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航天的那些事兒!小日本比不了!(組圖)

(2009-09-15 12:00:22) 下一個

中華網

25噸達到國際頂級水平

記者:如果我國能建造25噸的大推力運載火箭,與國際上領先水平是否還有差距?

劉竹生:如果達到25噸,也基本上與國際上的頂級水平相當了。其實別說25噸,就是再往上也能實現。不過,在一段時間之內不會再發展更大推力的火箭,因為火箭的發展是為了滿足衛星和航天器的發展,而衛星也不能無止境地“變大”。但是,如果不研製大推力的火箭,稍微大一些的衛星你就打不了,相當於自動從這個發射市場退出了。

記者:新一代大型火箭對航天材料是否有新的要求?

劉竹生:是的,比如液氫液氧和液氧煤油都要裝在低溫儲箱裏,低溫儲箱需要保溫,但不能做得很厚。現在有一種方案是使用複合材料,外邊用碳纖維,裏邊用很薄的金屬層,現在小的能做出來,但是要做直徑5米的儲箱,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可以發射外國商用衛星

記者:研製新一代大型火箭技術有困難嗎?

劉竹生:現在方案設計基本已經完成,在技術上不存在什麽問題,就等國家立項之後,進行初步設計、地麵大型實驗等。目前,圖像測量功能還需要改進,現階段圖像測量的主要功能是為拍攝火箭分離的圖像,下一步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還要增加使用範圍,除了對火箭分離圖像進行監控外,還對一些溫度場進行測量。

“神八”將與載人的神舟10號先後發射,實現有人對接,圖為對接想象圖。

記者:該項目立項的具體時間是什麽時候?

劉竹生:具體時間還不知道,但都列在“十一五”規劃中了。

記者:大推力火箭是否準備發射外國的衛星?

劉竹生:當然可以為國外商用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其實現在所有的火箭都可以提供發射服務。我們過去光是火箭比較強,衛星壽命達不到那麽高,就隻能發射別人的衛星,現在我們打算采取捆綁的方式,你來買我的衛星,我用我的火箭給你發射上去。


揭秘神舟係列

神舟“三兄弟”一月一發
從“神八”開始,“神九”、“神十”都很快,一個多月都算長的,一個目標上去了,需要馬上發射下一個上去進行對接,所以會非常快地連續發射。

“神八”“神九”:隻探路不載人

記者:“神七”是否會用這種大推力火箭送上去?“神七”會有幾個航天員?

劉竹生:按現在的計劃,兩年之後發射“神七”,還用不上大推力運載火箭,依舊會使用長征2F火箭。“神七”計劃上3個人,因為有人出艙活動時,必須要有3個人協同完成。

記者:未來的“神八”、“神九”一直有載人計劃嗎?

劉竹生:從“神八”開始,就發射無人的目標飛行器了,也就是空間實驗室,不搭載航天員,隻是送到天上完成實驗室的對接。“神八”是有好多接口的小的空間實驗室,包括“神八”在內,現在搞的空間實驗室都是為未來的空間站做準備的,我們要考察到底人上去以後長期工作、生活行不行,到底上麵會遇到些什麽問題,這些都需要摸索,因為有好多你根本想不到的問題會發生。

“神九”也沒有航天員,隻是發射目標飛行器。

“天宮1號”與神舟飛船的對接示意圖,資源艙還連接了一個多向對接艙。

“神十”:航天員要進空間實驗室

記者:什麽時候重新開始載人計劃呢?

劉竹生:其實“神八”、“神九”都是上去探探路,看對接技術是否成熟,到了“神十”才重新帶航天員上去進行空間實驗室的工作。

“三兄弟”發射間隔一個月

記者:“神八”、“神九”、“神十”的發射時間間隔是否也需要兩年時間?

