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幕後英雄:中國海軍各型試驗艦詳解 2"開封"艦(組圖)

(2009-08-11 13:59:31) 下一個

 ◆承上啟下的"開封"艦

  "開封"艦(舷號109)原是051型驅逐艦中很普通的一艘後續艦,80年代初期服役,配屬於北海艦隊,80年代中期開始承擔一些武器試驗任務,首先是"海鷹"1甲艦艦導彈的定型試驗。

中國海軍109開封號導彈驅逐艦側視圖

  051型驅逐艦原使用的"海鷹"1號艦艦導彈是在"海鷹"1號岸艦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飛行速度、射程、抗幹擾能力、製導精度等方麵有了一定的提高。為進一步提高"海鷹"1號艦艦導彈的戰術性能,海軍於1983年開始"海鷹"1號甲型導彈的研製。該型導彈主要是換裝具有較好抗電子幹擾、抗海浪幹擾和突防能力的新型頻率捷變雷達導引頭,換裝了新型無線電高度表,使導彈的平飛高度下降到20米以下,射程進一步增加到了95千米,具備了一定的超視距攻擊能力。這些改進使"海鷹"1號在現代戰爭環境中的作戰能力大大加強。從1985年7月開始,"海鷹"1號甲型導彈首先在"開封"號上進行試驗,在隨後的幾個月內進行了4次發射試驗,均獲得了成功,證明導彈的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1987年,改進型導彈在"開封"號上通過技術鑒定,被命名為"海鷹"1號甲,隨後開始逐步對現役051型驅逐艦進行改裝。除艦用外,該型導彈也可作為岸艦導彈使用,是中國海軍導彈係統通用化的第一次嚐試。

中國海軍166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側視圖

  "開封"艦上最重要的試驗要算80年代末改裝法製"海響尾蛇"艦空導彈係統試驗,這次試驗使"開封"艦成為中國海軍中第一艘具有真正現代防空能力的水麵艦艇。為全麵試驗"海響尾蛇"艦空導彈係統的實際性能及裝艦的適應性、可靠性,"開封"艦在布局及雷達係統方麵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裝。

  中國海軍的艦載防空導彈係統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己開始研製,當時計劃在陸基"紅旗"61防空導彈的基礎上進行改型,但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難以完成研製工作,一些技術瓶頸仍有待突破。本應在70年代中期就該投入使用的國產第一代艦空導彈,不僅在進度上無法滿足中國海軍的實際需要,同時在性能上也明顯落後。而當時的中國海軍對海上防空係統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缺乏有效的防空武器已嚴重影響到了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第二代驅逐艦上很可能同樣會麵臨"無彈可用"的窘境。因此,從提高中國艦載防空導彈係統的研製水平以及保證、提高中國第二代驅逐艦防空能力兩方麵考慮,中國在1987年花費巨額外匯從法國購入了2套當時較為先進的"海響尾蛇"8Ms型艦載防空導彈係統。

  109"開封"號導彈驅逐艦是中國海軍第一艘裝備引進的"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的水麵艦艇,並在該係統的海上試驗及國產化型號的研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圖中的109艦已進行了現代化改裝,艦上的雷達、武器及電子戰係統都得到了更換和加強,作戰性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海響尾蛇"艦空導彈屬於80年代較先進的一種近程防空導彈,係統采用了模塊式結構,火控係統與發射裝置獨立配置,發射裝置重量輕,體積小,適於艦艇的安裝及改裝。係統還自帶有測試設備,可對係統的狀態進行全自動檢測,設備的維護也較為簡便,而最令人感興趣的還是其所具備的較強反導能力。就技術及作戰性能而言,"海響尾蛇"比當時中國還在研製中的"紅旗"61艦空導彈至少要先進一代,所以,對於80年代中期的中國海軍來說,"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的引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安置"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及裝彈箱,"開封"艦拆除了艦尾平台上的76式雙37毫米艦炮,將"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的8聯裝發射裝置安裝在此處,其後為再裝填彈箱。這樣,在不大幅度改動艦體結構的條件下,使"海響尾蛇"具有了一個較好的安裝位置,同時在射界方麵也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作為"海響尾蛇"艦空導彈係統的一部分,"開封"艦的後桅上改裝了一部"海虎"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用於為"海響尾蛇"艦空導彈提供空中目標數據。同時,艦上還首次全係統安裝了已在"濟南"艦上進行過試驗的艦載作戰指揮係統的改型,可與防空導彈係統構成一個完整的作戰體係,以便進一步檢驗引進的防空係統性能。這套艦載作戰指揮係統和"海響尾蛇"艦空導彈將作為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主戰裝備,所以要在"開封"艦上與艦載武器、雷達、電子戰係統等進行全麵的係統調試。從這一點上看,"開封"艦也可看作是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先導試驗艦。

