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64)
2009 (36)
2010 (59)
2011 (35)
2023 (1)
近日,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簡稱CWUR,發布了2018-2019世界大學排名。
進入全球100強的大學,美國占51,英國占8,法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各占4, 日本、荷蘭、瑞典、德國、以色列各占3,丹麥、中國各占2,芬蘭、意大利、韓國、挪威、巴西、西班牙各占1. 我所在的瑞典Lund大學和我在美國讀博士後的密西根大學都在百強之內。
進入百強的2所中國大學是北大和清華。交大、複旦都不在內。
即使北大和清華在百強之內,和去年相比,也有較大的跌落。北大從去年的54名跌到92,清華從65跌到98.
這次評審是根據大學的教育質量,學生就業情況,研究成果水平,以及科研論文被引用的數量等作綜合評估打分。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注重客觀,不注重大學自己提供的調查數據。
我覺得這一排名總體上反映了中國,一個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其科研的滑坡和弱勢。我曾帶過中國和瑞典的博士生、博士後,曾在中國兩所大學當過客座教授,也曾和美國、瑞典、丹麥、芬蘭、法國、荷蘭、德國、英國有過科研合作,根據我個人三十餘年的體會,原因也許有以下幾方麵。
一。中國學術界的功利心太重,一個通病就是急功近利。學術研究主要不是為學術,而是為晉升,為提薪,為種種誘人的光壞。有了這個私心,稍有所見,就急於發表,從而導致其成果不紮實,失之膚淺和謬誤。學術研究要舍得拋棄名利,要有甘於寂寞,兢兢業業,尊重事實,日積月累,皓首窮經的精神。而這,正是眼下中國大學所缺乏的。
二。科研領頭人和教師忙於其他事務,沒有時間緊跟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的步伐,真正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造成相當普遍的專家不專,教授不教,導師不導的現象。別看教授們一帶就是成十上百的研究生,導師和學生之間很少有認真的平等的討論和交流。一次國際會議上我遇到一位浙大的博士生,他告訴我有些博士生都快答辯了,導師都不知道他是誰。
三.學生的懈怠。國外的學生小學中學的學習以培養興趣為主,注重知識麵的擴展,他們學得愉快、輕鬆、興味盎然。但一旦進入大學,就開始了真正的人生奮鬥,全力以赴。而中國的學生過早地在小學和中學“艱苦奮鬥”,疲憊不堪,其結果是泯滅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所以一入大學就鬆一口大氣,就有大功告成,馬放南山的心態,就開始忙於打扮,追星,談情說愛。記得92年我初到密西根大學,深夜11點看到學校圖書館裏燈火通明,坐滿了認真讀書的學生,給我的印象就是:這兒真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啊。
四.黨政領導對學術研究和教學幹預太多,動輒匆匆組織人馬上陣,有嚴重的實用主義現象,導致科研人員不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而興趣是學術研究成功的第一要素。在社會科學領域,又有太多的框架,使人不能實事求是地作深層次的探討。此外老師和研究生還得花很多時間去參與不斷翻新的政治學習,去應付接二連三的上級領導的檢查,考察,沒有時間沉下心來考慮教學和科研。此外由於政治的原因,Google,PubMed,維基百科等等搜索引擎都不能正常工作,使科研人員苦惱不堪。
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眾所周知的學術造假,學術造假是功利心太重的產物,有些造假其實是導師或領導有意無意逼出來的。每年世界知名雜誌因抄襲造假而被刪除下架的論文,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這真是一個令人羞恥的現象,嚴重地敗壞了海內外華人科研人員的聲譽。現在還應運而生了很多幫人造假的“論文公司”,你付錢定購,他們幫你打造發表。這行業看來還十分興旺。這種事情,國內似乎也“眼開眼閉”,有誰看到過將他們繩之以法的報導嗎?
要扭轉上述的現象,關鍵還是一個體製問題。如果體製不改,在現有的框架下,也許個別項目會有所成就,但總體突破不可能實現。
Attributed to system? Oh, 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