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百度百科:三十年戰爭

(2008-06-05 10:21:08) 下一個

zt 百度百科:三十年戰爭

16至18世紀的歐洲大地烽火連天,戰事不斷,各個時期的戰爭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起因。16世紀的戰爭主要是由宗教改革引起的宗教戰爭。而17、18世紀的戰爭則多與各王權國家間的勢力爭奪有關。

自查理五世以來,哈布斯堡家族就在歐洲肆無忌憚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該家族的運氣顯得特別的好:1526年,受大舉入侵的土耳其人威脅的匈牙利王國和波希米亞王國為了尋求盟友,選舉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德作了它們的國王,從而使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中歐、尼德蘭、西班牙、南意大利、地中海和美洲牢固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形成了欲稱霸歐洲的態勢。處於哈布斯堡家族勢力包圍下的法國十分緊張;南德意誌諸侯以及當時正稱雄北歐和東北歐的丹麥和瑞典也試圖和哈布斯堡爭奪地盤,再加上新教國家和舊教國家之間的政治—宗教紛爭 ,所以這些因素漸漸釀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武裝衝突。

戰爭的直接起因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1612-1619年在位)違背諾言,要讓自己的一個親戚當波希米亞國王,被激怒了的波希米亞貴族立即舉行起義,宣布獨立,並推選信奉卡爾文教的選侯普法爾茨的弗裏德裏希為國王。哈布斯堡王朝迅速鎮壓了起義,並占領了波希米亞。德意誌的一些新教統治者和信奉新教的丹麥和瑞典等國君主遂聯合起來(以瑞典為首)反對奧地利的侵略,並乘機擴張領土。1630年,法國卷入戰爭,並很快成為奧地利的主要對手。當時法國的決策人物是紅衣主教黎塞留,他本屬於天主教人士,可為了波旁王朝的世俗利益他卻和德意誌新教徒結成聯盟去同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和德意誌天主教諸侯作戰。1635年,法國向支持奧地利的西班牙宣戰。站在法國方麵的還有薩伏依、威尼斯和匈牙利等國家。法國方麵還得到了荷蘭、英國與俄國的支持,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根據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對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阿爾薩斯地區和其他一些小領土的所有權,瑞典取得不來梅、費爾登和波美利亞西部等一些德意誌領土,荷蘭、瑞士的獨立獲得了正式的承認,德意誌內部的幾個大諸侯也得到了不少新的土地。和約還規定德意誌各諸侯國享有內政外交的絕對自主權,同時帝國內的一切重要事務也必須由帝國議會決定。

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最有意思的是沒有出現一個產生決定性戰果的戰役,這場戰爭中,最著名的事件要算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和華倫斯坦之間進行鬥爭的那個最後階段。出於古斯塔夫·阿道夫在盧塞恩進行決定性會戰時戰死。結果,組成一個以瑞典為首的大型新教聯盟的可能性被徹底打消了,如果不是法國人的參預,不是華倫斯坦被刺,那麽,盧塞恩會戰的結果,也許可能導致日耳曼人的統一,那樣的話,德國的統一就要比實際上提前三百年。

這次戰爭中唯一有名的一個會戰,以德國人的失敗而告終,而他們卻是原先占有優勢的一方。盡管華倫斯坦的戰爭機器要比瑞典人的弱得多,而他也並不善於從有利的戰略形勢中獲取戰術上的好處,但他還是取得了勝利。這是因為,在這次會戰之前,他取得了現實的真正優勢。應該指出,他的這個優勢是連續三次采用各種間接路線行動的結果。這些間接路線行動甚至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進程。

一六三二年,華倫斯坦重新受命,擔任了當時已經並不存在的陸軍的首腦,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三個月之內收編了一支大約有四萬人的雇傭軍。由於古斯塔夫·阿道夫國王的瑞典軍隊正在掃蕩巴伐利亞,當局發出了要求立即赴救的呼籲,但是,華倫斯坦沒有馬上趕到那裏去,反而掉轉頭來向北走,去對付薩克森那個古斯塔夫的弱小同盟者。他把薩克森軍逐出了波希米亞,而後即向其國內進攻。他甚至還強迫巴伐利亞選侯也帶領自己的軍隊前來同他會師,這樣就便巴伐利亞在表麵上顯得防務更加薄弱。然而,華倫斯坦這個算計是完全正確的,他就是這樣調動了古斯達夫。由於害怕自己那個脆弱的同盟者被消滅,古斯達夫不得不趕緊從巴伐利亞撤退出來,並匆匆忙忙地去援救薩克森。 華倫斯坦和巴伐利亞選侯的部隊,在古斯達夫軍隊趕到以前實行了會師,古斯達夫麵臨著敵人的聯合兵力,不得不退回到紐倫堡。華倫斯坦隨即跟了上去,但卻發現瑞典人正在嚴陣以待,因而認為:“舉行會戰的時機已經喪失,必須嚐試用另外的方法。”他不敢把自己的新兵用來攻擊瑞典的精兵,於是使選擇地形挖壕設防,—方麵使部隊得以安全地進行休息,一方麵則使用輕騎兵去控製古斯達夫的補給線。 華倫斯坦這時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戰術:對於瑞典國王的挑戰置之不理,使他進攻陣地的嚐試多次破產,得不到什麽戰果,同時,又使瑞典軍隊受到饑餓的威脅。這樣,盡管在軍事上的意義比較有限,但在政治上的影響卻是很大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歐洲,都知道古斯達夫這次失敗了。雖然古斯達夫並沒有被殲滅,但是由於過去一係列重大勝利而造成的“古斯達夫不可戰勝”的神話,卻完全破產了。這就必然要削弱他對於日耳曼諸國家的控製力量。華倫斯坦正確地使用了自己比較有限的兵力,達到了較高的戰略目標。

古斯塔夫又從紐倫堡出發,向南進入巴伐利亞。華倫斯坦沒有跟隨追擊,而是轉向北麵,又向薩克森進軍。這又是一個很高明的行動。象前一次那樣,他又以這個機動調動了古斯塔夫,迫使古斯塔夫再次掉過頭來對他進行追擊。不過,古斯達夫的行動也很迅速,很快就回到了薩克森,使華倫斯坦來不及強迫薩克森人單獨訂立和約。接著就在盧塞恩發生了一場非常激烈的會戰。瑞典軍隊利用他們戰術上的成功,挽回了他們在戰略上的挫敗。但是代價慘重,他們的統帥在戰鬥中犧牲了。這樣一來,瑞典人想組織以瑞典為首的新教國家大同盟的理想,也隨之最後破滅了。 這場折磨人而且耗費大的戰爭,後來還拖了十六年才告結束。它使整個日耳曼變成了一片廢墟,而使法國取得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

三十年戰爭對近代歐洲國際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重要表現在它徹底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確認了歐洲主權國家體係的存在,同時還有力的促成了近代國際法體係的誕生。

注:

查理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德和王後伊沙貝拉把他們的女兒胡安娜嫁給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菲利普,胡安娜和菲利普的兒子查理後來便繼承了西班牙王國(是為查理一世)、西班牙在美洲和意大利(撒丁、西西裏、那不勒斯)的殖民地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世襲領地(包括奧地利、施蒂裏亞、卡林西亞、卡尼奧卡等四個公國和蒂羅爾州);此外,查理一世的祖母勃艮第的瑪利又將遼闊的勃艮第領地(包括弗朗什孔泰、盧森堡和工商業發達的尼德蘭)傳給了他。緊接著,他不顧英法的強烈反對,於1519年悍然接受當選,做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查理五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