  "海紅旗"7已成為目前中國海軍驅護艦上最主要的近程防空武器,其性能較"海響尾蛇"導彈有了較大的提高

  在隨後的幾年中,"開封"艦進行了多次"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的實彈發射試驗,對高、中、低空及掠海等不同目標進行了攔截試驗,都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成績。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相關科研院所也在摸透"海響尾蛇"係統的基礎上開始進行仿製工作,90年代中期研製出了"紅旗"7地空型和"海紅旗"7艦用型兩種防空導彈係統,其中,"海紅旗"7型艦空導彈係統在某些性能上比"海響尾蛇"係統還要更為先進一些。在國產第一代艦空導彈係統"紅旗"61無法滿足作戰要求的情況下,"海紅旗"7係統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海軍在經曆近30年的時間後終於擁有了一種可靠、實用的艦載防空導彈係統。從此,中國海軍90年代後建造的新型驅、護艦都將其作為主要的防空武器。"海紅旗"7導彈係統對提高中國海軍水麵艦艇的防空能力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為進一步提高051型驅逐艦的作戰性能,使其滿足現代海戰要求,"開封"艦在90年代中期又進行了重要的現代化改裝,主要項目包括將原有老式、笨重的三聯裝艦艦導彈發射裝置拆除,用4座四聯裝新型"鷹擊"83中程艦艦導彈取而代之;用新一代76A雙37毫米自動艦炮取代了艦上的3座老式76式雙37毫米艦炮,增強了對近程低空飛機及掠海反艦導彈的攔截能力;對一些新型電子戰設備進行了更換和加強,使其整體電子戰能力基本達到了國產第二代驅逐艦的水平。

  經過上述改進後,"開封"艦的整體作戰性能有了巨大提升。多年的實際使用證明,這種改進方案是合理、有效的,艦體結構的改動也較小,很適合其它051型驅逐艦的改裝。後來,中國海軍中服役的051型驅逐艦有多艘進行了與"開封"號相同的改裝。由此可見,"開封"艦為051型驅逐艦的改裝摸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使得這種老式戰艦在新世紀中又煥發了青春。

  現代化改裝後的165號導彈驅逐艦。艦上的防空、反艦係統及雷達電子設備都進行了更換,作戰性能明顯提高。這種改裝方案已在多艘051型驅逐艦進行了實施

  除"開封"艦外,90年代服役的兩艘改進型051G型驅逐艦同樣具有較強的試驗性質(西方認為該型艦是中國海軍第一種具有現代化作戰能力的驅逐艦,在設計及武器配置方麵更接近西方標準),它們就是在1985年12月開工建造、1989年服役的"湛江"艦(舷號165)和1986年4月開工建造、1990年10月服役的"珠海"艦(舷號166)。051G型雖是051型驅逐艦的改型,但除了艦體及動力係統基本相同外(但艦體及上層建築采用了全封閉結構,首次具備了整體"三防"作戰能力),艦上的武器、雷達及電子係統幾乎全部進行了更新,而這些係統的大部分也是第二代驅逐艦上的製式裝備。所以,這兩艘艦也可以認為是國產二代驅逐艦建造前各型武器及係統的前期試驗艦。

  相對於"開封"艦,"湛江"艦和"珠海"艦上的新型武器及雷達係統更多,具體表現在新型76A雙37毫米自動艦炮、新型,"鷹擊"8型艦艦導彈、反潛係統及雷達、電子設備。

  雙37毫米小口徑艦炮一直是中國海軍水麵艦艇上的主要裝備,在驅、護艦上作為副炮執行對空防禦任務,而在小型艦艇上則作為主炮使用。但長期以來,中國的雙37毫米艦炮在技術上一直沒有大的突破。最早研製的61式基本上還是沿用前蘇聯的技術,火炮不僅重量大,射速低,而且需要多達5人在敞開式炮塔內操縱,自動化程度很低。70年代中期定型的76式雙37毫米艦炮比第一代61式更先進,投產後全麵取代了61式雙37毫米艦炮,但與西方80年代服役的小口徑艦炮相比,技術上至少還有1代的差距。

