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封王】【章一。創業與守業】

(2016-10-08 14:05:05) 下一個

【封王】【章一†創業與守業】

天廟鹹陽,祭祀秦王,前世所定,萬朝回望。有秦盛強,領萬川歸,阿衡輔佐,單牙保疆。

商君行法,以聚微薄之力而出一孔。非秦法智不足而不能謀強。終能以渺渺之身破六國而示其大義孑然。然國有異同,習俗茁壯。或尊之為禮,或存之以仁。奪鄢郢五十餘載律令荒廢私奸依然。

武安策萬,縱使佰夫之刃而沉列強,非秦勇銳不足而難以守成。武安坐帳定長平,秦師到時鄢郢舉。然山東之土,看似千瘡百孔,實則萬般皆爛。掃之不易,除之難難。

武信縱橫,曉仇幫以利害而斷天下,非秦謀仁不能取予而漠視道義。取河東納上郡降義渠非刀刃之功。首奪巴蜀非武信莫能開一,後有武安君複取南郡,又司馬國尉再定巴蜀,終郡守騰紀南修律申紀。秦征巴蜀反反複複,踵趾之間歲過百半。難有熊楚並吳越伸徐州之利焉?

武成定中,奪他璽以敬王而獨享天下,非秦不能自食恤力而牟外利。然暴暴雖除而暴暴不能相息。秦王扶棺有寵幾人而絕萬家,臨幸一門而斷千戶之嗣。幸之無幸,安能存幸。

好話說完,小子敢言;非疆大域寬不能有所守,非法大律廣不能有所治,非君王無意不能以仁厚黎,非蒙民愚昧不能以德教化。非秦之友,秦不能以友。非秦之危,秦不能己危。

章一†創業與守業,秦楚比較。

【史記。六國年表】秦昭王廿九年(公元前278年),武安君白起擊楚,拔郢,燒夷陵,向東至江陵,置南郡,郡府治所在紀南城。楚頃襄王逃往陳郡。

讀史筆記:公元前278年,秦初設南郡,楚頃襄王離開南郡逃亡陳地。四百年楚都紀南城歸秦。

【史記。六國年表】秦王正六年(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楚王徙於钜陽。

讀史筆記:從離開南郡至徙於钜陽,楚王花了二十六年走完伍佰公裏。白起從鹹陽直取南郡隻有三月。《商君書》中“楚國之民齊疾而均,速若瓢風。”恐是妄言。

【史記。六國年表】秦王正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王東徙壽春,命曰郢。

讀史筆記:建造壽春新都,楚王花了十三年。郢這個字在楚語中大概就是都的意思。

【史記。六國年表】秦王正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卒,其弟郝立,為楚哀王。三月,負芻殺楚哀王。

【雲夢秦簡。編年記】秦王正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南郡備敬。

【雲夢秦簡。語書】秦王正廿年四月,南郡守騰遷南郡郡府於江陵,修改律令。

讀史筆記:從秦初設南郡至南郡備敬時,南郡屬秦已有五十一年。也就是說,一個在秦初設南郡時出生的人,在南郡備警事發時,已步入風燭殘年。參加造反的楚國遺民應該是秦國治下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秦時,每一代人父親與長子年齡之差為十五歲左右。秦國對南郡的征服至少是四次。張儀開篇,白起隨之,司馬錯繼之,郡守騰可能是第四次彈劾叛亂。秦國對外教育恐怕是最差勁的。好在那時沒有教育部,少了幾具裂屍。

【商君書。弱民】楚國之民齊疾而均,速若瓢風;宛钜鐵釶,利若蜂蠆;脅蛟犀兕,堅若金石;江、漢以為池,汝、潁以為限;隱以鄧林,緣以方城。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唐蔑死於垂涉,莊蹻發於內,楚分為五。地非不大也,民非不眾也,甲兵財用非不多也;戰不勝,守不固,此無法之所生也,釋權衡而操輕重者。

讀史筆記:這一篇弱民明顯不是商君所寫。“秦師至,鄢、郢舉”指的或是武信君張儀,或是武安君白起。此二人均是秦惠文王時代的人。“莊蹻發於內,楚分為五”有誤。公元前277年莊蹻靠著楚王的軍隊在滇地稱王。該年是秦王正登基之年。滇國本來就不屬於楚國,何來分楚為五。其次,莊蹻是秦王正時代的人物,和商君差上至少四代國君。取這一篇的斷章是為了借古人的句子說明法令和效用。

《雲夢秦簡。語書》譯文百度鏈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557480.htm

讀史結論:

1.秦國對第二代和第三代楚國遺民的教化無疑是失敗的。換句話說,秦國無法教化楚國遺民。反而楚文化卻能很快地融入被兼並的諸侯國,並使國力得到迅速發展。

2.南郡守騰《語書》中反映出一個更深的法律實施問題。首先是當地的官吏不崇法、不執法、不畏法。其次就是秦法不足。在南郡秦法實施的五十一年時間裏,沒有記錄證明秦法有過削足適履,從而使其能夠在社會中運行。秦法的實施在南郡是極其失敗的。盡管南郡守騰在東窗事發後修改了律令,其後果也隻有秦二世皇帝知道他朝還有沒有第五次機會了。

《商君書》中說到“楚國土地不是不廣闊,人民不是人眾多,兵甲財物不是不充足,而作戰卻不能取勝,防守不能堅固,這就是不修明法度的結果。”從另一麵看,楚國的法令應該比秦法寬鬆,但比秦律令有效。楚國的土地占有遠比秦國大。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

3. 楚王族離開南郡三十八年後,在壽春建造新的都府。其後,楚國滅魯國,侵占齊國的淮北,向東發展茁壯。這些事件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楚法令容易被接受,二是楚文化在淮河以南興旺發達。楚王族已經不打算再回到位於西南部的南郡了。但久居南郡的秦二代和秦三代在這種被楚王遺棄的情況下,依舊不肯歸附於秦,與秦離心離德。相對而言,秦文化在南郡已變成一塊化石,楚文化則是一瓢清泉在東進的路上的其自然。

4. 《語書》中提到“本文書在各縣依次傳閱;另抄送江陵公布,”。看來問題還不能僅僅限於南郡。作為南郡造反的結果,南郡的府邸從紀南城遷至江陵。媽拉個巴子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