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會不會出兵台海?

(2008-03-04 08:50:31) 下一個
幾年以來,美國、台灣、中國大陸三方麵經常討論「一旦兩岸開戰,美國是否武力介入」的問題。但是在美國政府刻意保持「戰略模糊」的情況下,所有這一問題的討論與分析始終無法得到確定的結論。其最常見的結論是:如果在台灣主動挑釁的情況下發生戰爭,則美國武力介入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反之較高,如此而已。但是美國究竟是否會武力介入,迄今仍然是諱莫如深、充滿了遐想空間。本文現在要從客觀戰略形勢來「論證」這張神秘的底牌,筆者相信在客觀戰略的形格勢禁之下,美國的底牌其實並沒有第二種選擇。

  傳統上討論此事件的途徑多由「分析國際形勢與戰爭勝算」的途徑入手,但是國際形勢與戰爭勝算含有很重的主觀判斷成份,而且其份量輕重是浮動不定的,所以其所能得到的結論自然就不可能是確定的。為了嚐試尋求一個確定的答案,筆者要改采一條不同的途徑,也就是略去那些含有明顯不確定性的因素,單單從可以明顯確定的限製條件入手,而既然論證的基礎是確定的,所以得到的結論也就會是確定的。

  一、第一個確定的前提

  在此一事件上有兩項確定的前提必須先予承認:第一,美國支持台灣的意誌是有限的,而中國人統一中國的意誌,從相對角度上講,則是無限的。
 
  對美國而言,台灣的戰略價值不如南韓,南韓不如日本,而日本又不如歐洲。在1950年代美國曾經發表「中國問題白皮書」,正式放棄台灣。卻在同時為了南韓而不惜出兵打了一場血戰,美國第七艦隊的防衛台海也是受到韓戰牽動而發生的連鎖效應。由此可以看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顯然排在南韓之後,因此即使在美國的「友邦」排行榜上,台灣也是敬陪末座的,何況台灣尚不是美國的邦交國,美國尚且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既然如此,美國支持台灣的意誌當然就是有限的。
 
  然而另一方麵,在中共眼中的台灣卻不是任何排名榜上的「友邦」,而是其領土的一部份,故其重要性自非任何「友邦」所可比擬。如果中共在極貧弱的1950年代尚且願意為了他的「友邦」北韓而跟極強盛的美國兵戎相見,那麽如今富強起來的中共為了台灣而不惜跟美國再打一場,那幾乎是沒有理由加以懷疑的事。為了他的領土主權,中共在珍寶島事件上不惜與強大的蘇聯開火。在三麵紅旗大饑荒的極貧困處境下,中共亦無畏於與印度交戰。這些事例說明了「領土主權」在中共決策天秤上的份量是超過一般的勝算與得失的計算,隻能用「不惜代價」來形容。

  對美國而言,台灣問題是一個「利益」與「威望」的問題,利益與威望問題可以服從理性的指導。但是台灣問題對中國大陸卻是一個更為深層也更為嚴肅的「民族主義」問題,而民族主義問題卻不是理性所能駕馭。假如小小的北越都肯為「國家統一」跟美國打了十年、犧牲了十分之一的人口還不放手,那麽強大的中共為了同樣的目的將跟美國打上多久是不難推想的。但是反觀美國是否願意為台灣打24小時的戰爭,卻仍是沒有人敢斷言的事。兩相比較,結論立出。

  二、第二個確定的前提

  第二項確定的前提是:美國對於境外戰爭可以忍受失敗,但不能忍受拖延。

  從美國立國以來,美國從事境外戰爭最長的一場厥為越戰。美國在越戰中始終並未戰敗,但因為無法再忍受拖延,所以最後不惜選擇了放棄與失敗。說明了一件事實:美國人民對於一場境外戰爭可以忍受失敗,但不能忍受拖延不決。

  如果觀察越戰以後美國對外用兵的模式,更可以印證此點。美國在越戰以後的曆次境外用兵有一個很明顯的共同特征:「速戰速決」。美國之所以在波斯灣、南斯拉夫用兵的理由在此,而其所以沒有在阿富汗及車臣用兵的理由也在於此。因為前者(波斯灣及南斯拉夫)的戰爭中美國的對手是沒有核武、且戰爭能量有限的中、小型國家,而在後者(阿富汗與車臣)的戰爭中美國的對手將是擁有核武、且戰爭潛能雄厚的大國。美國對中型國家作戰可以穩操勝券並速戰速決,但是對大國作戰則縱占上風也必曠日持久,尚不提發生核戰的危險。這說明了從越戰以後,美國的國內政治氣候已經很難再容忍任何持久不決的戰爭。不論該戰爭對美國的「利益」有多麽重要,但是對於美國戰爭決策者的白宮主人而言,再誘人的國外利益也比不上國內選票的份量。

