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航空兵突破宙斯盾合圍戰略戰法設想(組圖)

(2009-06-25 09:24:34) 下一個

來源:《艦船知識》雜誌


中國航空兵突破宙斯盾合圍戰略戰法設想(組圖)
中國空軍殲11雙機編隊空中巡航

中國航空兵突破宙斯盾合圍戰略戰法設想(組圖)
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戰艦發射標準防空導彈

  

  編者按:本刊上期刊登了“宙斯盾”艦合圍中國”專題後。引起了讀者較大的反響,很多熱心讀者向本刊投來了稿件,為此我們從投稿中選登了一篇讀者翼翔投來的稿件。本刊刊登此文並不代表我們證實和同意其內容和觀點。

  美軍重點建設彈道導彈防禦體係

  在美國的戰場建設中,又以兩點為核心:1、以F一22戰鬥機為主力的空中力量,負責戰場的製空權.2、以“宙斯盾”艦+“標準3”導彈為主力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負責整個戰區的“防天”安全;這兩個係統是相輔相成的。

  因為美國的F一22戰鬥機及將要服役的F一35戰鬥機,都是具有隱身能力的第四代戰鬥機,比我國的主力戰鬥機先進一代,美國的第三代戰鬥機在數量上也多於我們,如果單純進行空中作戰,我方不可能取得勝利,必須通過其它手段進行反擊,削弱或者抑製美軍的空中作戰能力。其中彈道導彈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反擊手段。

  利用彈道導彈壓製敵方空軍,存在一些問題:1.對方在東亞地區可以利用的機場數量很大,而彈道導彈的數量有限,難以壓製這麽多機場;2.現代的機場搶修能力可以在2~4個小時內修複被毀壞的機場跑道,難以對機場形成長期壓製。

  但是戰爭從來都是互相製約的,我們同樣也可以找到一些有利點:

  首先,出於後勤保障、機場防衛和作戰指揮的需要,戰鬥機的部署相對來說是比較集中的,一般部署在設施完善的主要空軍基地。尤其是F.22這樣的戰鬥機,我們可以推測它的部署位置,既不能過於靠前,否則容易遭到各種攻擊;也不能過於靠後,否則掩護不了整個戰區。而且應當部署在有地下機庫或者高強度機堡的機場,否則暴露的停機坪極易遭到攻擊。符合上述條件的,隻能是位於衝繩島和日本南部、西部地區的主要空軍基地。可以通過衛星偵察或者其它偵察手段獲得其部署情況,這一點對於我國來說在技術上可以實現。

  其次,彈道導彈同樣可以攻擊搶修機場的人員。摧毀一條2000~3000米的機場跑道,大約需要10~20枚彈道導彈,這個數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如果對暴露的搶修人員進行攻擊,隻需要2~4枚導彈。因為攻擊跑道所使用的子母彈,單個子彈的爆破威力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所以彈頭的子彈數量比較少;而殺傷人員所使用的子母彈,單個子彈可以做得很小,子彈數量很多,散布半徑和密度都要大多得。

  第三,如果導彈的精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會明顯提高作戰效能。彈道導彈的CEP達到50米以內,則幾乎可以直接命中跑道;如果加上末段製導,就可以對有硬防護的目標進行攻擊,例如機堡、地下機庫、人員掩蔽部、油庫和軍械庫等。而現代的彈道導彈已經可以達到這種技術水平。

  除了攻擊機場以外,彈道導彈還對後勤保障地域、指揮中樞、大型設備的暴露部分、供電和通信線路、海軍港口及停泊的艦船、部隊營地等諸多目標構成威脅。而且常規防空武器對彈道導彈基本無防禦能力,空軍也難以消滅部署在我國內地的大量機動導彈發射裝置。所以,彈道導彈是對美軍的一個重大威脅。

  也正因為如此,美軍多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地發展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目前主要是以攜帶“標準3”導彈的“宙斯盾”艦和“愛國者”防空導彈為作戰武器。其中“標準3”導彈具有助推段和中段攔截能力,可以攔截中程彈道導彈,而“愛國者”導彈隻具有近程導彈的末段攔截能力。所以美軍把具有彈道導彈攔截能力的“宙斯盾”艦的絕大部分都部署在了東亞地區,並向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友陸續出售了“宙斯盾”係統。構成了一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完整防禦體係,把美軍在東亞預設的戰場嚴密地保護起來。

