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各類軍輔船全接觸(超級組圖)

(2009-08-13 13:30:39) 下一個



643 遠洋調查船

    向陽紅10 任務的由來和建造情況: 向陽紅10號船是我國為遠程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代號718工程)首次研製的大型綜合性海洋科學考察兼遠洋通信船,它的使命任務是: 勘查海上試驗靶場; 發布所在海域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危險天氣警報,為試驗船隊和火箭飛行試驗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調查地球重力場,磁力場,為彈道修正提供資料; 保障遠洋通信和試驗時的轉信及通信頻率預報; 調查海洋水聲,為火箭數據艙水下打撈的水聲布陣提供海洋水聲資料; 承擔直升機遙測任務等; 根據國外船舶的常規分類,承擔上述任務的船應分別為海洋調查船,天氣船和通信船等三種不同類型的專用船。但因當時經費困難,結果該船綜合了三種船型的特點,設計成一個大型多用船舶。

    該船有10層甲板,用了近7000噸鋼材,安裝了近9000台儀器設備,鋪設管路近29公裏,敷設電纜190多公裏,其施工量相當於3艘萬噸級貨船。在船上除設有一般海洋綜合調查船所有的各種儀器設備和實驗工作室外,還設有: 大型艦載直升機係統,可滿足一架“超黃蜂”型直升機長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 氣象中心係統,可承擔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危險天氣警報; 全天候遠洋通信係統,可保障多網絡大容量全天侯數據通信和中繼專信; 大功率海洋水聲係統,可長時間連續進行海洋水聲測試和聲納設備試驗; 深潛工作艇係統; 在世界各國眾多的海洋調查船中可以說找不出第二條類似這樣別具一格的獨特船型。因此,日本的《世界艦船》雜誌在報導該船時稱之為大型特殊船。

    該船於1971年2月開始研究設計,1975年7月開工建造,1979年10月交船。經過多次近海交船試驗和遠洋專業性擴大試驗,證明該船的各種性能均達到或超過了戰術技術任務書規定的設計指標,滿足了使用要求,榮獲國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總體設計一等獎。該船先後完成了我國首次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運載火箭試驗,首次南極科考及南極長城站的建站任務,首次南太洋科學考察任務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85年,該船榮獲我國首屆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 向陽紅10號改建成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 “遠望四號”由曾首航南極的“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改裝而成,此次改裝共改造、 更新、修理、特裝了4大類、400餘個工程項目,主要對航天測量、航海氣象、通信導航、船體結構、動力裝置、甲板機械及房艙進行了重大改造。改裝工程由江陰澄西船舶修造廠承擔。1999年7月完成中修技術改裝,正式交付中國衛星發射測控係統部海上測控部使用。 有關專家對“遠望四號”船驗收時認為,通過增加新波段大型遙測設備,可以滿足國際聯網的需要;通過更新通信和計算機設備,提高了計算機網絡化程度,數據傳輸率提高了數百倍,並增加了語音傳輸功能;氣象情報的獲取和氣象預報的能力有了增強,從原來單一的太平洋區域擴展到全球三大洋;結合技術改造和更新,對甲板麵天線和設備進行了調整,布局更趨合理,進一步提高了船舶的穩定性;其主要技術指標滿足航天測控要求,船員海上長期作業所需的生活保障條件也有顯著改善。


81“鄭和”號遠洋航海訓練艦   

    “鄭和”號,我國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1987年4月在上海求新造船廠下水交付海軍,劃規大連艦艇學院管轄。1989年4月和1990年12月分別訪問了美國夏威夷和泰國。   

    可單艦環球半圈無須加油。艦上設有衛星導航儀和GPS全球定位係統等先進設備,以及全自動火炮、火箭深彈發射器等武器裝備,教學、通信、機電、生活、醫療設施齊全,僅大型海圖室就有三個,並設教學指揮中心和教學彩色電視閉路係統。在這艘艦上,學員可同時進行航海、觀通、機電、武器、船藝、醫療等40多科目的實習訓練。

排水量:6103噸 主尺度:長132.07米,寬15.8米,吃水4.8米
動 力:2台柴油機 ,2軸,7200馬力 航 速:17節 編 製:170人,30名教師,200名軍校學員
武 器:2座57毫米雙聯艦炮  2座30毫米雙聯艦炮 2座81式火箭發射器 直升機:直-8


