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如水的博客

鐵山﹐洞庭,長江, 三水有情;太平洋,地中海,長江河,三水有緣。
正文

生命的滲透-養育親情濃於水(2)(紀念父親九)

(2012-12-30 14:41:23) 下一個

我們都是約 1 至 2 歲來到奶奶身邊。那時的奶奶五十不到,身體好,愛幹淨,能幹麻利,盡心地照顧我們。 父親的工資除去生活費幾乎全部用於家裏的開銷;全家的糧食由母親上班換來的工分供給,因為母親那時是民辦老師,沒工資。爺爺愛抽煙喝酒,人稱酒嗲(老家話酒爺的意思),還特愛招待鄉鄰朋友,喝酒需好菜,所以每月所剩無幾不說,奶奶還得把家裏省下來的臘肉臘魚倒貼出來,因為奶奶是極好麵子的人。那時食物貧瘠,隻有逢年﹑過節﹑來客人和過生日有葷食外,幾乎頓頓隻有蔬菜了,就連炒蔬菜時用的肥肉炸去油後的幹渣也是小孩夢中的美食。爺爺回來有好菜,我們小孩子們盼望的是爺爺常回家,家裏天天有客來,卻不知吃去的是父親母親還有姑姑的那份。這樣下來年複一年父親母親還有姑姑就隻有剩下的那點“殘羹”,但他們敢怨卻不敢言。

家務有不成文的分工。爺爺星期天回家主要的體力活是跳水種菜;父親和姑姑不是挑著穀子去碾成米就是去有約 5 公裏路的大山裏收撿柴火,那大山重重疊疊﹑綿綿不斷;那些山有的高得抬頭隻見一線天,人如掉在一大深坑,故而老家人叫那深山為山洞。慢慢地我們大了點,約 10 歲左右, 有幾次父親母親領著我們一起去大山裏收撿柴火,大點的扛根小竹,小的扛根竹尖;這些後來成了父母記憶中溫馨的集體勞動,為我們那時人小卻懂努力分擔而驕傲。

那時家裏大人多,但上班的上班,住校的住校,家裏沒有好的勞動力,在那沒電沒煤的時代常年缺煮飯燒茶取暖用的幹柴,盡管每年母親買下許多她學校和附近學校同學們勤工儉學撿來的木柴。不到 10 歲的老大和老二總想盡力填補那空白,為家裏添柴加火,困難家的孩子早懂事。老大去收撿奶奶家附近山前山後的枯枝落葉,那些地方不知被多少人撿過了,哪有那麽多枯枝落葉,但這難不倒老大,她會讓那些葉提前掉下來,葉被落了,枝被枯斷了。老二拉上老三和老四就去挖樹根。隊裏常常定期按人口分給各家去砍光山上的灌木來補貼各家柴火,剩下的樹根也成片的分給每家去挖。老二他們常常費老鼻子勁才挖起來一點,因為家裏沒人務農自然就沒有好的農具,老二常為此發愁。挖樹根可沒有老大撿枯枝落葉那樣的投機奇巧的機會,全憑一鋤一鋤的真功夫,老二的手常磨起水泡;但這樣老二憑這份能幹在老三和老四中樹起了威信,同時兄弟中建立起來的是合作和團結。奶奶把我們拿回家的柴碼在一旁舍不得用,逢人就把我們誇一遍,自豪和幸福洋溢在奶奶心裏和臉上。我們一分的成績在奶奶那就成十二分了,這就是奶奶對我們的溺愛和偏愛。

除了冬天怕我們凍著夏天怕我們被蚊咬著 , 奶奶對我們的溺愛還有就是幾乎從不讓我們幹家務如洗衣疊衣﹑洗碗﹑燒開水﹑煮飯﹑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等,這全奶奶自己包下。童年時受到的奶奶的寵愛讓我們想家時總是充滿溫馨。同樣這份童年為家分擔的小小心願建立起來的責任讓我們對家總是充滿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