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戰爭與人性 -“The Lost” 讀後感 (Spoiler Warning)

(2007-10-17 11:22:35) 下一個
自從去年看了Daniel Mendelsohn寫的“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以後,就想寫點讀後感,可是一直無從下筆,因為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太大了,雖然在這之前我看了很多大屠殺猶太人(Holocaust)題材的影視書。直道最近看了一些關於”色戒“以及戰爭,愛情,人性“的討論,我才好好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Daniel Mendelsohn, 1960年出生時紐約長島一個猶太家庭。他從小與外公感情深厚,外公慈愛又神秘,因為他是歐洲移民,身上有一種老派的優雅,親戚們聚在一起時說著孩子們不懂的意第緒(Yiddish)話,但是每次提到外公的哥哥Shmiel,話題就中斷了,有的老人一見到Daniel還會痛哭起來,因為他長的太像Shmiel了。孩子們隻知道伯外公Shmiel和他的太太以及四個女兒,都死在納粹手下。具體時間,地點以及死亡的方式,沒有人能說的出,Holocaust是那麽抽象遙遠。外公80多歲時大概不能忍受自己的病痛,還有Daniel當時不理解的原因投水自盡了。去世後人們在他幾十年不離身的錢包裏,發現了三封Shmiel在1939到1941年間寫給美國親戚們的信,求他們幫助,先是請他們寄些錢,後請他們幫女兒們到美國。親戚們怎麽回答的,再也無從得知了,因為當事人都已離世。從小對家族史有濃厚興趣的Daniel決定找尋真相,還原Shmiel一家被害的曆史。他從2002到2006年,走訪了烏克蘭,澳大利亞,瑞典,以色列等地方,采訪了幸存的當事人,最後終於拚出了親人遇害的大概。

Shmiel的家族生長在東歐的Bolechow, 這個小村子曾經隸屬奧匈帝國,波蘭,德國,蘇聯,到今天的烏克蘭。在二戰以前,他們在這個地方生活了三百多年,村裏有六千多猶太人,占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的波蘭人和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二戰後,猶太人僅存28個。Daniel走訪了他們中間的許多人,無奈的是他們都沒有在大屠殺的現場,因為如果他們在場,就不會有今天的采訪了,這不能不說是曆史的悖論。可是他們在躲藏的地窖,閣樓,酒桶裏,可以聽到外麵的槍聲哭喊,所以他們提供的曆史是真實的。Shmiel曾經在一戰中參加奧匈軍隊,戰敗後投靠了紐約的親戚。不知是否與親戚不合,抑或是不喜歡美國的大都市,他選擇了回鄉,要做小池塘裏的大魚。他也確實做到了,他從打工仔發展成有兩輛卡車的運輸老板,在小村裏也是個人物,四個女兒如花似玉,人到中年的他覺得自己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哪裏知道這個選擇是致命的。

Daniel Mendelsohn接受采訪時說,記錄大屠殺這段曆史最大的敵人是Holocaust事件本身,因為它太龐大難以置信了,短短兩年時間,六百五十萬猶太人死去,僅僅因為他們的種族,波蘭境內幾乎是斬盡殺絕。所以人們會有曆史虛幻不真實的感覺。他寫書的初衷是給家裏這六個受害者一點點個性,一點點尊嚴。他想知道他們活著時是什麽樣的,吃什麽,穿什麽,他們的優點,他們的缺點,他們的喜怒哀樂。作者非常沉溺於細節,比如Shmiel耳聾,比如Shmiel的太太Esther不喜歡講話。可是,他們大部分的生活都被曆史淹沒了。Daniel在談到他去Bolekow的感受時說,那些猶太人的墓地,教堂,甚至商店的牌子依然依稀可見,所不見的是那群人,那些曾經構成歐洲曆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的人文景觀,居然在幾年時間被連根拔掉了。憑著聽到的隻言片語,有普林斯頓古典文學博士學位的作者在細節上充分展開他的想象,比如在德國人第一次屠殺前,他們把一千多猶太人聚在一起,折磨24小時。那個在台上零下溫度赤身跳舞的女孩,對麵是自己從小尊敬的拉比,也是裸體且被挖了眼睛,她心裏在想什麽。還有這個地方大概氣味不好,因為沒有人能夠24小時不排泄,他們隻能沒有尊嚴的站著解決。比如那個在被抓時剛好生產的孕婦,看到孩子一生下就被插死,她是大哭還是麻木。還有那個以為向德軍獻身就能活命的女孩,依然懷著孕被槍殺,她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嗎。比如德國人發明毒氣室,是因為子彈太貴,而且很多士兵受不住大規模殺人的刺激而精神崩潰。隻有當你讀到這些殘忍的細節,才能把那個抽象的Holocaust變成血淋淋的曆史。

