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中國四川5.12地震救災使用的四種主力直升機(超級組圖)

(2008-06-05 09:49:16) 下一個

zt 中國四川地震救災使用的四種主力直升機(超級組圖)

2008年06月01日 15:32:00  來源:中國航空信息網


美國黑鷹 S-70直升機

S-70直升機在映秀鎮實施救援 新華社記者查春明 攝

S-70A是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為美國陸軍研製的雙發單旋翼戰鬥突擊運輸直升機。美國陸軍編號為UH-60A、UH-60C、UH-60L、UH-60Q,綽號為“黑鷹”(Black Hawk),其編號分別為AH-60L、EH-60A、MH-60A、MH-60K和MH-60L;美國空軍的編號為UH-60A、HH-60G、MH-60G,綽號為“鋪路鷹”(Pave Hawk);美國海軍的編號為CH-60;美國海軍陸戰隊編號為VH-60N;以色列空軍名稱為貓頭鷹(Owl);日本空軍的編號為UH-60J和UH-60JA。S-70是公司的編號。該機是UH-1的後繼機,是美國陸軍80年代運輸直升機的主力。

1972年初,經美國國防部批準,美國陸軍發出“通用戰術運輸係統”(UTTAS)招標,要求研製一種雙發、單旋翼、有良好高溫性能和空中機動能力的運輸直升機,從70年代後期開始提供使用。該機的主要任務是戰鬥突擊運輸,但不需任何改裝就可執行傷員疏散、偵察、指揮及兵員補給等任務。

1972年8月底,美國陸軍選中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YUH-60A和波音·伏托耳公司(現波音直升機公司)的YUH-61A兩種方案,要求這兩家公司各製造3架試飛原型機和一架地麵試驗機體。西科斯基飛機公司YUH-60A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74年10月17日首次試飛。波音·伏托耳公司YUH-61A的第一架直升機於1974年11月29日首次試飛。兩種原型機於1976年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對比試飛後,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YUH-60A於1976年12月23日宣布獲勝。

1977年8月,S-70開始生產,1978年10月生產型直升機首次試飛。1979年4月交付給美國陸軍航空兵中心,用以訓練飛行員。1979年6月第一架作戰用UH-60A交付部隊使用。




世界最重型:俄國 米-26直升機

米-26雙發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 [資料圖片]

米-26是蘇聯米裏設計局(現改名為米裏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研製的雙發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的綽號為“光環”(Halo)。這種直升機是繼米-6和米-10以後發展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為開發西伯利亞及北方沼澤和凍土地帶,前蘇聯決定發展一種全天候重型運輸直升機。在70年代初開始方案論證,目標是其裝載能力要達到以前生產直升機的1.5至2倍以上,正式研製工作大約持續了3年,原型機於1977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81年6月,米-26的預生產型在34屆法國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1982年開始研製軍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開始出口印度。總計製造了約300架。目前仍在生產。

米-26直升機最大內載和外掛載荷為20噸,相當於美國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載荷能力。

米-26直升機主要用於沒有道路和其它地麵交通工具不能到達的邊遠地區,為石油鑽井、油田開發和水電站建築工地運送大型設備和人員。米-26往往需要遠離基地到完全沒有地勤和導航保障條件的地區獨立作業,因此,要求直升機必須具備全天候飛行能力。




俄國 米-17(米-8M)/171/172直升機

參與救災的米-171中型多用途直升機 新華社記者徐壯誌攝

米-17(米-8M)/171/172是蘇聯米裏設計局(現米裏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研製的雙發單旋翼帶尾槳中型多用途直升機,北約組織給它取的綽號為“河馬”-H(Hip-H)。

該機原型機於1973年製造完畢,當初編號為米-18,采用米-8的機體和米-14的發動機和動部件。1977年以米-8MT編號開始裝備部隊,1981年在巴黎航空展覽會上米-17的民用型和出口型首次展出,1983年開始向古巴出口。在法國布爾歇展出的樣機(SSSR-17718)是與米-26一起由莫斯科飛往巴黎的。

該機是在米-8基礎上發展的改進型,與米-8幾乎相同,但尾槳在垂直安定麵的左邊,與米-14相同。從外表上看,該機發動機短艙較短,隻是座艙前左側艙門中點的進氣口靠前了,重新設計了每側噴管前的小噴嘴。與米-8相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該機的改進型仍在生產。

米-17(“河馬”-H)基本型。在俄羅斯軍方服役的米-17的所有型別仍保留米-8的編號。

米-8AMT,米-8MTV的最新型別。武器包括8枚Igla-V空空導彈或9M114/9M114M空麵導彈,機頭裝有天線罩,旋翼軸上裝有光電設備

米-171,米-8AMT出口型,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




中國 Z-8直升機

Z-8中型多用途直升機 [資料圖片]

