200歲大的小孩子才在乎外表看起來酷不酷呢。然而那些讓西方覺得中國越來越“強硬”的問題沒有一個隻是涉及麵子,而是事關中國的核心發展利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記者還要楊外長闡述一下“中國怎麽能加深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好,就從這個問題開始。美國人在應付中國的不滿時總用“國內政治壓力”作為托詞,然而,西方也得明白:中國的所有對外表現都是基於自己的內部需求的——我們要防止國土分裂,所以不能允許兄弟擁抱的時候有人遞上一把匕首;我們要保證下一代人的生存,所以不能讓中國人民銀行變成美聯儲北京辦事處,不能給中國商務部換個牌子叫做“美國駐華使館第二商務處”。

    幾天前,人大發言人李肇星曾就台灣問題說“這麽點事,這麽簡單,對某些西方政客來講,怎麽就這麽難記呢?”簡單的事兒可不隻台灣這一件,在任何事情上,中國都不應該也不能把外國人的反應置於本國人民的要求之上同樣也是“這麽簡單”。理解中國,就從這裏開始吧!要是連這個道理都理解不了的話,那可就不是智力問題了。

    實際上,這個簡單問題沒有人不理解,隻是不想理解罷了。在一些人看來,一個理想的中美關係是美國可以對中美關係隨便哪個議題上下其手,之後隻要和中國說句“美國重視對華關係”就萬事大吉,就像坊間傳說的美國兩高官訪華是為了結束衝突使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一樣。如果“正軌”意味著把“一個國家維護本國的核心利益和尊嚴的行為視為‘強硬’,而把侵犯一個國家利益的事看成理所當然”,那麽還是“出軌”好些。說到底,美國發展中美關係,隻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也是一樣。我們的利益在哪裏,我們的立場也就在哪裏,至於強硬不強硬的,不是我們該關心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