82“世昌”號多種功能的遠洋綜合訓練艦
 國防動員艦


82“世昌”號國防動員艦

82“世昌”號國防動員艦,長120米,排水量9500噸,具有航海訓練、直升機訓練、醫療救護、運輸和國防動員等多種功能的遠洋綜合訓練艦。歸屬大連艦艇學院管轄。
 
1996年服役,舷號82,可載200名學員和40名教官,貨艙總容量6000立方米、可裝載300個標準集裝箱,該艦可快速改裝成醫院船、直升機母艦、運輸船。航天遠洋測控船
排水量:9105噸 長:120.8米 寬:18米 高:40米 航速:17.5節 最大航程:8000海裏


南康級醫院船

我國第一艘專用醫療船——“南康”號醫院船。由瓊沙級改進而成1980年由廣州造船廠始建,1981年下水,作為代醫院船使用,舷號為“Y833”。該船可以完成中近海醫療救治任務。

1981年服役,該級艦采用瓊沙級船體,可收容100-130名傷員、裝貨350噸,該級艦共建造2艘。
裝備: 機槍:14.5毫米雙聯機槍4挺
性能: 滿載排水量:2150噸 長:86米 寬:13.4米 吃水深:3.9米
動力:     3960馬力 航速:16節 最大航程:3000海裏




“遠望”一號船

    遠望一號船是中國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控船。主要擔負衛星、飛船和火箭飛行器全程飛行試驗測量和控製任務。遠望一號船於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廠建成下水,船總長191米,船寬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滿載排水量21157噸。1978年部隊正式組建,25年來,船先後30次遠征大洋,總航程20.8萬餘海裏,累計航時17376.1小時,出海總天數1166天,圓滿完成了中國洲際導彈、潛射導彈、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定位衛星和“神舟”號飛船以及澳星、亞太二號、菲律賓星等34次重大科研試驗任務。


“遠望”二號船

    “遠望”二號船是中國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控船,主要承擔中國航天飛行器的海上測量、控製、通信和打撈回收任務,是中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船長192米,寬22.6米,高38.5米,滿載排水量2.1萬噸,最大行速20節,續航100天。“遠望”二號船組建於1978年,20多年來,先後25次遠征大洋,總航程30餘萬海裏,累計海上作業時間1826天,先後27次圓滿完成了亞洲一號、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烽火一號等衛星和神舟號試驗飛船的重大海上測控任務。 


“遠望”三號船

    “遠望”三號船是中國第二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控船,主要擔負衛星、飛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飛行試驗海上測量和控製任務。全船集中了20世紀九十年代科學技術精華,匯集了中國當今船舶、機械、電子、氣象、通信、計算機等方麵的先進技術,其硬件設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遠望三號船長180米,寬22.2米,最大高度37.8米,滿載排水量1.7萬噸,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節,最大航速20節,續航能力1.8萬海裏。1995年底投入使用以來,遠望三號船先後13次遠征三大洋,圓滿完成了14次國家級大型試驗海上測控任務,1999年11月首過“好望角”,總航程達16多萬海裏,累計海上作業675天。


“遠望”四號船

    “遠望”四號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陽紅10號”改建而成的航天遠洋測控船。主要擔負衛星和飛船海上跟蹤、遙測、通信和控製任務。船長156.2米,船寬20.6米,最大高度39米,滿載排水量12700噸,吃水7.5米。船舶巡航速度18節,最大航速20節,海上自持力100天,續航力18000海裏。船體采用B級冰區加強,任意一艙破損而不沉。遠望四號船主要承擔導彈、運載火箭、921工程宇宙飛船等飛行試驗的海上綜合測控、通信任務,具有測控精度高、實時性強、全天候工作等優點。在短短四年時間裏,六下太平洋,四征印度洋,累計海上作業8723個小時,總航程達8萬5千餘海裏,出色地完成了6次國家級大型試驗海上測控通信任務。



向陽紅05 海洋科學調查船

    任務來源及建造概況:向陽紅5號,原為進口波蘭“Francesco Nullo”級貨船。1970年,國家海洋局接受交通部廣州遠洋公司一艘貨輪“長寧”號,決定改裝成為海洋科學調查船,委托708所設計,廣州造船廠施工。 

