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官員:能源常引國際爭端 必要時軍隊要介入(組圖)

(2010-02-25 12:34:22) 下一個

2010年02月         新華網


中國艦艇進行海上協同訓練的情景。 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李彥林 攝

能源委“高規格”亮相

此次將利用能源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一直以來能源生產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定位,或將變成經濟發展考慮能源形勢。

2010年1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通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

早在2008年3月國務院大部製機構改革中,國家能源委員會就列入了新設機構方案中,外界普遍看好將在當年兩會間推出,結果卻是新設機構中最後一個成立的。

“已經宣布兩年,也應該成立了。我覺得都有點晚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在能源委遲遲未能推出的日子裏,中國相繼爆發電荒、煤荒、油荒等一波又一波的能源危機,2009年底更爆出天然氣荒。

當能源問題已上升為關乎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能源委的成立成為必然。2009年底,輿論紛紛猜測能源委即將成立,並預測將由一位主管能源領域的國務院副總理擔任委員會主任。

終於揭開麵紗的國家能源委員會超乎預想。在規格上,不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掛帥,與副總理李克強分別出任能源委的正副主任,能源委的委員構成也堪稱陣容強大。21名委員中,囊括了外交部、商務部等20名正部級高官和1位中將,幾乎所有核心財經部委首長悉數入選。

“小國務院”的全球戰略

“把能源委叫做‘小國務院’都不為過,國務院重要的部門都在裏麵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周鳳起告訴本刊記者,此番“高規格”成立的國家能源委,幾乎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來解決能源問題。

“能源科技目前是低碳轉型中的關鍵,納入科技部,有助推動新能源技術的開發;煤炭運輸在國家能源供應中占重要地位,納入交通運輸部,可以加強電荒、煤荒等問題的解決;環境問題很多由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納入環保部,有利於節能環保。”周鳳起說。

圖為東海艦隊驅護編隊。

這意味著,能源問題已是涵蓋國家各層麵的戰略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全球戰略的應對上。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隨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突破50%的國際警戒線,以及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大,中央越發意識到,必須從全球視野考慮能源戰略地位,協調各方力量。

於是,在國家能源委的這份組成名單中,外交部、國家安全部與軍方都被納入,成為關注焦點。

1月28日,能源委成立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有外媒評論稱,中國將把更多的力量用來提高海外能源交易的效率,而外交部是重要推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隨即做出回應,稱在推進能源對外交往方麵,確實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這種作用已是迫切需要。近年來,中國在國際上的能源布局越來越大,而應對國際性能源摩擦的能力卻相當有限。“外交部過去也參與能源國際合作,但都不正式,現在算是在能源委的框架下,給它一個固定的位置來推進能源外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分析說。

同樣廣受關注的,還有國家安全部部長與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的入列。外媒普遍推測,中國將更加靈活務實地運用外交、安全、軍事力量保障能源安全,尤其在東海和南海油氣資源頻遭周邊國家覬覦的情況下。

“能源問題經常會引發國際爭端。中國在海外的能源利益需要得到最高規格的保障,下一步就不是政府之間簡單談判解決的問題了,必要的時候,軍隊也要介入,特別是海軍要介入。如果我們拿破冰船和別人的軍艦對抗,顯然是弱勢的。”周鳳起說。

周鳳起提出,能源問題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不僅是供需平衡的問題,它更涉及外交、軍事、政治。可以說,幾乎涉及了有關國家命脈的所有問題。

圖為東海艦隊解放軍東海艦隊現代級戰艦編隊停靠軍港。

能源委是否能源領導小組的翻版

國家高層對能源問題的重視由來已久。在能源委成立之前,國家也曾設立過類似的能源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特別是2005年成立的國家能源領導小組。

能源領導小組誕生時也擁有著相當強大的陣容,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任組長,兩位副總理任副組長。

這一機構當時被寄予厚望,外界認為它將結束能源領域五龍治水的局麵,能源新政將隨之啟動。但事實上,在成立後的三年間,能源領導小組的作用並不明顯,業內普遍認為小組務虛的層麵較多,並沒有實際參與能源管理工作。在2008年的機構改革中,它的職責最終全部劃歸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局。

能源委是否會成為能源領導小組的翻版?“在定位上兩者沒有太大區別,都是要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隻是這次能源委涉及的部門更廣泛了。”高世憲指出。

“不僅部門更加廣泛,能源委研究的問題也更廣泛,特別是更注重戰略性問題。”在周鳳起看來,能源委成立後,需要定期就一些重要戰略問題會商,比如石油進口等。

這種定期會商製度一旦形成,能源委的決策機製將真正升級。“過去能源領導小組一年開一次會,頂多開兩次,大問題可以議論,但日常事務很難處理。”

而在林伯強看來,最關鍵的變化是能源委的“正式化”。以前領導小組就是臨時召開會議,更類似一個內部機構,“以小組的名義,在國家交往中走不出來。現在能源委是一個性質更加穩定的機構,在能源的問題上可以和別國正式交往。”