  80年代,中西方開始軍事技術交流,世界小口徑艦炮的一些先進技術及設計思想開始引入國內。由此開始考慮在技術較為成熟的76式雙37毫米艦炮基礎上研製一種全封閉、全自動艦炮,要求具有更高的射速及射擊精度,同時針對掠海反艦導彈的威脅要求具有一定的海上反導能力。這種全自動型雙37毫米艦炮在80年代中期完成了陸上試驗,隨後裝備在當時新建造的"湛江"艦和"珠海"艦進行海上測試,於80年代末期完成定型,命名為76A式雙37毫米自動艦炮。

  76A式艦炮的特點是可遙控,能全自動瞄準射擊,炮塔采用玻璃鋼材料製造,全封閉式設計,下部設有大容量彈艙,內裝有常規穿甲彈和近炸引信爆破彈,可通過彈藥快速轉換機構進行彈種轉換,且射速上有較大提高-從76式的450發/分提高到了700發/分(雙管)。同時,76A式艦炮還使用了全新的火控係統,由雷達及光電探測係統構成的指控係統保證了射擊精度及目標摧毀概率。這種新型艦炮係統既可獨立作戰,也可與艦上其它防空武器組成綜合彈炮防空係統,無論抗幹擾性能、打擊精度,還是全天候作戰能力和係統反應時間都比76式有了很大提高。

  中國海軍132號導彈驅逐艦,艦上的武器係統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隻是對部分電子設備進行了改裝。作為中國建造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其性能雖然已明顯落後,但對中國海軍發展所產生的重要意義是有目共睹的

  雖然76A式艦炮係統與國外80年代後大量裝備的多管小口徑近防武器係統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海上反導能力),但其性能在當時還是可圈可點的,是90年代後中國海軍水麵艦艇的一種較為可靠、實用的海上防空武器係統。

  90年代前,中國海軍驅、護艦上的反艦導彈主要是"上遊"1號係列和"海鷹"1係列,兩者都是在50年代末從前蘇聯引進的SS-N-2艦艦導彈基礎上研製的。其中"上遊"導彈是SS-N-2的國內仿製型,性能與SS-N-2基本一致。該導彈彈長6.2米,彈徑600毫米,翼展2.3米,彈重2090千克,戰鬥部重380千克,命中一枚足以摧毀一艘3000噸級艦艇。導彈采用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尾部還裝有一具固體火箭助推器,最大飛行速度0.6馬赫,最小射程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上遊"導彈在80年代後進行了改型,其中"上遊"1號甲換裝了新型無線電高度表及新型末製導雷達,使平飛高度下降到20米以下,突防能力得到加強;"上遊"2號進一步改進了導彈的動力及飛行控製和製導係統,減輕了彈重和體積,提高了製導精度及命中概率,具備了掠海飛行及"發射後不管"的能力。

  "海鷹"係列艦艦導彈除了在射程方麵具有一定優勢外,其它性能與"上遊"係列基本處於同一水平,而且其重量、體積更大,作戰性能及特點沒有什麽太大不同。

  隨著國外新型艦空導彈係統及近防武器係統的快速發展,"上遊"1號和"海鷹"1係列這兩類反艦導彈已難以保證有效地突破由現代防空係統構成的對空防禦體係。例如對美國"海麻雀"艦空導彈係統和"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所構成的海上攔截係統,無論是"上遊"還是"海鷹"導彈都很難突破。這使中國海軍一向具有優勢的海上反艦能力受到了很大挑戰。
  這個時期,西方也開始研製多種反艦導彈,其中以美國的"魚叉"和法國的"飛魚"導彈為代表。它們與當時蘇式反艦導彈有明顯不同的設計特點,即以減小導彈體積和雷達反射麵積為特征,同時降低飛行高度,使用高精度末製導雷達,難以被攔截武器命中,而且被雷達發現的距離也明顯縮短,最後突防成功的概率大幅提高。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海戰中,阿根廷軍隊使用了僅有的幾枚法製"飛魚"空艦導彈就擊沉、擊傷了包括最現代化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在內的多艘水麵艦艇,首次向世界顯示了這種小型反艦導彈同樣具有強大的突防能力和對目標巨大的摧毀能力。應該說,這類小型反艦導彈已表現出比"上遊"和"海鷹"等大型導彈有更好的適應性。

  70年代中後期,根據國外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中國開始了第二代反艦導彈的研製。第二代反艦導彈采取的是"雙管齊下"的研製方針,一方麵研製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代表型號為C-101和C-301),另一方麵同時研製與"魚叉"和"飛魚"類似的小型反艦導彈("鷹擊"8)。今天看來,這種研製方向無疑是非常正確的,"鷹擊"8導彈的研製成功對中國海軍是極為重要的。