    該船於1970年6月1日開工,按調查船的要求,改裝了部分船體結構,增加壓載水,淡水的容積,以提高船的穩性和續航力。增設移頻機室,傳真機室,外頻機室,雷達機組室,微波收訊室,海洋研究室,水文研究室,海麵觀測室等工作房間,實驗室和各種專用設備,通訊,導航設備,廣播係統等,改善船員和科研人員生活設施,總投資為250萬元,廣州造船廠於1972年12月20日全部改裝竣工。

    1978年12月,向陽紅5號海洋調查船再次改裝,改裝以後參加執行發射遠程運載火箭任務(580任務),作為718工程船隊中的一艘。

    這次改裝修理工程很大,涉及總體,船體,設備,輪機,電氣,空調冷藏通風六個部分,860多項。改裝任務仍由廣州造船廠承擔,1979年12月17日完成。 


    645 海洋綜合調查船 向陽紅09(南調350) 向陽紅14 向陽紅16


向陽紅09 

    任務來源及建造概況:645海洋綜合調查船(4000噸級),首艦船名“向陽紅09”(即“V350”,"南調350"),屬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小批試製項目,由國家海洋局委托708所2室設計,滬東造船廠建造的首製產品。於1977年10月開工,1978年10月竣工,並於1978年12月服役。後又為國家海洋局建造兩艘同型船:向陽紅14,向陽紅16;並以其為母型的813電子技術偵察船(向陽紅21號)。


向陽紅14

    主要技術性能:本船為綜合性科學調查船,可在各海域從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氣象,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地貌,生物等科學研究工作,為國防建設經濟建設提供海洋科學資料;戰時並可用於戰勤保證工作。這類4000噸級海洋調查船在當時國內尚屬空白。 穩性衡準: 為I類航區,相鄰兩艙進水不沉,滿足4級冰區加強要求。 船上還設有國內首製的萬米測深儀,並有當時國內最先進和最完備的氣象設備,通訊設備,導航設備,海洋科學調查設備。

    4000噸級海洋綜合調查船要在複雜的海況下及各種海區進行工作,因此優良的船型設計及合理的總體布局是設計關鍵。經過多年的使用,證明該船船型良好,作為母型船型得以推廣。

    向陽紅16號的悲劇: 1993年5月2日清晨,浙江舟山群島海域薄霧繚繞,海麵像蒙上了一層麵紗。這個季節正值冷暖氣團在東海交匯的時期,海霧陣陣由南向北襲來,整個海上霧氣??,能見度極差。此時,我國國家海洋局“向陽紅16”號海洋科學考察船,為執行大洋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調查任務,剛於5月1日從上海港啟程前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預定作業海區行進。當考察船行駛在北緯29°12′、東經124°28′海域,時針指在5點5分的時光,劇烈的震動使船艙裏的物品紛紛落地,船上所有的人都被驚醒了!隨後,“嘎、嘎”的鋼板撕裂聲讓人驚心,緊隨著更劇烈的震動發生了!此時船上的報警信號鈴隻響了兩聲就中斷了。 5分鍾後,海水向船艙猛湧,船隻開始加速傾斜,以極快的速度下沉,在確定船隻無力自救時,船長發出了“棄船”的命令,大家迅速往海裏施放救生艇,由於右舷已嚴重變形破損,懸掛在這裏的第2號和第4號救生艇已撞壞,無法使用,人們自發地趕到左舷,用太平斧砍下了第1號和第3號救生艇,以及兩個橡皮救生筏。在5點25分船長最後離開了考察船,與其他106名船員和科考人員登上了救生艇,5點37分全體人員默視著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向陽紅16"號考察船,船尾向下,船頭朝上急速地沉沒在我國東海。 這次海洋科學考察船沉沒,是建國以來罕見的事故。

    事故的起因是一艘3.8萬噸的塞浦路斯籍“銀角”號貨輪,不顧霧天在繁忙航線上航行的規則,從側麵向“向陽紅16”號船右舷撞擊,該輪巨大的船鼻如一把利斧插入考察船的機艙,瞬時機艙進水,主機失去動力,連第3聲警鍾因電源中斷而未拉響,就迅速沉沒。造成近億元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我國向國際有關組織承諾的大洋錳結核的考察任務,並有3名科考人員,因艙門變形無法打開而與船體沉沒海底,這是多麽沉痛的代價。