  以F-22為核心的戰鬥機群,主要為戰場提供製空掩護。在沒有製空權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大量的“宙斯盾”艦實施攻擊;而具有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宙斯盾”艦,又為空軍的機場提供了“防天”保護傘。兩種力量相輔相成,構成了美軍戰場的兩大支柱,構成了空天一體化防禦體係,使各種攻擊力量能夠在這兩大“保護傘”的保護之下,安全、自由地活動,對我國的國防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而且“標準3”還具有攔截處於助推段的洲際導彈的能力,這將削弱我國的核反擊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兩國的戰略力量對比。這對我們的威脅更大。


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任務

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任務(圖)

美空軍F-22A戰機首次進行海外部署,停放在日本衝繩嘉手納美軍基地的F-22A戰機

  通過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海軍航空兵在未來的主要作戰任務之一,就是打破美軍的彈道導彈防禦體係,從而打破美軍的立體防禦體係,從而為其它軍兵種爭取到反擊機會。

  而主要的作戰手段,就是通過空中突擊的方式,擊毀、擊傷一批具有反導能力的“宙斯盾”艦,削弱敵人的反導力量,在整個防禦體係中打開一些缺口。

  1999年,軍委對空軍提出了“攻防兼備”的發展方向,如果把海軍航空兵整體考慮到我國的空中作戰力量中去,那麽海軍航空兵無疑是實施進攻作戰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攻防兼備”不能理解為先防後攻,或者說先具備奪取製空權的能力再考慮進攻問題。麵對對方完整的防禦體係,如果我們不打破這個體係,那始終都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連“防”都很難做到,更談不上“攻”了。在沒有掌握製空權的情況下實施空中突擊,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如果不付出這個代價,就會連還手之力都沒有了。這個矛盾的局麵和艱巨的任務,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海軍航空兵必須要麵對和承擔的。

  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

  海軍航空兵從組建以來,很長時間由於裝備的限製,不僅沒有艦載機,而且連進攻能力都十分缺乏,隻能充當國土防空力量。在1990年代以前,海軍肮空兵隻有少量的轟一6能夠發射反艦導彈,其餘的飛機隻能用航彈和魚雷進行攻擊,更多的飛機是單純的殲擊機,沒有或者隻有很低的攻擊能力。

  隨著殲轟一7及其改進型、蘇一30MK2等飛機的服役,海軍航空兵的進攻作戰能力有了質的變化。海軍航空兵目前的作戰飛機中,蘇一30MK2是最先進的。蘇一30MKK是蘇一27係列飛機的雙座攻擊型,和俄羅斯自用的蘇一35飛機在技術特征上十分接近,蘇一30MK2飛機是蘇一30MKK飛機的改進型,主要針對海軍航空兵的需求完善了航電係統。

  蘇-30MK2飛機的主要優點在於:

  1.掛載能力強、航程遠。蘇一30MK2的外掛點有12個,最大外掛武器載荷8噸,最大不加油航程3000千米,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後最大航程5600千米。

  2.航電係統能夠支持多種精確製導武器,滿足對空、對地和反艦作戰的需要。蘇一30MK2的航電係統采用西方標準的1553B總線係統,說明它的航電係統在架構上和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的綜合航電係統相同,也和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相同。蘇一30MKK主要使用電視製導的精確製導武器,而蘇一30MK2的雷達對地麵和海上目標的探測性能優於蘇一30MKK,可以使用雷達製導的導彈。蘇.30MK2可以攜帶SAPSAN—E光電瞄準吊艙,所以還可以使用激光製導武器。蘇一30MK2攜帶的M400偵察吊艙,可以進行雷達、電視、紅外和照相偵察,通過數據鏈為本編隊內其它飛機提供目標搜索,也可以為指揮所提供戰場情況。

  3.武器掛載方案多樣化。蘇一30MK2有12個外掛點,而且蘇一30MK2的機內油箱很大,不需要攜帶副油箱,所以它能選擇的武器搭配方案很多。例如蘇一30MK2在攜帶兩個電子戰吊艙、一個偵察吊艙和一個光電吊艙、兩枚中距導彈和兩枚近距導彈後,還能攜帶4枚反艦導彈。這樣的掛載方案,足以獨立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中完成攻擊任務,而且具有很強的自衛能力。

