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哈布斯堡係列 - 陰差陽錯費迪南(下)

(2007-11-30 09:45:03) 下一個
婚後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費迪南有了漂亮健康的一女二子。與預想的一樣,皇帝對索菲極其冷淡,隻見過他們的孩子們一麵,雖然他給了索菲霍恩伯格女公爵的稱號(Duchess of Hohenberg)。宮廷裏掌握禮儀的總管是蒙特諾佛王子(Prince of Montenuovo)。他的祖母是拿破侖皇後瑪麗路易斯(Empress Marie Louise)拿破侖死後她改嫁,也是摩根婚姻,生的兒子是蒙特諾佛的父親。是否因為自己先天摩根不足,蒙特諾佛成為宮廷禮儀最保守的守護者。他不能容忍一切偏離正統的行為,於是他用盡各種手段羞辱索菲,確保人們知道她曾經是lady in waiting。這一切費迪南看在眼裏,他所能做的隻是常年住在波希米亞,遠離宮廷。倒是索菲比較看得開,低調的相夫教子。


費迪南一家

弗朗茨約瑟夫對費迪南的厭惡有增無減,連帶他的政見也一起排斥。在費迪南眼裏,皇帝的一國兩製是個錯誤,因為匈牙利成了國中國,與帝國平起平坐,引起其他民族的反感,他認為帝國應該分成平等的若幹小國,各國自治,然後組成聯邦政府,像美國那樣,這種觀念使他在匈牙利極不受歡迎。世紀初巴爾幹半島形勢日趨緊張,這個地方種族宗教矛盾有很久曆史了,東正教的塞族,天主教的克族,奧托曼德穆斯林混居,衝突不斷。塞爾維亞的斯拉夫人親俄,願意在巴爾幹形成泛斯拉夫的統治。奧國政府裏有一些鷹派,主張以武力和俄國對抗。費迪南說,如果這時與俄國開戰,會在兩個國家引起大革命,羅曼諾夫和哈布斯堡兩家的統治都會走到盡頭。他的預言不幸在10年後實現了。奧匈帝國1878年從奧托曼帝國手中接管波黑,1908年懼怕土耳其的崛起,正式吞並了波黑。這個舉動激怒了塞爾維亞,也挑釁了俄國。德語軸心和俄國為主的斯拉夫陣營逐漸形成。費迪南是極其反戰的,為了平息波黑的敵對情緒,他主張給他們匈牙利一樣的自主權。斯拉夫極端民族分子開始怕他,因為如果他真的采取這些措施,他們就無法利用波黑的反奧情緒進一步擴張。


薩拉熱窩遇害當天

1914年6月,皇帝派費迪南去巡視波黑。這個地區已經達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費迪南不願意去,皇帝堅持派他,同時說索菲可以在那裏享受皇家待遇,以他配偶身份檢閱軍隊,出席各種儀式。這對費迪南來說是太大的誘惑,為了索菲他同意了。為了安全起見,他們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達了波黑首都薩拉熱窩。6月28日是他們行程的最後一天,他們一早高興得給三個孩子拍了電報,告平安並說馬上就要見到他們了。他們的日程是去教堂再去市政廳。以前魯道夫和皇帝巡視的時候都是全城戒嚴,而這次僅有120個多為塞族人的士兵。他們所走的路線也是完全公開的。路上有人向他們扔了炸彈,他們僥幸躲過了,索菲的脖子受了一點輕傷。到達市政廳後,費迪南堅持按照安排要去巡視一家醫院,他建議索菲先回去,索菲執意要與他在一起。上午11點左右在去醫院的路上,塞族恐怖分子近距離的朝他們開了槍,索菲先倒下了,費迪南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親愛的索菲,請不要死,為了我們的孩子們。。。”

皇儲夫婦為國捐軀,並沒有提高他們在宮廷的地位。安排葬禮的依然是蒙特諾佛,他拒絕任何歐洲王室的參與,宣布費迪南葬在皇家陵園,索菲另葬,靈堂開放隻有三小時供民眾告別,他甚至不允許索菲的棺材放在靈堂。這激怒了費迪南的侄子,新皇儲卡爾和Dear Mama。他們堅持讓索菲的棺木進來,於是蒙特諾佛把她放在低一尺的地方,並放上一把扇子和手套 – lady-in-waiting的標誌。瑪麗亞特雷沙在葬禮之後很久不出席宮廷的任何活動。至於陵園,費迪南好像早有預知,他在波希米亞早早買了一塊地,在遺囑自己和家人都葬在那裏。這個願望實現了。

費迪南的一生陰差陽錯,他的悲劇很大意義上說是由於他的婚姻造成的。可是就在他死前一個月,最後一次談到自己的婚姻時他說,”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是做同樣的選擇。“


(clipmom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一口氣讀完了上、中、下,寫的非常好,脈絡很清楚。身居高位的人有時真是沒有自由,記得瑞士雀巢公司也鬧過一場類似的婚姻衝突,年近花甲的雀巢公司掌門人愛上一個瑞士的鄉村小姑娘,老頭最後還是沒有頂住家族的壓力,放棄了婚姻。其家族擔心的是一旦老頭去世,按法律這個鄉村姑娘將成為雀巢的法律繼承者,無法相信這個小姑娘能管理的了龐大的雀巢帝國。謝謝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