    “向陽紅16”號考察船是1981年建造的,排水量4400噸,最大航速19節,續航力達1萬海裏,抗風力12級。船上裝有先進的通訊導航設備,以及海洋各學科的實驗室和儀器,可在除極區以外的大洋海域進行海洋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工作。該船自建造以來,已5次赴太平洋進行多金屬結核資源的考察任務,並多次在我國近海執行海洋科考工作,是國家海洋局40餘艘海洋公務船中的骨幹船。按船上配備的先進導航設備,在霧區航行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由於對方違反霧區航行規則,當發現科考船在其前方時仍未采取回避措施,導致釀成這次船毀人亡的慘禍。


906 靶雷水聲跟蹤係統工作母船 勘查三號

    任務來源及建造概況:906靶雷水聲跟蹤係統工作母船---“勘察三號”是我國第一艘深水兵器試驗船,能對靶雷(DMT)係統,水聲跟蹤(PATS)係統和水聲(OCEANO)係統進行組裝,檢查,調試,維修,發射,回收;能布放,回收水聲基陣和對測得的試驗數據進行實時處理;能監測試驗靶雷和水中目標的方位並能測量水文氣象。

    本船設計任務由國防科工委於1981年10月下達給708所2室。中華造船廠於1984年12月開工建造,1986年10月完工交船,交付海軍第四試驗區使用,1987年1月服役,前後共曆時5年3個月。


991II 南纜234


991II B764(北纜764)


648 潛艇修理船 東修911

    70年代我國海軍艦艇類型日趨完善,然而建船的海上修理和搶修越來越跟不上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為盡快建造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海上修理船,海軍裝備技術部於1975年10月正式下達了潛艇流動修理船隊的設計任務書,有708所3室設計。

    該流動修理船隊主要由潛艇修理船和舉力19620千牛(2000噸力)級浮船(未建)組成,渤海造船廠建造。

從開始設計,調研,論證,建造完畢正式交付部隊使用,曆時10年。 該船是我國自行研製,全部采用國產設備,設備較為齊全的現代化海上修理工作船。作為潛艇專用的修理船,在國際上亦屬鮮見。它具有工藝流程先進,作業場所寬敞等諸多特點,同時兼備充氣,充電,提供油水補給等多種功能。該船係於70年代中期研究設計,由於當時條件,還沒有機艙自動化和自動導航,但就其綜合修理作業水平而言,仍不失為國際同類船隻的先進水平。

   
071 071甲 破冰船 海冰721 海冰722 海冰519


海冰721

 
海冰722

    1969年我國發生嚴重冰情,在渤海灣內,船舶被冰封,鑽井平台被流冰衝垮破壞,解放前所造的小型破冰船已不敷使用,因此急需建造噸位和排水量較大的破冰船。根據(69)海裝字第0082號海軍黨委向軍委辦事組請示報告的文,求新造船廠進行071破冰船方案設計。

    求新造船廠於1969年3月14日至19日去天津航道局,港務局等單位實地考察。方案完成後,經海裝部(69)裝訂字第0313號文批準此方案設計。第一艘071型於1969年9月24日開始建造,12月26日下水,1971年12月交付北海艦隊秦皇島水警區,定名:海冰101(後來更改舷號為:海冰771);第2艘(071甲型)於1971年2月開工建造,1972年8月下水,1973年2月簽字交船,同樣隸屬北海艦隊秦皇島水警區,定名:海冰102(後來更改舷號為:海冰772)。 1989年,又建造一艘改進型,舷號:海冰519。


210 破冰船 海冰723

    1978年7月25日至26日,六機部生產局在北京召開了破冰船技術協調會,會上總結071,071甲經驗,布置了設計和建造5000噸級破冰船的任務。1981年12月,210破冰船在求新造船廠開工建造。1982年12月31日竣工交付北海艦隊旅順基地使用。90年左右,海冰723經過一次改裝,拆除了前部2門37炮,加裝電子天線,成為一艘電子情報收集船。

