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亞朝鮮族成為韓國政府重要的政治資源

(2009-06-22 08:27:42) 下一個

2009年06月          青年參考

5月10~14日,韓國總統李明博首次訪問中亞,第一站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二站是哈薩克斯坦。韓國媒體在介紹李明博此次中亞之行時稱,目前生活在中亞的35萬朝鮮族人拉近了韓國與中亞各國的距離。那麽,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朝鮮族人出現在中亞呢?

1.中亞朝鮮族成韓國政治資源

韓國能源嚴重缺乏,現在已是世界第四大原油進口國。韓國需要中亞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僅在烏茲別克斯坦一國,就有韓資企業140多家,投資主要集中在鈾礦、金礦開采等領域。

中亞朝鮮族是韓國政府重要的政治資源,韓國與中亞國家發展關係有一定優勢。韓國也日益重視中亞朝鮮族,期望他們能促進韓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

目前,中亞的朝鮮族人有35萬,其中烏茲別克斯坦約23萬人,哈薩克斯坦10萬人,吉爾吉斯2萬人,土庫曼斯坦5000人,塔吉克斯坦有1000~2000人。

2.18萬朝鮮族曾被斯大林強遷

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有朝鮮族為了生計而移民到俄國,他們多是一些無地的窮苦農民,或遭官府迫害。19世紀末,也有一些被日本殖民當局迫害的朝鮮愛國者進入俄國。

俄國當局對朝鮮族的態度很矛盾。一方麵,沙俄需要外來移民去墾荒;另一方麵,又擔心這些“亞洲人”大量定居,會成為鄰國向俄國提出領土要求的理由。到十月革命前夕,俄國住著近10萬朝鮮族人,主要居住在遠東地區。他們大多是舉家遷徙,並竭力成為俄國臣民:信仰東正教,努力學習俄語,並把孩子送到俄國學校。

蘇俄內戰期間,絕大多數朝鮮族支持布爾什維克,原因是:布爾什維克承諾消除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平均分配土地——而多數朝鮮族都是無地或少地農民;結束帝國主義,而朝鮮就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還是遠東白匪的主要支持者,朝鮮族仇視日本,因而積極支持布爾什維克。到20世紀30年代,遠東朝鮮族得到發展,蘇聯政府給分配了土地,還辦了朝鮮文的報紙。但是,隨著蘇日關係的惡化,斯大林政府認為遠東朝鮮族是“準日本人”,是潛在的日本“間諜”,因而朝鮮族的厄運降臨。

1937年8月21日,斯大林政府強遷18萬名居住在遠東的朝鮮族到中亞,許多人在強遷過程中死去。十月革命後提拔的朝鮮族黨政領導人幾乎全被消滅,朝鮮族軍官和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朝鮮族都坐牢,好多人還死在獄中。

朝鮮族被分散到中亞各地,主要居住在烏茲別克共和國和哈薩克共和國。但在小範圍內,朝鮮族過著聚居生活。在中亞的未開發地區,朝鮮族建立了很多集體農莊,大部分都保留了在遠東時的名稱:“北極星”、“北方燈塔”等。曾有大批朝鮮族被遷到哈薩克共和國,但是,朝鮮族更願與同是農耕民族的烏茲別克族生活在一起,因而紛紛遷居烏茲別克共和國。

當時,朝鮮族可以上大學,有時還可擔任公職,可在中亞範圍內遷居,但不能參軍,須參加強製勞動。

3.蘇聯“搖滾之父”就是朝鮮族

20世紀50年代末,俄語已經成為中亞朝鮮族青少年的母語,在很多朝鮮族村落裏,朝鮮語隻是作為外語來教授,且範圍很小。朝鮮族的語言已與當地人趨於一致。朝鮮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很普遍,到蘇聯解體前夕已達40%。到20世紀80年代,朝鮮族遺忘母語的現象已很嚴重,許多蘇聯的朝鮮族已不會說朝鮮語,有一次,一個國際音樂會需要朝鮮語翻譯,結果在整個烏茲別克共和國都找不到合適人選。

1953年到1957年間,赫魯曉夫政府為朝鮮族等被流放民族平反,但仍有一些不成文的歧視性政策:例如,朝鮮族軍官隻能擔任中校以下的軍官;黨的職務最多隻能擔任州黨委書記。到20世紀70年代,朝鮮族可擔任加盟共和國部長和蘇聯副部長,甚至可在蘇聯內務部任職。許多朝鮮族成為醫生、工程師、律師、學者,甚至科學院院士。在20世紀80年代,還湧現出一些朝鮮族的名人。

