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外儲難言之隱:不得不承認美國債比黃金更可靠

(2009-03-23 15:03:09) 下一個

瀏星雨/不久前,還在幸災樂禍地隔山觀火(美國次貸危機),不到半年這"火"就燒到咱家柴棚來了。不久前,還在自豪地津津樂道於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轉而就發覺這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原來是個燙手的"山芋",讓各界人士為之寢食難安。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在愛國經濟學家仲大軍,宋鴻兵們"大拋美國國債"的呼叫聲中,美國國債卻是越買越多,月購數百億,趕超日本,也成了世界第一,達6800億之巨。

如果做個民意調查,我敢肯定99&的中國人都會選擇"反對"。一些人會認為美國國債是被硬性攤派或認購的,是被綁架了;一些人會認為購買美國國債是花錢消災,為中國和平建設購買時間;一些人會認為買美國國債是用中國人民的血汗支援美國建設,替美國消費買單;還有少數人會認為把外匯用於購買美國國債是為了外逃的時候方便,是裏通外國的賣國行為。

這些實際上主要是誤解的結果。國際金融在中國長期被神秘化,導致大多數人搞不懂一些基本的金融概念,鬧不清一些正常的金融現象。大多數中國人並不了解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和目的,也不知道國債和股票的區別。(具體請參見筆者文章《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的行為》和《與愛國學者談美元外匯儲備》)

昨天,中國銀監會羅平主任在美國紐約華爾街發表演講後表示:"盡管知道美元將貶值,但中國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因為資金的安全避難所是美國債券,而不是黃金,更不是日本政府債券或英國債券。羅平主任用英語反問:"Except for US Treasuries, what can you hold?" he asked. "Gold? You don't hold Japanese government bonds or UK bonds. US Treasuries are the safe haven. For everyone, including China, it is the only option.";"We hate you guys. Once you start issuing $1 trillion-$2 trillion [$1,000bn-$2,000bn] . . .we know the dollar is going to depreciate, so we hate you guys but there is nothing much we can do."

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大新聞論壇引起巨大反響。筆者看了一下搜狐和網易的評論留言,絕大多數人情緒激動,"","買辦","賣國賊"不絕於耳。

其實,羅平主任的講話是符合溫-家-寶-總-理上月底對駐英中資金融機構的相關講話精神的。溫-總-理說:購買美國債券是中國實行外匯儲備多元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否會繼續買、買多少,那要根據中國的需要,根據外匯安全、保值的要求"。溫-總-理還提醒大家,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人民銀行用(印刷的)人民幣買下來的,是中國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

溫-總-理很明確地說了美國債券"是否會繼續買、買多少,那要根據中國的需要,根據外匯安全、保值的要求",而不是根據美國或世界別的國家的要求而定。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外匯一直是由總理親自掌握的,大筆動用或調撥投資必須經過政治局討論決議。當年是周-總-理,後來是X總理,朱-總理,現在是溫-總理。這屆政府,被稱為親民政府。胡-溫當然是維護中國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也是體察民情,重視網絡輿論的。那麽為什麽國家的實際動作頻頻逆"流"而動呢?

其實,這裏有難言之隱:

首先,中國的外匯儲備是"鯨吞"來的。中國的外匯體製和日本,歐美國家不同。中國現行外匯製度決定了中國政府必須無限製地,被動地印刷人民幣紙鈔用以收購美元等外匯,以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結果就是,隻要人民銀行的"櫃台"前出現了美元等外匯,人民銀行就發行人民幣加以收購。買入的美元等外匯則構成了中國的外匯儲備。

維持人民幣幣值和匯率的穩定是中國外匯儲備的首要任務。而要擔當這個首要任務,外匯儲備的形式就必須符合"安全性,流動性和保值性"這三個基本要求。安全性排第一,流動性排第二,保值或增值性排最後。這就決定了中國政府不能將大部分外匯儲備用於購買黃金,石油和礦產等實物。(當然可以適當購買,詳細參見筆者的《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的行為》和《美元是美金,黃金是廢鐵》)

第二,中國的2萬億外匯儲備中的大多數不是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財產,而是屬於外國政府和外國老板的。中國外匯儲備含有外國商人來華投資的款項,含有中國所積欠的外債,還有大家熟知的"熱錢"(國際遊資),當然還有貿易順差。但是,即使在貿易順差中,也並不是全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而是有很一大部分屬於跨國企業的資產。為了維護中國國家信譽,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就必須滿足外商和內商的經常性兌換需求。這就決定了中國政府不能將大部分外匯儲備用於購買黃金,石油和礦產等實物。(當然可以適當購買,詳細參見筆者的《中國和日本外匯儲備的巨大不同》和《虛胖的中國外匯儲備》)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年末的《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在2007年,中國政府擁有1.528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同時外國在華資產為1.2664萬美元。可見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外匯儲備份額大約在3000多億美元,隻占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25-30%。而且在2007年年底,中國的海外資產總額隻有1.0126萬億美元,比外國在華資產少2448億美元。也就是說,假如外國資本要求全部撤出中國的話,在沒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的情況下,賣掉全部的中國在海外的資產也不足於應付。這就是中國要維持龐大的外匯儲備的一個重要原因。否則幾個索羅斯那樣的對衝基金就可能讓中國金融陣腳大亂(參見筆者的《中國是債權國還是債務國》一文)

