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中正式步槍 |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內,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中正式步槍-簡介
7.92mm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製式步槍。
中國從清末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引進、仿製毛瑟係列步槍。1930年代國民政府擊敗各地軍閥,實現了中國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後的政治統一,軍隊開始嚐試統一製式武器。當時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軍事整編計劃。在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製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及其所使用的彈藥為原型進行仿製,選用該步槍作為中國軍隊的製式步槍。
1934年時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1924年式毛瑟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並得到該廠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由鞏縣兵工廠負責籌備製造1924年式步槍。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總統蔣中正。1935年10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中正式步槍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大。中正式采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聯接也更為牢固。現存的某些早期生產的槍采用了二段式的槍托,但沒有接榫,隻是用膠黏住,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但是時日一久,接合處必定裂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奉命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湖北漢陽。1939年,改名為第十一廠之鞏縣兵工廠將槍廠交給已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漢陽兵工廠,從此第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其實還是鞏縣兵工廠的原班人馬。1940年,內遷重慶的第二十一廠(金陵兵工廠)開始籌備生產中正式步槍,對中正式步槍製造工藝進行了改造,於1943年開始批量生產。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軍隊武器製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嚐試。1937年兵工署參照了德國工業準則,製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之規範》,統一規定了槍件名稱、材料名稱、各組件的機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廠、第二十一廠、第四十一廠三個生產步槍的工廠,都采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準。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不斷嚐試將步槍製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軍隊國家化,隨著中央軍的建立,慢慢的有了些成果。由於當時中國工業基礎過於薄弱,國內的製造工藝差,除了漢陽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差別很大,有一些粗製濫造的該槍實戰中有效射程隻能夠打300到400米。
中正式步槍是抗日戰爭期間民國政府軍裝備的製式武器。抗日戰爭期間到到1949年,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六十萬至七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其中第二十一廠共生產四十餘萬支。由於日軍進攻,各地兵工廠一再搬遷,也影響了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抗日戰爭結束以後開始逐漸被美式步槍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國的大陸與台灣還裝備大量中正式步槍,主要用於民兵訓練。
關於中正式步槍的原型槍多有混淆之處。毛瑟係列步槍曆來在中國有良好的聲譽,僅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就進口過很多,其中既有德國原產的1924年式毛瑟步槍,也有比利時FN M1924/1930、捷克斯洛伐克VZ24等毛瑟步槍的仿製品,這些毛瑟式步槍長度相仿,外觀相似,故有人認為中正式步槍的原型槍是來自比利時FN M1924/M1930。此前隻有廣東省第一兵工廠在1932年仿製過比利時FN M1930式步槍,但產量不大。其實中正式步騎槍源自德國毛瑟廠1924年推出的,標準型的民用步槍,是一種縮短槍管的“短步槍”概念步槍,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的。用600毫米槍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槍的740毫米槍管,作為毛瑟步槍各種改良型的標準型。一般稱為“1924年式毛瑟步槍”。
中正式步槍諸元:
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作業原理:旋轉後拉式槍機,毛瑟式前栓榫鎖定,手動(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橋夾裝彈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槍全長:1.110米
槍管長:600毫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刺刀全長:575.5毫米
互動百科,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