Z-8是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和中國昌河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機,1976年開始設計,但1979年至1984年中設計工作中止。然後重新起動研製工作。第1架原型機於1985年12月11日首次試飛,第2架原型機於1987年10月試飛。民用型於1989年4月8日取得型號合格證。1989年8月5日開始交付使用。1994年11月12日通過最終設計評審。Z-8是單旋翼帶尾槳式多用途中型直升機,在標準狀態下有較大的功率儲備,具有飛行性能好、使用壽命長,飛行安全,操縱容易,使用維護方便,應急時可在水麵起降等特點。Z-8直升機有廣泛的用途。作為民航客機,內部寬敞舒適,是一種理想的機種;加裝設備後,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服務,如地質勘探、測繪、建築施工、森林滅火和架設高壓電纜等。在高原地區可執行邊防巡邏、運輸、通信、聯絡、指揮等任務,還可作救護機使用。




5月26日,戰士們在搬運抵達的物資。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成都空軍某部克服種種氣候變化、地行複雜等困難,多次進行三機起降,提高了空運時效,被災區人民稱為“希望的神鷹”。



成都軍區救援人員把傷員抬上黑鷹直升機。新華社記者唐師曾攝



陸航直升機運送救災物資和傷員



5月18日,濟南軍區某陸航團出動直升機40多架次,不間斷飛行,向災區14點位運送救災物資。



直升機搶運救災物資



5月15日,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用直升機運送帳篷和救災物質到汶川災區。 中新社發 張雷 攝



這是陸軍航空兵組建以來出動兵力最多的一次。為了把救災物資盡早的送到災區,按照中央軍委抗災指揮部的命令,濟南軍區某陸航團22架直升機5月14日從河南新鄉起飛,飛赴災區擔負機降、運送物資、搶救傷員等任務。這支部隊是全軍最早組建的直升機部隊,具有豐富的救災經驗,麵對降雨,能見度底,地形複雜等因素給救援帶來的困難,他們憑著過硬的飛行技能和豐富的救援經驗,共向北川、高川等災區投送食品、藥品和礦泉水等急需物資數十噸。李剛 周東梅 孫培峰 攝影報道



上午9點,部隊官兵往直升機上裝運棉被。17日上午,新疆軍區某陸航團派往甘肅地震災區第二梯隊4架直升機成功向受災嚴重的甘肅舟曲縣緊急運送4噸救援物資棉被一萬床,解了災區群眾的燃眉之急。這也是蘭州軍區陸航救援編隊第二梯隊在災區首次執行救援任務。樊永強 蔡沛攝影報道



抵達甘肅舟曲災區後,官兵們正快速卸載棉被。17日上午,新疆軍區某陸航團派往甘肅地震災區第二梯隊4架直升機成功向受災嚴重的甘肅舟曲縣緊急運送4噸救援物資棉被一萬床,解了災區群眾的燃眉之急。這也是蘭州軍區陸航救援編隊第二梯隊在災區首次執行救援任務。樊永強 蔡沛攝影報道



軍地攜手緊急卸載救災物資。17日上午,新疆軍區某陸航團派往甘肅地震災區第二梯隊4架直升機成功向受災嚴重的甘肅舟曲縣緊急運送4噸救援物資棉被一萬床,解了災區群眾的燃眉之急。這也是蘭州軍區陸航救援編隊第二梯隊在災區首次執行救援任務。樊永強 蔡沛攝影報道



直升機降落在救災現場。17日上午,新疆軍區某陸航團派往甘肅地震災區第二梯隊4架直升機成功向受災嚴重的甘肅舟曲縣緊急運送4噸救援物資棉被一萬床,解了災區群眾的燃眉之急。這也是蘭州軍區陸航救援編隊第二梯隊在災區首次執行救援任務。樊永強 蔡沛攝影報道



陸航團魏繼紅攝影



陸航團魏繼紅攝影



陸航團魏繼紅攝影



2008年5月16日,被困汶川縣臥龍鎮的最後一批外國遊客安全抵達成都[新華網記者 李剛攝影]



參加救災的世界最大直升機—米26
















5月20日,成都軍區陸航團薑廣偉王牌直升機組上午10時成功以單輪強降北川重災區“定時炸彈”——堰塞湖無名塌方小土堆上,緊急運送水利地質技術隊實地監測水位上漲危情。一座大山的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危險的堰塞湖,如果潰堤將危及北川全縣和綿陽災區。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5月20日上午10時,成都軍區陸航團薑廣偉王牌直升機組以單輪成功強降北川重災區“定時炸彈”--堰塞湖無名塌方小土堆上。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5月20日上午10時,成都軍區陸航團薑廣偉王牌直升機組成功強降北川重災區“定時炸彈”--堰塞湖無名塌方小土堆上,水利地質技術人員緊急跳下飛機,投入實地監測水位。 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某陸航團的“黑鷹”直升機頻繁往返搶救傷員[新華網記者 李剛攝影]



首批救援直升機14日上午成功降落此次地震震中汶川縣城,新華社記者 徐壯誌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