  三、美國介入兩岸戰爭無法速戰速決

  在這兩項確定的前提下,當我們審察兩岸戰爭的性質時,審察的焦點因此不是美國對中共作戰有多少勝算,而是美國能不能速戰速決。隻有在能夠速戰速決的前提下,美國才會進一步考慮其勝算,來決定是否出兵。假如已經認定戰爭不可能速戰速決,則在前述第二項前提之下,因為美國不可能參加一場已知必將拖延不決的戰爭,所以考慮勝算問題是多餘的。

  台海戰爭對美國而言是一場可以速戰速決的戰爭嗎?答案很確定:不是。

  中共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大國,而台灣又不巧位於中國大陸的近旁。中共的現代化武器,如戰機、潛艇、地對地飛彈、及遠程火炮火箭的攻擊範圍已非台灣海峽的寬度所能限製。因此除非美軍攻入中國大陸本土,澈底癱渙或消滅中共的戰爭能量,否則無法阻絕中共對台灣的攻擊,即使美軍消滅了嚐試渡海的共軍亦然。然而在中共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大國的情況下,美國不可能進擊大陸本土,進擊大陸也隻有使戰爭更無法結束。既不可能進擊大陸本土,那就無法阻絕中共對台灣的攻擊。在無法阻絕中共攻擊的情況下,隻要中共堅持把戰爭狀態持續下去,這場戰爭就無法結束。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中共會不會把戰爭狀態持續下去?這個問題取決於中共統一台灣的意誌跟美國支持台灣的意誌何者比較強。如果中共的意誌比美國的意誌弱,那麽就有理由相信:中共將因為不願再承擔戰爭的成本而尋求和平,那麽這場戰爭就可望結束。反之,假如中共的意誌比美國的意誌強,那麽中共就會不惜代價把戰爭延續下去,直到美國退出為止。

  前述第一項前提對此問題提供了確定的答案。因為台灣問題對於中共來說攸關其領土主權,而台灣對美國則是一個排名在後的友邦,因此中共統一台灣的意誌必然強於美國支持台灣的意誌,所以中共會把戰爭持續下去。既然如此,即使美軍在首戰獲勝,也仍然無法結束戰爭。如果美國決策係統判斷這是一場無法速決的戰爭,那麽由第二項前提就可以推得一個確定的結論:美國不會出兵。
 
  四、韓戰及越戰的啟示

  現在如果還有任何須要厘清的問題,那就隻剩下一個:美國決策係統會不會判斷這是一場無法速戰速決的戰爭。假如美國判斷這場戰爭可以速決,即使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但美國出兵的可能性就無法否定。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由美國在韓戰及越戰中的決策事實所得出,這兩場戰爭都與中共有關,因此可以看出美國對於中共戰爭態度的觀點。在韓戰中,杜魯門總統拒絕了麥克阿瑟將軍所提攻入中國大陸本土的建議,其主要的理由是:即使越過鴨綠江也無法結束戰爭。在越戰中,美國始終堅守著一條顯然不合戰爭原理的「不越過北緯17度線」的原則,寧願忍受因此而帶來的被動困境也不敢稍有違背,為什麽?因為美國的決策人士認為:依照韓戰經驗,如果越過17度線將刺激中共出兵,而中共一旦出兵,越戰將更不可能結束。

  這兩件事實說明了:自從中共軍隊介入韓戰以後,對於中共的戰爭意誌,美國的戰略決策高層未曾有過懷疑。如果對於像韓戰與越戰這樣屬於中共境外事務的戰爭,美國尚且不懷疑中共的意誌,那麽對於被中共視為主權問題的兩岸戰爭,美國更沒有懷疑的理由。在此情況下,美國是否將判斷中共會把台海戰爭堅持下去這個問題,也就不再有疑問。

  綜上所述,當美國勢必認定介入兩岸戰爭無法速戰速決,而同時美國又勢必無法容忍這樣的一場長期泥淖戰的情況下,結論隻能有一個,那就是美國不會出兵。

  五、威望與利益

  我們不妨暫時把這個結論放在一旁,看一看假如美國出兵會有什麽樣的結果。在這裏筆者省略掉那些見仁見智的所謂戰爭勝算的估計,而要做一種對美國最有利的假設:美軍粉碎了共軍占領台灣的企圖。

