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作者:王曉夏
2008年12月5日美國國際合眾社刊發了加拿大華裔軍事評論員平可夫的文章,平可夫先生自許從烏克蘭方麵獲得內部消息稱:在培訓航母飛行員方麵具有多年曆史和豐富經驗的烏克蘭,目前正為中國解放軍培訓航母艦載機飛行員。並且認為中國向烏克蘭派出軍中骨幹學習艦載機飛行技術,顯示解放軍正加速為擁有航母編隊做準備。
《現代艦船》記者無從查證烏克蘭是否正在為中國培訓艦載機飛行員,因為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權威主流媒體並沒有任何相關的報道,但是根據2009年1月19日烏克蘭國防部部長尤裏·耶哈諾洛夫在對外界的公開發言中似乎卻暗示了並無此事。尤裏·耶哈諾洛夫向外界宣稱了和中國共同生產L-15型教練機意願(烏克蘭方麵願意為L-15提供其DB-2型發動機),同時還聲稱中烏兩國在俄羅斯的參與下,可以在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以及大型軍用運輸機、戰艦建造等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在發言最後還不無深意地強調希望他的公開表態能夠引起俄羅斯同行的興趣。
烏國防部長的講話暗示了這樣一個事實:雖然烏國境內擁有前蘇聯時期修建的尼特卡航母模擬飛行平台,雖然蘇俄航母在烏克蘭克裏米亞半島起步,雖然俄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也依賴於尼特卡平台,但這一切並不等於烏克蘭在航母使用尤其是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方麵擁有什麽“豐富經驗”,烏克蘭本國並沒有裝備航母。蘇聯時期雲集克裏米亞的航空領域的專家多為米高揚和蘇霍伊設計局的工作人員(當年兩設計局為競標蘇聯航母艦載機項目,紛紛在尼特卡航母模擬平台派駐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艦載機改造工作)。蘇聯解體後航空專家們都各自返回了駐地,蘇霍伊和米高揚的首席試飛員(1989年11月1日先後在“庫”艦上完成了起飛和降落)後來雖然幫助組建和訓練了蘇聯首批艦載機飛行員,但是這些骨幹飛行員最終於1991年12月初都隨著“庫”艦離開了烏克蘭。
俄式艦載機所進行的滑越式起飛和降落難度很大,之前專屬配備“庫”艦的俄第279艦載機飛行團一直租用烏克蘭境內的尼特卡模擬起降平台進行模擬起降訓練。由於目前烏俄關係緊張,俄方也有另立門戶的打算。2009年1月15日俄《消息報》報道稱:俄方將放棄繼續租用尼特卡,並且準備在俄境內修建技術更先進的模擬起降平台,預計2011年將投入正式使用。
這也再次說明了俄羅斯才是艦載機飛行員培訓技術的主人,擁有尼特卡的烏克蘭並沒有什麽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來挽留俄羅斯艦載機飛行員,從而也談不上為中國培訓艦載機飛行員,更何況中國艦載機的選用方案目前尚未公布,即使選擇俄製蘇-33,真正的對話和互動也應該也在中俄兩國之間。
俄航母的獨特性也造成了俄艦載機飛行員的獨特的培訓手段,其難度和代價超出了常人的想象。2009年1月4日俄北方艦隊負責艦隊日常訓練管理的副司令安東·米納科夫中將在其艦隊司令駐地接受俄眾多媒體記者采訪時,罕見地提及了俄艦載航空兵飛行員的訓練情況。他透露稱:俄艦載機飛行員一般都是由年齡僅有十幾歲的少年軍校生開始進行培養,經過艱苦卓絕地訓練和學習後,在學員年滿30歲起才能真正駕駛艦載機在航母上進行實際起降作業。由於艦載機飛行員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飛行員身心健康往往都處於糟糕的境地,目前俄羅斯僅有15~17名合格艦載機飛行員能夠擔負279團正常的航母起降作業。
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不但是困難的,而且往往也要麵臨著巨大的生命危險,蘇俄海軍艦載機之父、曾經擔任過蘇-33原型機(T-10K-8)的首席試飛員、擔任過279艦載機飛行團團長的少將飛行員基姆爾·阿夫當基洛維奇就是在2003年7月一次普通的訓練中發生意外而喪生的。
麵對這樣困難和危險的艦載機飛行員培訓,《現代艦船》記者很難相信憑借烏克蘭的一己之力能夠幫助中國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同時也質疑平可夫先生所謂的烏克蘭軍方的“內部消息”。
(更多詳情請參看《現代艦船》2009年第3期B刊《透視俄造船能力與中俄合作前景》一文)
2009年02月 現代艦船
烏克蘭的尼特卡滑躍起飛平台,是前蘇聯海軍試驗固定翼艦載機的重要設備,包括蘇-33、米格-29K、蘇-24K等戰機都在這裏接受過測試和訓練。
蘇-33在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試飛,但艦載機試飛和訓練飛行員的過程十分複雜,並且代價高昂。
艦載機起降對飛行員的技術要求比岸基飛機高幾個層級,而且艦載機的機體結構也比岸基飛機更加複雜更加牢固,以應對起降時的高強度衝擊。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目前是蘇-33戰鬥機的唯一用戶,再加上本國缺少陸地訓練設備,因此俄羅斯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也十分困難。
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起飛的蘇-33艦載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