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在這裏

(2009-06-30 08:35:19) 下一個

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在這裏
2009年06月   來源:解放軍報

在安徽省的東南部,有一個地方,它是中國文房四寶中著名的宣紙發源地,還是“詩仙”李白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故地。千百年來,這裏山青水碧,百姓安居,古風昌盛,如果不是上世紀中期那突如其來的一聲槍響,或許至今它留給世人的還隻是一派令人沉醉的皖南風光。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汪期峰 攝

    可曆史哪有什麽如果?

    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湘、贛、閩、粵、浙、鄂、皖、豫八省紅軍遊擊隊匯集成一道奔湧不息的抗日鐵流——新四軍。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約9000人,奉命從皖南涇縣的雲嶺地區北上到日寇後方開展遊擊戰爭。當部隊到達茂林時,突遭國民黨軍隊7個師八萬餘人包圍襲擊,新四軍被迫自衛,終因寡不敵眾,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陣亡。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而涇縣雲嶺,也從此走入中國革命的史冊。“鐵軍精神”輝映曆史煙雲涇縣屬於安徽的宣城,而雲嶺離涇縣縣城則有幾十公裏。初夏時節,記者沿著一條砂石路驅車到雲嶺踏訪,隻見路旁禾苗青青,野花爛漫,遠處峰巒起伏,巍峨蒼翠,清清的葉子河在雲嶺前徐徐流過,好一幅田園風光圖。

    羅裏村曾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兩幢古老的祠堂就是當年新四軍軍部和司令部舊址,現已改成陳列館。園內矗立著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的銅像,一位身經百戰、運籌帷幄、大義凜然的儒將形象浮現在眼前。

    在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內,抬首望去,是李先念題寫的幾個遒勁大字:“雲嶺烽火,戰士丹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革命隊伍在北方主要是以太行山為根據地的八路軍,在南方主要是以雲嶺為總部的新四軍,所以我軍史上有“北有太行硝煙,南有雲嶺烽火”之說。

    當年,新四軍官兵們依托深山密林開展頑強鬥爭,共與日偽軍進行大小戰鬥上千次,殲滅日偽軍數萬人,繳獲各種武器裝備數十萬件,成為華中地區抗擊敵偽的中流砥柱。愛國誌士的浴血奮戰為他們贏得一個響亮的名稱“鐵軍”。新四軍軍部大會堂的兩側是以前祠堂主人留下的“忠、孝、節、義”四個大字。講解員如此闡釋:“忠是戰士對人民的忠誠——忠勇可嘉;孝是赤子對國家的孝——孝感動天;節是正氣凜然的革命氣節——高風亮節;義就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大義——義薄雲天。”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陳列館內牆上那發黃的《新四軍軍歌》歌詞讓人們的思緒情不自禁地又回到那戰火紛飛的歲月:“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馳騁……”

    留言本上,故地重訪的新四軍老戰士留下的字句令人感懷至深:“戰歌嘹亮,丘陵深處、藏龍臥虎”、“青弋江頭泉水清、難忘皖南魚水情”、“雲嶺啊,常在夢中回到你的懷抱”……

    離軍部不遠處有一座新四軍修械所,這裏是一代傳奇兵工之星——“中國的保爾”吳運鐸戰鬥過的地方。當時由於敵人嚴密封鎖,武器彈藥供給困難,吳運鐸便自己想辦法製造。火藥原料找不到,他便用藥店買來雄黃和洋硝製作;沒有車床,他便找來廢舊鋼鐵自己鍛造。就是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用如此簡陋的工具,吳運鐸製造出各種槍炮子彈,給日頑以沉重打擊,而吳運鐸在研製武器彈藥中多次負傷,失去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多次手術身上還有幾十塊彈片,但仍堅持在生產一線。他說:“隻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

    革命將士就是這樣用熱血和忠誠書寫壯美人生,憧憬美好明天。部隊執行北移行動前,新四軍《抗敵報》最後一期告別號上發表了《臨別贈言》的社論:“新中國燦爛前途照在我們麵前,當我們建立獨立自由幸福新中國之時,我們一定重溫今日依戀的情景,而歡欣鼓舞於新中國的誕生!”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

    今日的雲嶺,牽動著無數人的心靈。走進鬆柏常青的新四軍皖南事變烈士陵園,記者放慢腳步,惟恐驚動沉睡在這裏的新四軍將士英靈。突遭國民黨部隊包圍襲擊後,新四軍部隊被迫自衛。自衛反擊中,官兵們有的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有的用石頭砸、用牙咬作殊死搏鬥,有的抱著敵人一起滾下深穀……數千英雄兒女倒在血泊中。在部隊被打散後,軍醫處文化教員邱彩霞與三位同誌一起,被國民黨頑軍包圍在山頭密林中,4人端坐一圈,高唱《國際歌》,當敵人靠近時,他們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解散新四軍的反動命令,宣布其為“叛軍”,取消其番號。1941年1月18日,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憤而寫道:“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皖南事變的指示》,揭露國民黨頑固派圍殲新四軍、摧殘抗日力量的罪行,呼籲一切愛國愛軍同胞,反對一切破壞抗戰、破壞團結的陰謀。隨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不久後,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宣告成立。