  "鷹擊"8反艦導彈從1977年開始立項研製,1979年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1984年建國3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向外界公開,隨後在1985年投入批量生產。"鷹擊"8導彈的特點是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體積小,重量輕,遠射程,威力大,可以采用單、多聯方式裝備在各種類型的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和快艇上。

  "鷹擊"8導彈采用了先進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先進的飛行控製、末製導雷達係統及可靠性較高的控製電路,作戰可靠性達94%,命中概率在90%以上,射程比相近的"上遊"1號導彈明顯提高。"鷹擊"8導彈投入生產後,首先裝備在新建的"江湖"Ⅲ級導彈護衛艦上,數量增加到了8枚,超過了當時裝備"上遊"1號反艦導彈的"江湖"級護衛艦和裝備"海鷹"2號反艦導彈的051型驅逐艦。但"鷹擊"8導彈的射程隻有40千米,與國外同類導彈存在著較大差距,艦艇的攻擊力受到了很大限製。因此,在"鷹擊"8服役後,其增大射程型"鷹擊"8I甲型導彈的研製隨之開始,該型導彈同樣將作為二代驅逐艦上的主要反艦武器使用。

  中國海軍第二代驅逐艦"青島"號上裝備了大量引進的雷達及武器係統,而在多艘第一代驅逐艦上進行的相關雷達、武器係統的前期試驗工作對其順利建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鷹擊"8I甲型導彈的彈翼改為可折疊式,采用中段慣性製導加末端主動雷達製導,
新型無線電高度表使導彈的末端飛行高度降到5米,增加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裝藥量,導彈重量和長度雖有所增加,但射程卻提高了近1倍,達到85千米。該型導彈在1990年完成測試,首批裝備在051型的2號艦"珠海"號驅逐艦上(051G型艦首艦"湛江"號在建造完成時,"鷹擊"8I甲型導彈的研製還沒有最後完成,因此服役時仍使用老式"海鷹"2號反艦導彈)。此舉目的有二,一是用於替換老式的"海鷹"2號反艦導彈,提高"珠海"號的水麵攻擊能力(艦上共裝備4座雙聯裝導彈發射裝置);二是以"珠海"號為平台對導彈係統進行測試和完善(主要是與艦上的雷達、火控及指揮係統進行係統聯測),以保證在二代驅逐艦上使用時實現係統之間的協調和兼容。

  此外,051G型艦上還首次裝備了完整的反潛武器係統,其中包括引進的輕型反潛魚雷、高精度艦首聲呐及拖曳式變深度聲呐係統,加上051型艦上原有的反潛火箭,051G型艦已構成了相當強的係統作戰能力。在二代驅逐艦服役前,該型艦是中國海軍中反潛能力最強的。輕型反潛魚雷雖然在"四平"艦上首次裝備,但也隻是試驗性質,裝在驅逐艦上與大係統組合在一起還是第一次。拖曳式變深度聲呐係統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它比艦殼聲呐具有更好的探測能力,與改進了信號處理係統的艦首聲呐一起為艦艇提供較好的水下區域探測能力。這套反潛係統也同樣在二代驅逐艦上配置,係統實際性能及操作都需要逐步探索和掌握,051G型艦在這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雷達和電子係統方麵,051G型艦同樣有很大的變化,艦上裝備了大量為二代驅逐艦研製的新設備,如火控雷達、探測係統、主/被動電子戰係統及作戰指揮係統(該型艦的作戰指揮係統仍不是全係統體係,隻實現了作戰係統與雷達係統和副炮的係統融合,其它係統仍是獨立設置,因此說隻有二代驅逐艦才是中國海軍第一種具有綜合艦載指揮作戰係統的驅逐艦)。該型艦更多地是測試各係統間的電磁兼容性和係統兼容性問題,最主要的是驗證從國外引進的雷達係統與艦載作戰指揮係統間的接口與協調方麵可能存在的問題,以保證二代艦在這些方麵盡可能地完善(從後來二代驅逐艦服役的實際情況看,艦上個別係統間仍存在一些係統及電磁兼容性問題)。

 

  051型驅逐艦上裝備的76式雙130毫米艦炮。該型艦炮雖然射程遠、威力大,但體積、重量過大,技術水平和自動化程度較低,難以在小噸位艦艇上使用

  正在發射艦艦導彈的051型驅逐艦,艦首可見體積龐大的76式雙130毫米艦炮。目前,在部分051型驅逐艦的改型上,130艦炮已被新型雙100毫米艦炮所取代

76A式雙管37毫米艦炮


中國海軍鷹擊8反艦導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