  4.空戰能力優秀。蘇一30MK2在機動性上略遜於蘇一27,但是在第三代戰鬥機中仍屬於十分優秀的,而且具有比較先進的超視距作戰能力,所以蘇一30MK2在執行攻擊任務時所需要的護航機相對較少,作戰效能較高。 但是,蘇一30MK2在數量上還不能滿足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需求,尤其是完成對多艘“宙斯盾”艦編隊的攻擊任務。

  美國典型的“宙斯盾”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具有三層防空體係:“標準2”中遠程防空導彈;“海麻雀”中近程防空導彈;“拉姆”近程艦空導彈。其中“標準2”導彈和“海麻雀”導彈主要在10千米以外對掠海攻擊的導彈進行攔截。受限於目標照射雷達的火力通道數,可以對同時來襲的9~12枚導彈進行攻擊。“拉姆”導彈是自主導引,沒有火力通道的限製,但是射程較近,攔截時間有限,大約可以對5~10枚導彈進行射擊。

  對軍艦的飽和攻擊以及軍艦自身的抗飽和攻擊能力,涉及到進攻方和防禦方戰術選擇問題,所以在此不做深入探討。從一般情況考慮,一艘伯克級艦可以攔截一個進攻波次中的10~15枚導彈。而擊毀一艘伯克級艦大約需要5枚導彈,考慮到實戰條件下導彈的命中率,以及電子對抗的作用,導彈的命中率最多能達到50%,所以需要10枚導彈突防成功才能有把握擊毀伯克級艦。也就是說,算上被攔截的導彈,需要在一個進攻波次中發射20~25枚反艦導彈。一般一架進攻飛機攜帶4枚導彈,則需要5~6架飛機同時進攻一個目標。

  現代反艦導彈的射程一般在120千米以上,遠的可以達到200多千米。

  如果飛機低空飛行,“標準2”導彈對於攻擊飛機本身沒有太大的威脅。但是,實戰條件下,戰場上空一定有美軍製空戰鬥機的嚴密監視,即使采用戰鬥機護航、戰術佯動、電子幹擾和多軍兵種協同攻擊等方式,攻擊飛機的突防成功率也不會很高。假設突防成功率為50%,那麽要保證5~6架飛機有機會向敵艦發射導彈,則需要投入10~12架攻擊飛機。

  目前,美軍部署在亞太地區的“宙斯盾”艦就已經有十幾艘,估計到2015年左右,美軍部署在東亞的反導型“宙斯盾”艦有可能達到30艘,還要包括其軍事盟友的“宙斯盾”艦10餘艘,總數可以達到40餘艘,數量是十分龐大的。如果我們同時對8艘“宙斯盾”艦發起攻擊,就需要攻擊飛機80~100架左右。

  戰時飛機的完好率一般在90%左右,由於敵方具有較強的進攻能力,我方飛機肯定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所以假設海軍航空兵能保存70%的兵力投入進攻,又以其中主要的力量(70%~80%)投入反艦作戰,海軍航空兵也需要150~200架具有較強攻擊能力的作戰飛機。由於大部分蘇一30MKK(即使包括國產型號)飛機要首先滿足空軍的需求,因此,海軍航空兵必須選擇一種優秀的攻擊飛機來填補兵力上的空白。


殲10戰機對海攻擊性能不如殲轟-7A

殲10戰機對海攻擊性能不如殲轟-7A(圖)

蘇-30MKK2戰機全部武器掛載展示

  在我國目前擁有的先進戰鬥機中,具有較強攻擊能力的飛機還有殲一10和殲轟一7A。其中殲一10的機動性能最為優越,空戰能力也比較強,但是作為對海攻擊機來說,它的性能不如殲轟一7A。

  如何選擇對海攻擊飛機,可以從以下的這些性能進行衡量:

  1.載彈航程。由於對手具有很強的空中打擊能力,所以,在戰時我國的一線機場是比較危險的。假設敵方的預警飛機在海洋上空飛行(防止地麵防空武器的威脅),那麽它的控製範圍大概可以深入內陸300~500千米。超出此範圍,則對方對製空權的掌握能力下降,我方的空戰能力上升。而且F/A一18E/F、F一16等飛機執行攻擊任務時,能夠深入我方縱深的距離也大約是300~500千米。所以我方主要的攻擊飛機應當部署在對方戰術飛機能夠密集攻擊到的範圍之外。假設敵艦距離我海岸線500~800千米,則需要攻擊飛機在攜帶4枚反艦導彈(2.5~3噸)時還具有800~1300千米的作戰半徑。殲一10是輕型戰鬥機,在這種條件下的作戰半徑不超過600千米,無法滿足這一點需求。而殲轟一7的彈程指數超過3000(噸·千米)(彈程指數是載彈量和作戰半徑的乘積),也就是說,殲轟一7攜帶3噸武器時,作戰半徑超過1000千米,基本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2.武器最大掛載能力。如果優先保證航程,殲一10在掛滿3個副油箱後的載彈量大約為3噸,而殲轟一7A為5噸。如果優先保證載彈量,隻在機腹掛一個副油箱,殲一10的載彈量大約為5噸,而殲轟一7A大約為7噸。