被稱為蘇聯“搖滾之父”的維克多·崔(1962~1990)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朝鮮族,母親是烏克蘭族。他是蘇聯最受歡迎的歌手之一,在戈爾巴喬夫改革年代極為活躍,被譽為改革的吹鼓手。1990年8月15日,正處英年的維克多·崔不幸遭遇車禍,許多蘇聯國民為之悲痛欲絕,5名女子竟因此自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都爭相將其作為本國的偉人而加以紀念;而獨聯體各國的朝鮮族也以他為驕傲。

1989年的統計表明,蘇聯朝鮮族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比例,是全蘇平均水平的兩倍。朝鮮族多數生活在城市,比例達70%,但還有許多人種植水稻、洋蔥等。

4.朝鮮與韓國在中亞“暗戰”

1988年以後,隨著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朝鮮族的民族意識開始複興,出現了許多朝鮮文出版物。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出版了朝鮮文雜誌《高麗薩拉姆》和日報《高麗伊利波》。

朝鮮半島的南北對立意識形態也延伸到中亞的朝鮮族群中。

1990年,蘇聯與韓國建交,蘇聯朝鮮族與韓國的聯係迅速活躍。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的經濟成就使許多朝鮮族感到自豪。

1988~1992年,大批蘇聯朝鮮族開始學習首爾方言,學習傳統習俗、禮儀,開始文化和民族的尋根活動。韓國對蘇聯朝鮮族也感到很新奇。

1989年後,蘇聯朝鮮族與朝鮮也有聯係。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成立了一個“朝鮮統一促進會”,該協會意在複興民族語言,讓朝鮮族了解朝鮮,了解主體思想。朝鮮與韓國都在暗中較勁,希望中亞的朝鮮族人向自己靠攏。

1991年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的“朝鮮文化中心協會”越來越親韓。塔什幹有韓文報紙《統一報》和《韓國報》,此外,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電視台還有韓語頻道,朝鮮族又重新過起春節等傳統節日。

1991年5月,“全蘇朝鮮族協會”成立,其目標是將蘇聯朝鮮族聯合起來。各地也出現了朝鮮族協會,最初擔任領導人的是一些在學術上有聲望的知識分子;但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改由大商人充任。這些協會的派係鬥爭導致不斷出現醜聞。

5.韓國趁機傳播天主教

蘇聯解體後,朝鮮族分散在不同的國家。中亞的朝鮮族一方麵認同自己是朝鮮族,同時表示:永遠牢記中亞人民在苦難歲月給予的幫助,忠於中亞國家。

解體為朝鮮族帶來機遇。中亞朝鮮族受教育程度較高,在經濟領域很活躍。多數朝鮮族經商都很成功,不少人成為中亞的商界精英。在烏茲別克斯坦各族中,朝鮮族的百萬富翁最多,該國航空公司的領導人瓦列裏就是一名朝鮮族;有一位朝鮮族將軍還得到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的稱讚。

1991年蘇聯解體後,許多中亞朝鮮族麵臨信仰危機。這時,許多韓國傳教士來到中亞建教堂,傳播天主教,許多朝鮮族成為信徒。僅阿拉木圖一地,就有幾十個韓國和美國傳教士建的教堂。韓國天主教派成為朝鮮族的民族宗教。

當然,由於民族歧視、經濟落後、國民貧困化等原因,也有朝鮮族離開中亞,移居俄羅斯等國。1994年,俄政府通過《關於為被鎮壓民族平反的法律》,承認1937年蘇聯政府對朝鮮族的強製遷徙是錯誤的,並完全恢複其正當權利和自由;強遷到他國的朝鮮族回到原來在俄羅斯的常住地的,可擁有俄羅斯國籍。

6.願意去韓國的人很少

盡管韓國很富裕,不少中亞朝鮮族對韓國和韓國人態度冷淡,願意去韓國的人很少。20世紀90年代初迸發的民族熱情歸於平淡。許多韓國人認為,所有朝鮮族都應該說朝鮮語——而且應該說首爾方言;一些韓國人歧視中亞朝鮮族,認為他們都很窮,並且公然表達這種觀念,這損害了中亞朝鮮族的自尊心。

許多朝鮮族青年覺得很難掌握現代韓語和文字,而且即使掌握了韓語也不見得有多少機會。中亞朝鮮族與韓國人的心理已有很大差別,要在韓國紮根,須克服許多文化障礙。他們很難融入當代韓國社會,隻能做一些粗活、重活、累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