    青山嗚咽,江水悲泣。今天的烈士陵園裏,九根巨大的圓形石柱環繞整個紀念廣場,其中七根特意做成了殘留半截的形狀。這七根折斷的巨柱,代表遭到反動派陰謀包圍而遇難的7000名新四軍將士;兩根完好雄偉的石柱,代表著2000名相繼突圍的將士,在鬥爭中逐漸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在涇縣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新四軍,老百姓,親如一家人;軍護民,民幫軍,血肉聯係不可分”。鄉親們難以忘記:當年咆哮的山洪使葉子河河水暴漲,孩子無法上學鄉親無法生活時,葉挺同誌親自設計並率領軍民合力修建起一座橋。橋上有葉挺將軍親自書寫的“軍民合作、抗戰到底”,鄉親們將它稱作“葉挺橋”。

    這裏還流傳著海外友人援助新四軍的故事:菲律賓歸國華僑沈爾七,先後兩次將他組織的“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軍”、“菲律賓華僑回國慰問團”帶到國內參加新四軍,還帶回大批捐款、軍需品和藥品;美國友人史沫特萊,在新四軍軍部逗留的近一年時間內,向國內外發表大量報道新四軍的文章,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對新四軍的汙蔑,捐資為新四軍建起醫療站和難民農場。

    人民不會忘記、曆史不會忘記那些不屈的英靈。留言簿上,有前來憑吊的幹部作詩雲:“抗日英雄聚雲嶺,金戈鐵馬斬寇兵。人傑哪堪咽淚恥,鬼雄難平喋血恨。同室操戈冤千古,飄飄黨旗慰軍魂。”

    “雲嶺烽火”續寫時代新篇

    當年烽火路,而今寫新篇。當年這段戰火歲月,如今已經成為涇縣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之一。涇縣發改委的領導同誌告訴記者,如今縣裏正著力挖掘紅色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他們先後在合肥、上海、南京開展“循著新四軍足跡走涇縣”等紅色旅遊產品推介會。如今,雲嶺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躋身全國“十大紅色旅遊景區”行列。每年節假日寒暑假,縣裏還組織中小學生,身著新四軍軍裝,背背包打綁腿接受革命文化熏陶,繼承先烈遺誌。

    除了紅色旅遊,其實涇縣還有一種獨特的資源,那就是宣紙文化。我們來到當地著名紅星宣紙廠,這裏純手工製作的一張乾隆貢宣售價一百多元,一刀乾隆貢宣100張,售價就達到1萬兩千多元,被許多書畫大家奉為紙中珍品,市場供不應求。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這塊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紅星宣紙廠還特地對外開放了乾隆貢宣的生產車間,將之打造成為一個旅遊品牌,源源不斷吸引來眾多遊客,其中還包括許多海外華人和國外遊客。縣發改委的同誌介紹說,涇縣僅宣紙製造一項每年的產值達兩個多億,為將涇縣宣紙這個資源做大做強,當地下一步將加大力量開發好宣紙文化旅遊這個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這塊瑰寶更好地推向世界。

    現在,涇縣的宣紙產業價值鏈不斷延伸、拓展,不僅建起了“宣紙文化園”,還專門成立了“文化發展辦公室”,促使宣紙產業向“拍賣、交易、創作、收藏、會議、旅遊、節慶、影視”等多維縱深經濟領域進軍。

    “當時新四軍中還流傳一句話‘兩條半槍鬧革命’。兩條半槍一條槍是槍杆子,一條槍是筆杆子,半條槍是鋤頭把子。”涇縣人武部政委劉祖英告訴我們:“如今在經濟建設戰場上,涇縣的思路同樣是要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舉,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一起抓。”據介紹,今天的涇縣正按照“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統籌發展”的思路,對現有的主打產業電機設備製造等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加大對礦產品深加工力度,同時利用當地青山綠水建立“農家樂”示範點,全力打造“紅色涇縣、宣紙之鄉、皖風徽韻、綠色山水”的旅遊形象。

    雲嶺來了新四軍,山歡水笑人相迎。如今,“全國綠化模範先進縣”、“中國首屆經典村落景觀”等美譽為昔日的雲嶺烽火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涇縣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不斷擴充儲備發展空間,硝煙散去的“雲嶺”正張開臂膀,歡迎來自各方的賓客。站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出口處,回頭望,曆史深處,那九根或殘缺或完整的石柱沉默不語;向前看,門外街上,已是車水馬龍,人聲喧鬧。如果沒有60多年前的“皖南事變”,曆史又會怎樣?可惜曆史沒有如果。正如陵園留言簿上有人如此寫到:“不能釋卻的閃電和風雲,成為一個時代不能遺忘的背景。時刻想著它,建設我們的家園,就有不竭的動力和汩汩源泉……”(解放軍報記者 朱達 解放軍報通訊員 張軍有 吳國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