  3.武器掛載方案的多樣性。從公開的圖片可以看出,殲轟一7A總的掛架數有11個,其中重型掛架有5個。除了機腹下掛點通常用來掛副油箱以外,每側機翼下靠內的2個掛點,每個都能攜帶6枚250千克炸彈或者3枚500千克炸彈,每個掛點的最大掛載能力達到1500千克。而殲一10隻有3個重型掛架,而且通常這3個掛架都用來掛副油箱。假設執行任務時攜帶3個副油箱、2枚格鬥導彈和2個吊艙,殲轟一7A還剩有4個掛架可以攜帶反艦導彈,而殲一10隻剩下2個。

  4.機組人員的數量。執行攻擊任務時,既要考慮空中威脅,又要考慮地麵威脅,還要進行導航和目標搜索,因此一般需要2名飛行員來執行任務,其中前艙駕駛員負責駕駛飛機和進行空戰,後艙領航員負責導航、搜索和操縱攻擊武器。

  殲轟-7本來就是雙座重型飛機,而殲一10是單座輕型飛機,如果要改成雙座,在航程和載彈量上受到的損失較大。

  5.電係統和武器的保證。殲轟一7A具有先進的綜合航電係統,所裝備的多普勒脈衝雷達具有較強的對空和對海探測能力,可以攜帶低空導航和前視紅外吊艙,可以發射多種精確製導武器,因此可以滿足全天候對地對海攻擊任務的要求。當然殲一10也同樣可以滿足這項要求。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現有的國產戰鬥機中,殲轟一7A更適合執行中遠程攻擊任務,而殲一10更適合執行空戰和近距攻擊任務。而且殲轟一7A是目前國產化程度最高、年產能力較大、造價相對較低的飛機,因此可以彌補蘇一30MK2飛機數量上的不足。


現有作戰飛機的不足及改進途徑

現有作戰飛機的不足及改進途徑(圖)

公開展出的殲轟-7A戰機翼下掛架具有強大掛載能力

  海軍航空兵現有的作戰飛機,主要在空戰能力上存在不足。殲轟一7A的機動能力,大約相當於第二代後期戰鬥機的水平(這類戰鬥機包括F一4、米格一23和我國的殲一8II等,典型的技術特征為:空戰推重比0.9~1,最大機動過載7~8G,最大爬升率200米/秒左右)。蘇一30MK2雖然機動性達到第三代戰鬥機的水準,但是相對於主要作戰對手來說,仍然相差一代。而且我方的飛機在機載雷達和空戰武器上都落後較多,因此突防成功率會比較低。

  隱身能力較差。殲轟一7A和蘇一30MK2都是重型飛機,雷達反射截麵積大,正麵為10平方米量級,側麵為數10平方米量級,雷達在數百千米外即可發現,很難達成突擊的隱蔽性。

  電子戰飛機不配套。要在完善的空防體係中突防,需要先進的電子戰飛機提供掩護,而我國目前還缺少這種類型的飛機,尤其是缺乏能提供伴隨掩護的電子戰飛機。

  因此,我國海軍航空兵現有的武器裝備,在麵對2010~2020年作戰環境時,會顯得力不從心,突防成功率低而損失較大,難以達成作戰任務。 可以預見,在2020年之前,我國的新一代戰鬥機還難以成熟,而F一22和F一35等隱身飛機肯定會大量服役,所以主戰飛機上存在代差這一局麵在短時間內肯定會一直存在,要適應新的作戰環境的需要,必須立足現有飛機的改造。