劉竹生:要不了那麽久!從“神八”開始,“神九”、“神十”都很快,一個多月都算長的,因為一個目標上去了,需要馬上發射下一個上去進行對接,所以會非常快地連續發射。(注:2010年左右)
最新進展 六年半造出火箭“大力士”

“一旦國家立項發展大推力火箭,我們能在6年半之內完成製造。”昨天,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吳燕生院長透露了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究情況。他說,這將使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大運載能力從現在的9.5噸提高到25噸。

他說,運載火箭是太空探索的基礎係統。“可以說,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

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是承擔了“神六”發射任務的長征二F,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了9.5噸,而世界上運載火箭的近軌運載能力最大已達25噸。

“在大推力運載火箭上,我國與世界最先進水平有6年時間的差距。”吳燕生說,目前我國已在大推力運載火箭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並且進入了型號研究階段,國家立項後便能在6年半之內完成第一次試射。這也意味著,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

他同時透露說,項目總體科研經費大約需要十幾億元人民幣。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實體部分模塊。

兩大重點技術需要突破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6號副總設計師楊宏在做主題演講時介紹,2004年,中央批準了載人航天第二階段正式啟動,目前,我國正在進行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階段的第二期工程。

該工程將重點突破兩大技術,一是完成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要為之設計適應艙外活動的艙外航天服,第二項技術是完成兩個太空飛船在太空中交互對接,其中航天員出艙行走是“神七”時的計劃。
楊宏說,這兩項技術完成後,將進一步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繼而建立永久性的空間站。

天宮一號的對接口,用於與載人飛船進行對接。

天宮一號,這張模擬圖比實物多出一個資源艙(帶太陽能帆板那段)。

天宮一號與神舟飛船的對接示意圖,資源艙還連接了一個類似法蘭的多向對接艙。

從這個角度看,天宮一號與神舟飛船的軌道艙相似。

這應該是天宮一號實驗艙與資源艙的隔板。




中國載人航天二期目標,發射神舟8、9、10、11號飛船,實現交會對接,初步建成小型空間實驗室

飛船與大型飛船的對接將類似於阿波羅-聯盟對接——阿波羅-聯盟對接是曆史上第一次由兩個國家合作的載人航天任務,由美國和蘇聯於1975年7月執行。美國利用登月計劃取消後剩餘的阿波羅18號飛船和蘇聯聯盟19號飛船進行了對接。自此奠定了載人航天國際合作的基礎。


 

中國第一代小型空間站“天宮2號”構想圖,它將在2012年左右發射,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係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未來神舟1×號飛船與“天宮2號”對接想象圖,“天宮2號”比神舟飛船更大更重,可能需要新型火箭發射。



長征二號E(A)火箭正在做風洞吹風試驗,其將是長征五號係列火箭研製成功前,中國所能製造的最強大的火箭

中國部分近地軌道火箭(左起):長征一號B、長征二號C、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E(A)。長征二號E是目前中國已有的近地軌道發射能力最強大的火箭,近地軌道發射能力9.2噸;長征二號F是發射載人飛船所專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增強型號,長征二號E(A)將換裝更為強大的助推器,近地軌道發射能力可望增加到12-14噸,它還將使用更大的5.2米整流罩。


中國火箭同比例側視圖(左起):近地軌道係列——長征一號B、長征二號C、長征二號C/SD、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E(A),地球同步軌道係列——長征三號、長征三號A、長征三號B、長征三號C。

中國部分火箭






航展上展示的中國太空空間站模型——左側為神舟飛船,右側為中國第一代小型空間站,應為“天宮3號”。“天宮3號”將在2015年前發射,主要負責完成驗證再生生保關鍵技術試驗、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貨運飛船在軌試驗等,還將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和航天醫學試驗。“天宮3號”體積重量比“天宮2號”更大更重,估計在13噸左右,必須使用新型火箭發射。


長征二號E(A)火箭將是長征五號係列火箭研製成功前,中國所能製造的最強大的火箭


“天宮3號”空間實驗室模型

“天宮3號”空間實驗室地麵驗證模型,其直徑達5米,將主要完成驗證再生生保關鍵技術試驗、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貨運飛船在軌試驗等,還將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和航天醫學試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都市紅塵 回複 悄悄話 你吧這貼發給那個人看看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