    海洋十八號 現更名為:871


636 中遠海測量船 海洋18號 現更名為:871

    636型為5000噸級海洋測量船,由708所1室設計,蕪湖造船廠承建,1998年服役,最初定名為“海洋18號”,現已更名為“李四光”號,弦號:871。

    該船是我國第一艘能在遠洋執行測量任務的現代化海洋測量船,主要科學領域為船舶工程和海洋測繪。其測量係統具有定位、水深測量、重力、地形、地貌、剖麵、潮位、氣象觀測、水文調查、采集、處理等功能。為控製水下自噪聲,充分發揮各項聲學測量設備性能;采用葉稍卸載大側斜螺旋槳,使產生空泡推遲,螺旋槳上方脈動壓力大大降低,僅為0.993kpa;柴油機發電機組采用浮筏減振技術和裝置,振級落差達35.2dB;主機減振設計、基座及船體采取阻尼處理,振級落差達25.5dB;換能器聲學平台采取軟連接和吸聲處理。

    實船經試驗證明:該船自噪聲大大低於母型船,測量係統技術先進,控製規模大,測量要素多。減振降噪及聲兼容設計可以推廣應用於水麵艦艇和潛艇設計,也適用於海洋調查船、水聲試驗船等設計。


船塢中的海洋十八號

  

    625 625B 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船

    海洋1號 海洋2號 海洋3號 海洋4號

625為3000噸級海洋測量船,由海軍航海保證部和海裝科技部委托滬東造船廠設計和建造.1971年4月1日,海洋一號開工。1972年2月2日,海洋一號下水,同年9月3日進行交船試驗,11月30日完工簽字交船。海洋四號於1980年10月由上海滬東造船廠建成出廠。 同類型船:海洋二號 海洋三號 海洋四號

    主要技術性能 本船可在我國沿海及中,遠海海區進行重力測量,以及可承擔中,遠海的水深,磁力,水文及氣象等綜合性測量任務。


    625C 海洋測量船

    海洋11號 海洋12號 科學1號 實踐3號

實踐三號

625C為3000噸級海洋測量船,由海軍航海保證部和海裝科技部委托滬東造船廠設計和建造,該型船共建造兩艘,船名為“海洋11號”和“海洋12號”。1979年3月,海軍航海保證部和滬東船長簽訂了《3000噸級海洋測量船技術協議》,6月和7月又簽訂了《補充技術協議》。

    1980年1月完成圖紙會審。1980年9月,兩艘船同時開工建造,1981年6月和7月先後下水,1981年11月24日同時完工交船,服役於南海艦隊第一海洋調查大隊(現歸並南海艦隊偵察船大隊)。由於這兩艘船所執行任務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對外一直以地礦部第二海洋調查大隊單位出現。正式執行任務時,船上工作人員一律著海員服或便服。1983年11月1日至15日兩船在南沙北部海區首次正式執行海洋重力測量任務。此後,這兩船在菲律賓東部海區執行海洋重力測量任務。1987年5月至6月間執行南沙海區的水文調查任務,為我國潛艇到該區巡邏提供了表流層和深流層資料。 本級船除了海軍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船舶大隊也擁有1艘,即科學一號。

    1979年12月4日,科學一號在上海滬東造船廠開工建造,1981年1月19日下水,歸建海洋所,總投資1688萬元。該船有十個實驗室,作業甲板配備有海洋地質、水文物理、海洋地球物理等各種性能絞車13台套;並配有六台高壓空壓機及12個高壓氣瓶為專業考察提供了有力的聲源保證。更多內容見下。 南海海洋研究所也擁有1艘本級船,即“實踐三號”。用於物理海洋環境、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綜合科學考察,有衛星導航和定位係統、萬米測深儀、6台專業絞四和14個實驗室。 主要技術性能 本船可在我國沿海及中,遠海海區進行重力測量,以及可承擔中,遠海的水深,磁力,水文及氣象等綜合性測量任務。


科學一號

    635 海道測量船 東測226 東測227 南測420 南測427 北測943

    635中型海道測量船共建造5艘,基本上屬於兩種船型,一種是民船型的單純測量船635I型,它包括635A,635B, 635C型共建成4艘,其中635C2艘。

    另一種是軍艦型的平戰兩用海道測量船635II型(即南側420),專為南海建造了1艘。 上海中華造船廠於1970年1月建成第一艘(635A),1972年建成第2艘(635B)。1970年12月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635II,1975年11月建成交船。

    1976年海軍再次提出建造兩艘測量船,要求在635B基礎上加以改進,即635C。1977年6月完成設計,同年10月在江西瑞昌江州造船廠開工,1982年2月建成第一艘,1983年1月建成第2艘。