  1.必須對現有戰鬥機進行隱身改造,例如采用符合隱身設計的保形油箱、半埋外掛、對飛機和武器敷設隱身塗料、對外型進行局部修改等,使戰鬥機在實戰條件下,攜帶了武器和附加燃油之後,雷達反射截麵仍然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例如1~2平方米)。這樣的飛機雖然還不能算是隱身飛機,但是可以降低敵方預警雷達的發現距離,提高突防概率。尤其是在電子戰飛機的掩護下,本機的雷達反射截麵越小,電子戰的掩護效果越好。

  2.裝備相控陣雷達,改善航電係統,發展先進的超視距空空導彈,例如具有衝壓發動機和毫米波製導雷達的空空導彈,在遇到攔截時可以對攔截飛機構成較大威脅。

  3.發展天地一體化探測係統和數據鏈係統、自主精確導航係統。這樣突防飛機就可以一直在超低空靜默飛行,而由預警機或者遙感衛星提供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為攻擊飛機指示目標,提高突防的隱蔽性。

  4.發展遠射程、高速度、抗幹擾和智能化的反艦導彈,縮短戰鬥機的突防距離,而將最危險的突防任務交給反艦導彈去完成。

  5.發展多種類型的無人機,承擔偵察、預警、反輻射和戰役佯動等任務。

  6.完善電子戰飛機的種類。例如可以將殲轟一7飛機改裝成專用的電子戰飛機,實施伴隨掩護。

  7.提高彈道導彈的突防性能,配合攻擊飛機同時發動攻擊,在攻擊行動發起時可以威脅到敵方機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敵方空中力量的活動。當然這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嚴密組織。

  海軍航空兵未來的發展

  從長遠來看,海軍航空兵需要更先進的作戰飛機來滿足作戰需求。一方麵是要發展先進的艦載戰鬥機,另一方麵,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以遠洋作戰為主,還必須保留岸基的遠程攻擊力量。

  從二戰後,殲擊轟炸機從戰鬥機和轟炸機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機種。殲擊轟戰機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F-105、F-111和蘇一22、蘇一24等飛機,機動性能弱於同時代的戰鬥機,主要執行攻擊任務,空戰能力主要限於自衛;F4和“狂風”、殲轟一7等飛機,機動性達到第二代戰鬥機的水平,可以執行空戰任務;F-15E和蘇一30等飛機,本身就是由第三代的高性能戰鬥機改裝而來,機動性能完全可以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雙重需要。 那麽現代的殲擊轟炸機將發展成什麽樣的呢?

  首先,必須具有隱身能力,否則在隱身戰鬥機和先進防空導彈的攔截下生存力太低。

  必須具有高速飛行能力,才能縮短突防時間,而且在被攔截時有較大的逃生機會。

  具有遠程飛行能力,銜接戰術攻擊飛機和戰略轟炸機之間的航程差。對於中國來說,飛機的攻擊作戰半徑至少應當達到1500千米,才能對潛在的對手構成威脅。

  上述的三點需求,要求飛機必須將攻擊武器和燃油全部內置(或者使用隱身外掛吊艙),因此機體比高機動隱身飛機要更大、更重,那麽在機動性上肯定有所下降,但是通過增大機翼後掠角,仍然可以保持高速飛行能力。如果不要求高機動性,可以采取無垂尾和小垂尾的布局。

  這樣的飛機,可以通過高機動隱身戰鬥機改進而來。和F一15改裝成F一15E、蘇一27改裝成蘇一30所不同的是,這種飛機肯定要犧牲一部分機動性。例如,洛馬公司設想的FB一22戰鬥機,使用空重增加到22噸,最大起飛重量增加到45噸,機內燃油增加到16噸,而且采用大後掠角的機翼,明顯都不是針對高機動性所采取的設計,而是為了獲得高速度、大載彈量和遠航程。

  美國在戰術攻擊機上有F一35,在中遠程攻擊上可以用B一2、B一1B代替,所以對FB一22的需求不是十分明確。但是對於我國來說,如果擁有一款類似的高速隱身攻擊機,對於在東亞地區保持海上進攻能力和跨海攻擊能力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文:中國海航部隊蘇-30MKK2戰機三視圖

中國海航部隊蘇-30MKK2戰機三視圖


圖文:中國海航部隊蘇-30MKK2戰機夜間訓練

中國海航部隊蘇-30MKK2戰機夜間訓練

  中國海軍航空兵在未來的主要作戰任務之一,就是打破美軍的彈道導彈防禦體係,從而打破美軍的立體防禦體係,從而為其它軍兵種爭取到反擊機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