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64)
2009 (36)
2010 (59)
2011 (35)
2023 (1)
不久前去了一次台北,到那兒第一想看的是故宮博物院。去年夏天去過北京的故宮,感到北京主要是看“宮”,太和殿,永和殿,皇極殿,乾清宮等等等等,有八千多座呢。可惜幾乎所有的宮殿都不讓進,隻能在門檻外擁擠著往裏張一張。其實裏麵的東西也不多。好東西被蔣介石運到台灣去了,被紅衛兵在十年浩劫中損壞了,被康生之流據為己有了,幸存下來的有價值的也藏起來供特殊人物參觀了。所以到北京故宮,主要看“宮”。
就“宮”而言,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沒有北京的氣派,北京乃正宗的皇家宮殿。台北的博物院是一九六五年新建成的,但選址甚好,位於陽明山下。琉璃瓦牆,大理石台階,和蒼翠的山巒構成一幅美麗而莊重的圖畫。
如果說到北京是看“宮”,那麽到台北就是看“物”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廳占三層樓,每層分左右兩側。一樓展出宗教雕塑藝術,古籍密檔,清代河工檔案圖,曆年書畫精品,皇室文物典藏,清代家具。二樓有曆代陶瓷,明宣宗的書畫展,乾隆皇帝收藏的陶瓷,清代經學家書法展,杜堇《玩古圖》,中國繪畫選粹。三樓有青銅器,鍾鼎彝銘,玉石展,明清雕刻,曆代銅器玉器。可謂美不勝收。我們依次參觀,在裏麵勾留了一整天。因裏麵不許拍照,歸來竟有點記不全了,隻能擇其要而簡記之。
記得看了鎮館三寶。三寶之一是毛公鼎,內有世上最長的 500 字的鼎文。道光年間出土,幾經秘藏,抗戰勝利後珍藏者獻給了蔣介石作壽禮,蔣轉贈當時中央博物院。之二是玉雕“翠玉白菜“,那是就一塊天然白翠相間的碧玉雕鑿而成。翠葉上還有兩隻蚱蜢在吃菜,玲瓏剔透。第三件鎮寶為一塊石雕紅燒肉,棕色的肉皮,白色的肥肉,和棕紅色的精肉,幾可亂真。這是一塊天然的石頭,其色澤如肉,真可謂天工之作。
另一令我驚歎的是乾隆年間陳祖章在一枚小小的橄欖核上雕就的小船,船上還雕有蘇東坡,客人,丫鬟,船夫數人,窗還可開啟關閉,而且船底還鏤刻了三百餘字的《後赤壁賦》全文,真是精妙絕倫。
其實所謂鎮館之寶,也是世人的說法。博物院中大有更具價值的文物,如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向為傳世名畫,可惜我去那天沒看到真跡,真品要等一個月後才能特展,甚以為憾。但那天看了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牽鷹喚犬,大漠圍獵的場麵,盡現眼前。欣賞了郎士寧的《百駿圖》。郎乃意大利人,居於清廷,曆經康雍乾三朝。百駿圖中的百匹駿馬,或仰或臥,或奔或息,都栩栩如生。且東方的濃墨,和西方的光影合二為一,以致雍正皇帝都模仿過他的畫。再就是欣賞了金人武元直的《赤壁圖》,峭壁千仞,小舟一葉,生動逼真地展現了蘇東坡赤壁賦中“斷岸千尺,山高月小”的景色,觀之竟神追坡老,不忍離去。還有就是杜堇的《玩古圖》,那精致的工筆白描,也給人深刻的印象。
除圖畫外,目睹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米芾的蜀素帖。另外還看了不少宮廷奏本,皇帝的批示。 最後參觀了清代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家的的書法展覽,如俞樾、張惠言,洪亮吉,吳榮光,錢大昕等的隸書、行書和篆書。張惠言的篆體印象尤深,其筆細如絲,堅硬若鐵,古意透紙而來。除欣賞書法外,幾則對聯的意思,也很耐玩味。且抄幾則如下:
讀書心細絲抽繭
煉句功深石補天(錢大昕)
上古下今所思不遠
誦經釋史其樂在斯 (張惠言)
從來名士皆耽酒
未有神仙不讀書(洪亮吉)
參觀時,我常常想到蔣介石當年為這些瑰寶所作的兩次遷徙。一次是抗戰時,他將北京故宮文物裝了 6000 多箱,運到上海,南京,後來又分三路輾轉運到巴蜀,保護了中華文物不落日寇之手,實乃一大豐功。第二次遷徙是在江山易幟,倉惶辭廟前夕,他收攏了 3000 多箱頂級瑰寶,運到台灣。他大概沒有料到,此一舉也功德無量,不然這些寶貴的文物,很多會毀於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記得文革時我串聯到北京,看到頤和園萬壽山上菩薩的麵孔,一個個都被紅衛兵鑿平了。
【補記】今天從一份舊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河北觀賞石協會一位姓於的理事,有一塊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非常相似的“紅燒肉”石頭。無論皮,膘、肉,乃至皮上的毛孔,都非常逼真。和台北故宮那塊,堪稱姊妹。文中還說,這種石頭屬瑪瑙質礦石。這肉石是他從內蒙古的地攤上淘來的。從而我知道,這是純天然的石頭,雖外形如肉,卻不是人工雕琢成的。(20120814記)
(12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