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俄羅斯信得過?中俄\'發導彈打招呼\'意味著什麽?

(2009-10-19 09:01:30) 下一個

中俄"發導彈打招呼"意味著什麽?
2009年10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王寶付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

    在慶祝中俄建交60周年之際,俄羅斯總理普京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普京這次訪華可謂是一次成果豐碩的外交之旅。其中,兩國“關於相互通報彈道導彈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的協定”,受到了國際媒體的格外關注。中俄此時簽訂這樣一項協定,戰略意義在哪裏,透過這項協定,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解讀出哪些信息?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去理解,彈道導彈發射當屬一個國家的重要軍事機密,這一點毫無疑問。從大的方麵來講,國家之間達成相互通報導彈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信息的協定,應屬於建立軍事安全互信的範疇。但是,國家之間簽訂包括相互通報彈道導彈發射信息的協議,中俄並不是第一家,也並非像有人講的那樣,非友好國家就不會這樣做。其根本區別在於,同樣是簽訂這樣的協定,其戰略背景、戰略目的和戰略互信的基礎可能完全不同。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將數以萬計的核彈頭瞄準對方,時刻處於待發狀態,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防止戰略誤判或偶發事故,美蘇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先後達成了“熱線協定”、“關於減少爆發核戰爭危險的措施的協定”等一係列協定,其中有些協定也包含有如果向本國國土以外發射導彈,且發射方向又是指向對方時,應事先通報。需要指出的是,美蘇當年達成的這些協定,其根本性質是對抗和爭霸的產物,這些所謂的信任措施是建立在“相互確保摧毀”理念之上的,目的是維護一種“恐怖狀態下的和平”。在核戰爭陰雲密布、隨時可能一觸即發的背景下,能夠達成這樣的“安全互信措施 ”,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其作用至多是減少誤判,避免擦槍走火。就其本意而言,距離真正的戰略互信相去甚遠。而中俄今天在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基礎上簽署的這項協定,完全不是戰略競爭的產物,更不是相互防範、相互限製的臨時性措施,而是兩國不斷擴大合作、增強戰略互信基礎的重要舉措。

    戰略互信是國家關係發展的基礎,而真正的互信是需要共同培育的,在軍事安全領域尤其如此。中俄兩國今天能夠簽署彈道導彈發射通報機製的協定,可以說是兩國安全合作關係發展水到渠成的結果。上世紀90年代初,中蘇達成了“關於在中蘇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互信的指導原則的協定”。1992年,兩國政府發表了“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在這份重要的聲明中,雙方承諾“不參加任何針對對方的軍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國締結任何損害另一方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條約或協定”。這一原則為兩國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政治基礎,兩國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才能得到不斷發展。

    中俄就相互通報彈道導彈發射相關問題簽訂協定,標誌著兩國戰略互信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其含義超出了軍事安全互信的範疇,最能表達這一深刻含義的可能是兩國總理會晤之後得出的重要結論:溫家寶總理指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堪稱睦鄰友好典範;普京總理認為,俄中合作是維護世界穩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從兩國領導人的高度共識中可以看出,中俄關係全麵發展的重要基礎正是來自於不斷提升的戰略互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