    本船為鋼質,長首樓,雙槳,雙舵船,承擔我國沿海及近海區域海道測量任務。635I為民船型,橢圓形尾;635II為軍艦型,方形船尾。


東測226

    646 掃海測量船 南測426 南測428

    70年代,根據海軍發展規劃,要求海測工作擴展到沿海200海裏海區,因此需要有穩定和適航性良好,自由航速,續航力和自持力較高的新型測量船。海司航保部提出研製646掃海測量船的任務。由708所4室設計,桂江造船廠(449廠)承擔試製任務。

    1978年12月,同時開工兩艘。1982年7月25日第一艘掃海測量船K426(現名為:南測426)下水。第二艘掃海測量船K428(現名為:南測428)也於1982年12月26日下水。這2艘掃海測量船均服役於南海艦隊海測大隊。


南測426



    744 大型航標船 東標263 南標463 北標982 北標983

    該型船長72.30米,型寬11.80米,型深6米,吃水4米,排水量1750噸,航速14節。動力:2台8NVD48A-2U型柴油機,2X970千瓦(2X1320馬力);武備:4X雙37炮,4X14.5機槍;江南造船廠於1979年9-12月開工建造4艘,分別於1980年12月6日,12月14日,及1981年3月,5月驗收交船。編號:東標263,南標463,北標982,北標983 東標263


北標983



    946 946甲 近海潛水求生船 南救502 南救504 J304

    1970年1月22日,海軍司令部轉發946近海潛水求生船方案設計會審會議紀要,會議確定由中華造船廠建造2艘,編號為“南救502”“南救504”。


南救502

    1974年7月25日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於1977年5月5日下水,同年6月開始係泊試驗,同年9月23日至30日進行近航試驗,同年11月26日至12月19日進行遠航試驗。1977年12月26日完工交船簽字。1978年2月兩船離廠,服役於南海艦隊防救大隊。1978年9月,六機部和海軍聯合轉發“946甲”近海救生船設計審查會議既要,確定由滬東造船廠建造,編號J304。1982年12月,滬東造船廠建造的946甲近海潛水救生船完工交船。


    930 氦氧救生船 海救512號


海救512號

    1959年,我國一艘潛艇在演習中不慎失事,為了援救失事潛艇,在當時沒有援助工具的情況下,隻能在民用船上臨時安裝潛水係統和減壓艙等設備,但終因無專用救生船不能及時援救,以及潛艇艇員缺乏逃生知識和經驗,全艇指戰員除一人因出水時身上背帶大量罐頭食品而減緩上身速度得以生還(但得減壓病而終生殘廢),其餘人員全部喪生。 鑒於1959年潛艇失事的沉痛教訓,我國海軍於1960年提出任務,要求708所著手論證設計,先後安排滬東造船廠建造930氦氧救生船,中華造船廠建造了922打撈船。

    1967年又開始設計建造了2艘946近海潛水救生船和1艘946甲近海潛水救生船。 1960年4月19日,船舶產品設計院收到海軍船修部文,下達930氦氧救生船技術任務書。主要任務是援救失事潛艇,並可用於營救水麵失事艦艇。本船設計兩個方案,即南海東海,北海方案。

    1965年12月8日,930氦氧救生船在滬東造船廠開工建造。1967年5月27日,930在滬東造船廠下水。1968年8月31日開始航行試驗。1969年7月30日,簽字交船,舷號:海救512,服役於東海艦隊防救大隊。據有些資料報道,該艦後更改舷號為:J301 930 海救512號


    922 922II 922III 打撈救生船

    海救403 J503 北救122 東救332 北救138


北救122

    1959年,我國一艘潛艇在演習中不慎失事,為了援救失事潛艇,在當時沒有援助工具的情況下,隻能在民用船上臨時安裝潛水係統和減壓艙等設備,但終因無專用救生船不能及時援救,以及潛艇艇員缺乏逃生知識和經驗,全艇指戰員除一人因出水時身上背帶大量罐頭食品而減緩上身速度得以生還(但得減壓病而終生殘廢),其餘人員全部喪生。

    鑒於1959年潛艇失事的沉痛教訓,我國海軍於1960年提出任務,要求708所著手論證設計,先後安排滬東造船廠建造930氦氧救生船,中華造船廠建造了922打撈船。1967年又開始設計建造了2艘946近海潛水救生船和1艘946甲近海潛水救生船。 鑒於潛艇失事畢竟是罕見的,因而我國海軍潛艇救生工作船要考慮能夠進行水下打撈作業。