好了,從上述分析中,第一,我們已經知道中國為什麽會有龐大的外匯儲備;第二,我們已經知道中國為什麽必須維持龐大的外匯儲備。那麽,在這樣的現實前提下,如何保管好這巨大的外匯儲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中國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經濟活動經常性地需要美元;外國政府和外國銀行的貸款每月都有到期的;"熱錢"是隨時要溜出中國的。這就要求中國政府手裏必須有足夠的流動性外匯來應付這些日常所需。流動性最高的當屬現金了,"現金為王"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那為什麽不存銀行的定期,而要買美國國債呢?這有兩方麵的原因:其一,美國國債容量大(可供買賣的共有6.3萬億美元),需求強勁,交易活躍,流動性強,收益也比較高;其二,美國國債比銀行定期存款更保險和安全。符合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性,流動性和保值性"這三個基本要求。(詳細參見筆者文章《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的行為》

中國政府所持有的外匯是成千上萬個億,不是千兒八百塊錢。這麽巨大的數目放在哪個銀行都不保險。銀行一倒閉,巨量外匯顆粒無歸。美國銀行對儲戶的保護算是比較好的,美國政府也隻能擔保10萬美元(危機中暫時提高到25萬美元)。許多國家的銀行本來就不為外國儲戶保險。當然,你可以說放在咱們自家銀行裏麵,但問題是這麽巨量的外匯你貸給誰?有借給美國政府那麽高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嗎?

作為外匯投資多元化的一部分,黃金,石油,礦產甚至小麥大豆之類的期貨也是可以買一些的。但是,絕對不可能替代美國國債。第一,這些戰略物資的價格波動相當的大;第二,這些物資容納不下2萬億美元的巨款;第三,這些物資不符合外匯儲備所要求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當國家需要外匯兌付的時候,你拋出黃金,石油和鐵礦石?誰來接盤,會不會被壓價?一旦中國主權基金大量買進黃金的時候,黃金價格將被人為抬高;等中國急用美元大拋黃金的時候,黃金將被狠狠地壓價,導致中國手裏的大量外匯化為烏有。當然,中國黃金擁有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黃金定價權就屬於中國。誠然,你可以定價1克黃金等於1萬美元,但笑的是南非金礦老板,中國人民從此改替金礦老板打工了。誠然,你可以買下全世界的全部黃金,但是,隻要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仍然用美元歐元或日元結算,那麽一大堆黃金就形同"廢鐵"。(詳細參見筆者文章《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的行為》

誠然,美元是不斷貶值的。但是哪個國家的貨幣是不貶值的?看看我們手裏的人民幣。誠然,美國國債也不是100%保險的,但是哪一種資產是100%保險的?15年來,美國國債的平均債息大約在5.5%左右,而CPI約為2.2%。也就是說扣除通貨膨脹,投資美國國債的原始收益依然在3%以上。套用一句現在的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美元是一大堆爛蘋果中,最不爛的那個;美國國債是一大堆爛橘子裏麵,最不爛的那個。隻要你手裏有錢,隻要你想吃蘋果和橘子,那麽目前來說美國產的蘋果和橘子就是最好的選擇。(詳細參見筆者文章《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的行為》

也正是大家認識到美國國債所具有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才成了各國政府爭相儲備的資產。買進美國國債是自由的,拋售美國國債也是自由的。至於買還是拋,一切皆由我們中國人自己基於"趨利避害"本性作出抉擇。

中國人民銀行手裏的美元等外匯,逐天,逐月,逐年地,不可逆差轉地增多,幾近泛濫成災。這些外匯儲備如何減壓?在現有的外匯製度下,難有答案。這些外匯儲備出路何在?在現有的經濟秩序下,美國國債是繞不過去的選擇,過去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點,未來的現實還將不斷驗證這個觀點。這是因為,無論我們媒體上的美國是多麽的不堪,甚至已經破產,但我們的決策高層非常清醒:在現在和看得見的將來,美國的綜合實力和經濟活力依然世界最強;美國不會垮,美元不會動搖,美國國債安全可靠。宣傳和事實的矛盾,正是他們的難言之隱。


文章來源: 文學城 綜合新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