“這一點對於當下的中國尤為重要,中國最緊迫的就是向低碳經濟轉型,而很多低碳技術需要國際合作,沒有高規格的正式機構交涉顯然不行。”林伯強說。

中國海軍艦艇南海演練

 能源局身份尷尬有待化解

多位業內專家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國家能源委的決策執行力將獲更大保障,這種保障來自執行平台的提升。

能源委與能源領導小組,兩者的執行機構都是“能源局”。但在能源領導小組時期,“能源局”隻是屬於國家發改委內部的一個司局級單位。而現在的能源局已晉升為副部級單位,並“破例”在所屬部委下單獨設立黨組,有了相對的獨立性。

“能源委隻是議事協調機構,具體事情還是交由能源局來辦。能源局做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著能源委作用的發揮。”高世憲表示。目前,已經明確能源主管部門角色的能源局,在能源管理和決策上已開始著手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現在的能源局,相對處在發改委利益之外,對改革的考慮更多了,特別是在推動能源體製改革上認識更加清晰。”中國能源網副總裁韓曉平說。

不僅如此,能源局也在想辦法製衡能源領域的壟斷企業。“起碼敢在明麵上跟它說狠話,也敢跟地方說狠話。比如前段時間的煤炭問題,有地方利益在裏麵,需要從國家層麵綜合協調。能源局至少是有意識地去協調這些事情。”韓曉平說。

然而,盡管能源局有這番努力,業內對其更多的評價卻是“力不從心,表現平平”。對此,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在2009年初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坦言,要國家能源局實施對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的管理,困難較多。

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艦艦載直升機運輸特戰隊員。 李唐攝

“說實在的,能源局做得好與不好,都打不著板子,因為賦予能源局的權力實在有限。”韓曉平指出,能源管理的權力分散在各部門,而各部門的利益、製度之間存在很大區別。

比如風電上網問題。盡管《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電網公司必須提供並網服務,但在執行中,電網公司常常拒絕並網。理由是擔心並網後增加電網建設和運營成本。更深層的矛盾在於,國資委對電網公司的考核還停留在效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標準,電網公司怕影響自身利益,自然會推脫搪塞。

一個有效的協調機製是必需的,而本應擔當“協調人”角色的能源局卻常常遭遇尷尬。

能源局雖然升級為副部級,但能源領域的國有企業比如中石油、中石化,都是部級單位。“這些國企領導不少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能源局局長連中央委員都不是。如果去協調一些東西,有人就會問:黨的文件你看得見嗎?”韓曉平說。這時就需要一個部門來綜合協調,而且要有權威,“所以總理來擔當,如果他協調不了,也沒人能協調。”

在不少人看來,能源委的成立對於化解能源局的身份尷尬有特殊意義。“並不能說提升了權威,而是在協調的渠道上更順暢。未來能源局難於協調的重大問題,可以通過張國寶擔當主任的國家能源委辦公室往上走。簡單說,就是給能源局提供了靠山。”林伯強指出。

能源戰略製定迫在眉睫

能源委成立後,最緊迫的任務是什麽?1月30日上午,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在出席“2010能源、經濟、發展”論壇時透露,國家能源委將牽頭製定國家能源戰略規劃。

“曆史上一直在提能源生產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最近的煤炭工作會上還是這個提法。但能源尤其是煤等一次能源並不可無限開采,它受到水、環境容量等製約,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更為重要。”吳吟表示,此次將利用能源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一直以來能源生產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定位,或將變成經濟發展考慮能源形勢。

“後危機時代,我國麵臨著從高碳走向低碳的壓力。為實現這個轉型,能源戰略的製定迫在眉睫,尤其是新能源戰略。”正在參與“十二五”規劃起草的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董小君說,在新的規劃中,新能源將有突破性的進展。

現階段中國好比“進入彎道”的賽車,要想超前,能源委能否為“新一代的能源體係”做出很好的設計,非常關鍵。

事實上,在目前世界範圍內掀起的這場新能源革命中,中國的步伐並不落後,特別是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五年翻番,2008年更是一舉躋身全球第四。然而,快速上馬的新能源,很快呈現出“產能過剩”景象。根據國家電監會2009年8月的報告,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近1/3的風電機組處於閑置狀態。

“出現這種狀況,正是因為缺乏一個像能源委這樣的機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上進行整體設計。”董小君說。

“它應該會在技術層麵有所介入,比如洲際互動能源網這樣的模式。現在的新能源一上馬,各自為政。將來中國的能源網需要在國內各地區之間,甚至與國際能源體係對接。誰能引領這樣的模式,隻有國家能源委員會。”

不過韓曉平的評價頗有保留,他說,能源委所帶來的新機製能解決一些問題,但也不能寄予過高期望,“它畢竟還是一個協調機構,我國能源管理體製不會因為它的成立有本質的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