    70-80年代先後建造了922II和922III就是在922打撈船和930,946潛水救生船的基礎上修改設計後成為即可打撈又可救生,並能使潛水深度從60米增加到100米的打撈救生船。

    922各型號船各建造了一艘,其中: 922 打撈船 1960年10月27日,海軍司令部下達關於打撈工作船技術任務書的文。1962年7月16日,海軍裝備部批準922打撈船設計。1963年中華造船廠開始準備建造,於1964年年初正式開工建造。1965年7月,922打撈工作船下水。1966年7月27日,922打撈工作船完成了常規航行試驗,11月在旅順進行打撈作業試驗。12月,交付北海艦隊使用,舷號:海救403。本船為交通部一艘3400噸級貨船改裝設計建造。

    922II 打撈救生船 1970年5月5日,708所上報文《關於南海打撈船建造》,同年7月14日,708所提出設計方岸。1971年4月15日在廣州召開了922II技術設計會審會議。1971年9月20日,922II打撈船由廣州造船廠正式開工建造。1973年9月27日,下水。此後進行加壓艙,潛水救生鍾等設計建造。1975年8月進行係泊試驗,12月24日進行常規航行試驗,至1976年1月10日結束。1976年4月23日開始進行潛水打撈試驗,於6月14日結束。6月30日簽字交船,服役於南海艦隊榆林救撈大隊,舷號:J503。 922III 打撈救生船 1978年,922III正式列入國家建造計劃,此後進行對922II修改設計,於1982年9月完成所有修改圖紙。1982年12月20日,922III在武昌造船廠開工建造(原本計劃有廣州造船廠建造,於1982年5月27日決定轉交)。1983年5月20日,922III在武昌下水。1986年4月17日在上海進行海上試驗。同年5月28日至6月17日在舟山完成了常規航行試驗,7月21日至9月2日在青島,大連海區完成了專業試驗。此後在青島北海船廠進行保養檢修,並完成一些缺陷修改。

1987年3月16日,922III在青島正式簽字交船,服役於北海艦隊防救大隊,舷號:北救122。



北調900(原V841-北調841 )

    814A 近中海偵察船 北調841

     1979年,海軍裝備技術部提出,為中近海跟蹤,監視敵艦活動,搜集海上情報,急需建造4艘近中海偵察船的要求,並建議對635C中型海道測量船進行改裝設計。708所1室進行了方案設計,經審查後認為不能滿足部隊使用要求。

    1980年3月25日海軍裝備技術部下文同意重新設計排水量為1500噸的近中海偵察船。708所於1980年6月30日完成了1500噸級全部方案設計。審查中,鑒於會議要求與原任務書已有較大改變,所以708所建議將排水量由1500噸增加到1800噸,會議討論後接受了這項建議,重新議定了戰術技術任務書。708所1室於1982年2月和8月完成了修改方案和技術設計;於1983年8月完成了施工設計。武昌造船廠於1983年12月22日正式開工建造,定名為?#21521;陽紅28號?#12290;於1986年6月12日下水,同年10月竣工,10月29日在青島進行了交船試航。1987年2月至5月進行特種裝備海上試驗。這次試驗在北海艦隊直接指揮下,有海司情報部,海裝電子部等20個單位170餘人參加,采用陸海空及水下密切配合的立體試驗。在試驗中動用了導彈驅逐艦,反潛護衛艇及33潛艇,H-5及Y-5型飛機;岸上有403型對海警戒雷達和63,64型超短波電台密切配合。試驗證明船上所配備的光學,聲學,雷達及無線電通訊等4大偵察係統均達到試驗大綱要求。該船目前服役於海軍北海艦隊偵察大隊,艦號:V841-北調841。

    偵察手段有4大係統即:光學偵察係統,聲學偵察係統,雷達偵察係統及無線電通訊偵察係統,並裝有先進的氣象衛星接受係統,衛星導航組合係統及其完備的全套通訊設備。 主要特點 船上一切設備遵照海軍裝技部要求均采用國產設備。