  當擊退了中共攻勢、保住了台灣,但是美國卻仍然不能使台灣免於中共地對地飛彈與遠程火炮從大陸本土所發動的攻擊。假如中共以所謂「低烈度戰爭」的方式,以地對地飛彈與遠程火炮做慢性轟擊來搗毀台灣的經濟,把台島變成一個充滿災民的廢墟,那麽美國及其東亞盟友對於數以百萬計向其求助的台灣難民將束手無策。如果做為美國「友邦」的結果是終不免淪為焦土、百萬人民流離於海上成為餓莩,那麽即使戰爭是勝利的,但美國在東亞的威望也勢必為之崩潰。成為廢墟的台灣不但不再是美國的正麵資產,反而將構成美國的沉重負擔時,美國的實質利益也勢必蕩然無存。別忘了這還是假設美國戰勝的情況,如果美國戰敗,結果自然更為嚴重。這裏的分析指出:無論戰勝與否,美國的威望與利益都無法保全,既然如此,那麽為了保護其威望與利益而介入這場戰爭的意義顯然就不複存在。

  六、美國的唯一選擇

  前麵的分析雖然指出美國不可能為台灣出兵,可是問題還沒有結束。如果美國不可能出兵,而兩岸開戰又不幸開打,那麽幾可斷言台灣終必戰敗。這與兩岸戰鬥力量的優劣或者一時戰鬥的勝負無關,真正的理由是兩岸戰爭「潛力」的懸殊。如果坐視台灣戰敗投降,美國在東亞的威望還是要遭受致命的打擊。換句話說,隻要戰爭開打,無論美國出兵與否,她都將麵臨難以承受的後果。換句話說,美國不僅不會出兵,而且難以容忍戰爭發生。

  既然難以容忍戰爭的發生,那麽美國所剩的戰略選項就隻能是「和平」。在和平的前提下,美國有兩個選擇:較好的一個是和平的保持現狀,若此事不能如願,則較壞的一個是兩岸和平統一。在前者的情況下美國可以兼顧其利益與威望,在後者的情況下美國至少可以保全其威望,而保全其威望的方法就是設法使台灣「自願」而「有麵子的」與大陸統一。隻要台灣是「自願」而「有麵子的」走向統一,美國當然就沒有背棄或出賣台灣的問題,美國的威望自能維持不墜。在這樣的考慮下,美國不僅自己不會參戰,甚至也不會容許台灣為抗拒統一而作戰,因為台灣戰敗的結果會連帶使美國遭殃。換言之,不僅美國不會出兵,甚至台灣自己也沒有作戰的自由。

  七、美國的當前政策

  但是美國當然不敢把這張底牌透露出來,除了避免中共占據戰略上風以外,也要避免台灣因失望而一舉*向中共。為了保持兩岸的「均勢」以謀其最大的利益,美國必須對中共擺出逼真的恫嚇姿態,以提高中共發動戰爭的成本。但從另一角度來思考,美國恫嚇姿態愈嚴厲,也就愈顯示他不想介入戰爭。同時,因其底牌是「不會出兵」,所以美國也必須同時牢牢約束台灣的獨立傾向,以絕對避免戰爭的爆發。美國必須至少做到一點要求:萬一戰爭爆發而美國袖手旁觀時,美國能有一個自圓其說的好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台灣不聽美國的忠告,所以美國自不必為台灣的行動負責。所以美國傳達給台灣領導人的訊息就必然是:「不許挑釁,照我的指示做,否則我不出兵。」

  談到這裏,有兩個問題也值得探討,也就是台灣與中共各自對於美國訊息的反應。

  八、李登輝試探

  李登輝的反應顯然未如美國的期望,「兩國論」因此發生。那麽問題是:為什麽李登輝對於「不要挑釁,否則美國不出兵」這樣的訊息不予理會,而仍執意挑起台海緊張?除了李登輝對於島內政治形勢的考慮以外(這方麵的分析可參閱本書「兩岸之部」中「李登輝路線的結局」一文),唯一的可能就是李登輝想要試探美國容忍的底線。對於美國「不要挑釁,否則不出兵」這個訊息,李登輝當然是不願意接受,所以也不肯相信的。他懷疑美國隻是為了減少麻煩,所以用「不會出兵」這個訊息來嚇唬台灣,用意隻不過是希望台灣少惹麻煩,但實際上一旦台灣真的惹出麻煩時,美國還是不得出來收爛攤子。為了試探美國的態度真相,李登輝乃提出了「兩國論」。