長期以來我一直對這段曆史有兩個疑問:
1。一向以精明而著稱的猶太人怎麽會這樣象羔羊一樣任人宰割?
2。當德軍進入波蘭這些中歐國家,他們怎麽能夠辨認出猶太人?尤其女人不像男人可以驗身,畢竟容貌語言上一個村裏的人沒有什麽區別。

”The Lost“對這兩個問題都有不同的解答。首先,猶太人在歐洲兩千年的曆史一直被排擠,被打壓,多少有些麻木。災難不是一下子來的,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希特勒的計劃。不是不讓營業嗎?以前有過。不是沒收財產嗎?也經曆過。要去另一個國家啊?現在國也沒住多久呢。很多人進了毒氣室都不知道是什麽,也許這是他們的幸運。至於說猶太人怎麽被分辨出的,大多數是鄰居的舉報,以前有過嫌隙的,想向德軍立功自保的,各種心情下就把混居多年的猶太鄰居送上了不歸路。

這就牽扯到了人性。人性是什麽?我們可不可以因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以人性為理由害別人?Daniel Mendelsohn在書裏說,他每個親人的死亡,都是有一個人做了一種選擇導致一個行為 - 有個人按了機槍的開關,有個人按了毒氣室的按鈕,有個人去向德軍舉報了Shmiel藏匿的地方。他采訪的幸存者都對自己逃亡的經曆會莫若深,大概有難言之隱。以前看電影”蘇菲的選擇",做了母親的人都會感到那徹骨的冷與痛。我常想,如果是我,德軍逼著我在兩個孩子中間選一個,我會怎麽做? 我大概會選擇和他們一起進毒氣室,我不能想象他們其中一個獨自麵對生命中最後幾分鍾感到被母親拋棄的絕望,我不能忍受苟延活著終生所受的煎熬。事實上電影裏的蘇菲也終究沒有能過這一關。

在猶太人大批向牲口一樣被關押屠殺時,大多數的德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俄國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把臉轉向另一邊,有的大概覺得這些猶太人咎由自取,有的說以為他們被送到馬大加斯嘎了過的挺好,有的大概分到點猶太財物沾沾自喜,有的說救了他們要送命的,他們自己給自己的理由都成立,畢竟我們是人,我們很少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不爭的事實是,他們的鄰居,朋友,競爭對手,老師,學生,老板,雇員,戀人甚至配偶就這麽消失了。正當我為人性感到徹骨的悲哀時,Daniel也發現了那些亮點,那個為愛人送水而喪命的波蘭男孩,那個因藏匿他們被殺的女教師,那些Good Samaritans.可惜這樣的人太少了。

Daniel Mendelsohn在講述自己尋找親人的過程中,穿插了很多聖經隱喻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在他略顯累贅的敘事中,我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放進去。畢竟我們都是人。沒有對過去的反思,就很難保證曆史不會重複。如果曆史不幸重複時,我希望我的行為能有人性在裏麵,這個人性不是隻關心到自己和家人。我感謝作者把這段家史寫出來,不幸的是他采訪的老人有好幾位在書成之前去世了,萬幸的是我們還有這本書。

(後記: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 獲得了2006年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 fictions)

References:
Holocaust in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Daniel's trip to Bolekow http://bolechow.ajmendelsohn.com/
Daniel Mendelsohn http://www.danielmendelsohn.com/

(clipmom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acme 回複 悄悄話 "他每個親人的死亡,都是有一個人做了一種選擇導致一個行為" -- 這其實跟中國文革時候也是一樣的,有的人為了保自己而被迫揭發別人。夫妻為了保自己揭發配偶。人性是永遠禁不起考驗的。祈禱這樣的時代不會再現。
人在北德 回複 悄悄話 去看我跨國城樓文章後麵的留言。並且在這裏在支持一下
clipmom 回複 悄悄話 回複andromedae的評論:

啊,我指的是Shmiel被舉報等細節。
andromedae 回複 悄悄話 我知道你說的意思,我還以為你暗示那幾個美國親戚糟蹋了那三封求救信呢,多謝
clipmom 回複 悄悄話 回複andromedae的評論:

Spoiler warning 是一般書評或影評經常打出的警告,意味著評論裏泄漏一些書或電影裏的內容,如果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又不願知道書裏的細節就可以跳過這篇評論。

謝謝你的留言


andromedae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warning spoiler 是指那幾個美國親戚嗎? 有點沒看明白
andromedae 回複 悄悄話 非常非常好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