    船上因聲學偵察需要,加裝了超大球鼻,阻力下降了1-2%。考慮到該船係獨立執行任務,活動區域廣闊且又多在惡劣海況下工作,因此船的穩定性可以抗12級風。振動是這類中速機船最容易發生的問題,812型偵察船就是因為嚴重振動而報廢的,因此該船吸取了812型船的經驗教訓,采取了特別措施。本船裝有大量偵察設備,電磁兼容問題十分突出,吸;航天測量船的成功經驗,使電磁兼容性得到圓滿解決。
 


814A型V841號(即向陽紅28號) 

   
813型電子技術偵察船852號(原向陽紅21號、海洋13號)

    向陽紅21 1976年10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的電子對抗和雷達管理領導小組《關於電子對抗雷達發展方針和主要任務的建議》,確定選用645型海洋調查船船型,按電子技術偵察的使用要求進行修改設計。


向陽紅21

    708所2室自1977年8月至1980年9月進行了方案設計,擴初設計,擴初設計修改,施工設計,施工設計修改等幾個階段完成了全部設計圖紙。上海滬東造船廠於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建成,定名為:向陽紅21號。
1982年9月-10月試航,1982年11月交船,於1983年3-4月進行專業設備試驗,並服役於南海艦隊。該船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配套設備全部國產的第一艘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

    船體結構按中國鋼質海船建造規範的B級冰區加強設計; 穩性滿足我國海船穩性規範對I類航區的要求,且滿足按12級風(風速53米/秒)核算抗風能力; 各種偵察設備共10台套。 


        海軍電子偵察船--東調232


海軍電子偵察船--東調232


描述:851船安裝三個大型天線罩遮蔽未知設備

“東調232”號電子偵察船是中國最新的專用情報搜集艦,據推測是於1999年下半年服役的,其外型特征明顯——有一個醒目的主桅和3個衛星通訊天線。從球型天線和各種電子設備林立的特征看,該艦的主要任務可能是進行電子信號情報的監聽和分析。也可能還包括在戰術彈道導彈試驗時進行導彈軌跡測量和追蹤等任務。“東調232”號船增加了直升機甲板和機庫,使得中國的情報搜集船首次有了直升機運用的能力。
    
    “東調232”號電子偵察船滿載排水量6000噸,長130米,寬16.4米,吃水6.5米,裝兩台柴油機,雙軸推進,最大速度約為20節,船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炮和2門25毫米炮。

中國851(最初即“東調”(Dongdiao) 232)是由上海建立的求新造船廠為PLA海軍建造的電子監視和導彈跟蹤船 。第一艘並也是僅有的一艘在1999年進入東海艦隊服役。該船被觀察到在2000年2月期間在日本沿海收集電子情報(ELINT),不久前幾艘PLA海軍軍艦在中國東海區域實施一次演習。

    該艦裝備有一門雙管-37 mm AAA炮,二門手動雙管-25 mm AAA炮和一座3-管324 mm魚雷發射裝置。一個直升飛機飛行甲板位於船的尾部。

    原來位於甲板上有二個大型雷達碟形天線,可能用於導彈跟蹤用途。在最近一次改裝後,這些碟形天線被三個大型天線罩代替遮蔽了未知設備。 


南調411 

南調411船是南海艦隊某作戰支援艦支隊的一艘海上測量船。截至今天,這艘已經超期服役3年的“功勳船”,主戰裝備始終處於良好狀態,創下了單船安全航行33萬海裏的新紀錄。 


北調993

北調993綜合試驗船 (706所)
江西江新造船廠建造,使用單位:760所(水聲所)。
用於多種水聲設備進行海上試驗的綜合能力較強的水聲試驗船,2000年12月在大連海區進行實船航行試驗,航速達到了設計要求;並於2000年12月28日順利交船。
主要技術性能
總長:86.40米;
設計水線長:81.50米;
型深:6.80米;
型寬:14.6米;
吃水:3.80米;
排水量:2300噸;
航速:16節;
續航力:1500海裏;
航區:I類;
船員:30人;
試驗人員:70人;
主機: 6M453C 3台,額定功率3x2200千瓦



    大江級 861潛艇救援艦--原北救121(長興島號)


大江級 861潛艇救援艦--原北救121(長興島號)



861“長興島”號遠洋打撈救生船



862“崇明島”號遠洋打撈救生船


863“永興島”號遠洋打撈救生船




神秘的海洋20號偵察艦




來源:中華網軍事論壇 新華網 華聲論壇 鐵血論壇 網易 以及其他網絡資料補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