  其結果則是大大惹惱了美國。美國自科林頓總統以下的官方數次發出前所未有的冷峻聲明,並透過民間學者刊登文章提出直接而嚴重的警告。同時,美國警覺到對李登輝難以控製,因而對於李登輝在島內的政治地位采取了不支持的態度。在這最後一次出手上,李登輝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挫敗,並且付出了政治生命提早終結的代價。

  九、陳水扁服從

  李登輝的覆轍自然成為繼任的陳水扁總統的前車之鑒。就陳水扁而言,美國這一次所透露的訊息不僅僅是「不要挑釁,否則不會出兵」,而且又加上了「不要試探,否則將政治自殺」,這個訊息無疑是極端嚴厲的。陳水扁又跟李登輝不同,李登輝是一位得票率54%的強勢總統,陳水扁則是一位得票率39%的弱勢總統。如果以李登輝在台灣的強勢地位,一旦抵觸美國後尚且如此收場,則陳水扁可想而知是更加「沒有任何犯錯的機會」。所以陳水扁日後的兩岸政策已經可以斷言,是極不可能再逾越美國所劃定的界線。換言之,陳水扁將唯美國之命是從。

  十、中共的統一戰略

  第二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中共的反應。

  雖然我並不知道中共方麵的戰略智庫對於美國是否出兵的推斷,但是無論其做出的判斷如何,有一件事卻是肯定無疑的,那就是中共不可能把它的戰爭勝敗與政權安危寄托在一種樂觀的期望之上。兵法有雲:「料敵從寬」,毛澤東也有一句名言:「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這也就是說:即使中共判斷美國不可能出兵,但是他仍然必須做好「萬一美國出兵」的最壞打算與萬全準備。所以無論中共對美國底牌的判斷如何,他在現實上所會采取的對策卻是別無選擇,那就是要積極提升其戰力到一個水準,使得即使美國出兵而中共仍然有把握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共的戰略目標因此是:提升戰力到至少足以與美軍在台海「分庭抗禮」的程度,至於是否要到「勝過美軍」的程度則取決於其對於美國「會不會出兵」的判斷。如果判斷美國會出兵,那麽中共為了擁有戰爭勝算的需要,就可能會要求其戰力能夠擊敗美軍。但是若其判斷美國不會出兵,而隻是在玩一場「嚇阻心理戰」,那麽隻要其軍力能立於不敗,隻要能跟美國對耗下去,就足以形成嚇阻的優勢而迫使美國讓步服輸。

  雖然如此,由於中共是台灣為其領土的一部份。所以中共雖然致力於提升戰備,但是他的戰略目標與其說是「戰勝」,不如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以戰逼和」、「以力促統」,以冀求在不破壞台灣也不承受政權垮台風險的情況下完成統一。中共提升戰備的目的也就是擺出實力,以嚇阻美國不敢出兵介入,從而逼迫美國來壓迫台灣達成「和平統一」。統一可能隻限於形式,但是至少形式上的統一則是必然的要求。由此而論,中共與美國的戰略都是一種「嚇阻戰略」,不論其如何劍拔弩張、磨拳擦掌,卻都不是想要戰爭,而隻是想要在不戰之下達到所要的目的而已。

  由上述可知,台灣的未來將主要取決於中共與美國在台海的軍力較量,其它一切因素都屬次要。當中共未能在台海形成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實力以前,台灣「不統不獨」的現狀或可繼續維持。當中共的上述實力形成之後,美國因失去了嚇阻的條件,為了避免戰爭爆發而發生其無法承擔的後果起見,勢將轉頭壓迫台灣向中共妥協、走向統一。當這樣的時機來到,台灣將不可能同時抵抗來自中共與美國雙重的壓力,所以即使是在獨派執政之下,台灣除了接受之外也將別無選擇。

  雖然本文的結論是兩岸將在和平下走向統一,但這個對和平的判斷是奠基於「情勢始終都在中共與美國控製下」的潛在假設上,可是曆史上戰爭的爆發卻常常是由於誤判、意外與失控,即使是一場嚇阻心理戰的較量也可能擦?走火、假戲真作。如果情勢的發展脫出了中共與美國其中任何一者的控製,那麽戰爭仍然有可能爆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