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如水的博客

鐵山﹐洞庭,長江, 三水有情;太平洋,地中海,長江河,三水有緣。
正文

生命的滲透–父母責任中的大愛 (紀念父親 六)

(2012-11-17 17:21:02) 下一個
父親雖有一兄一妹,但由於生父離世﹑兄長過繼以及和妹妹年齡15-16歲懸殊, 父親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單親和獨生子環境下長大;獅子座的父親性情自我。母親有兄弟姐妹九人,大家庭長大的母親包容和通達。性情不同的父母兩人卻都一致的深感自己為兄為姐的責任,盡心盡力的幫助和扶持雙方的兄弟姐妹,尤其是他們的子女成長,為這一大家子人一起過上好日子盡所能及。用母親自己的話說,子女好了,他們會老來有福,不用我們掛牽。事實也證明了父母樸素的責任感中的超遠見。如今那些長大成人的能幹獨立的小孩們個個成了家中的頂梁人,是大家更是他們自己的父母的驕傲,正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八十年代初父母調進城後,由於工資低和四個能吃能長的小孩,家裏錢糧常常不足。在那買糧需要糧票的年代,還沒成家的小姨媽常常把攢下來的糧票拿來救濟我們。暑假母親在自己沒有課上和會開的時候,帶上老二老三去篩煤賺點補貼,此時的老大已離家住校上高中。由於煤灰熏嗆,母親得了鼻炎和咽炎,才不得不停止。為了省些買蔬菜的錢,住在一起的已退了休的爺爺在院前院後種上青菜瓜果;奶奶還養些雞。剛剛在新的環境下踏實下來,即使生活艱難,母親便開始在家中接納初中就遠離家需要照顧的親戚家的小孩,吃住和我們在一起。以後的幾年裏,加上爺爺奶奶,家裏常住人口是八個。

慢慢地父母的工資由原來的三十多增加到七十多。但此時家中的三個男孩已成為大小夥,胃口特大。母親為了買到便宜的菜常常在快罷市的時候去買,此時該回家的賣主會比較達成討價還價的交易。買的時候盡量的買那些好砍價的好壞摻和的菜,拿回家後,奶奶仔細的挑揀,好的炒菜,壞的喂雞。此時在君山農場的舅舅和親戚們常常給家裏送蔬菜﹑瓜果和魚,猶如雪中送碳。1984年老大離家上大學,每月給老大寄些生活費給原本拮據的家庭開支又增加了負擔。老大老二老三為了爭些零花錢,暑假打些零工,比如去母親學校買冰棒給暑期活動的學生。此時父母的兄長﹑姐姐和其他親戚們大點的孩子們開始進城打工,母親熱心地幫他們尋找機會,家裏是他們可以隨來隨往的驛站,短住幾天,長則一年。前後有七八個這樣的孩子。

接著老二老三老四考上大學, 父母高興瞬間後便糾結於長達幾年的每月要寄出的三份生活費,等老四上學時老大已畢業一年;九年時間裏家裏每月總要給上學的孩子寄出生活費,其中有四年同時要寄三份。那年代沒有銀行卡,寄錢要填匯款單從郵局匯款。家裏那時有一抽屜專門放空白的匯款單。 幾年後母親暫下來的匯款回單有厚厚一摞。那時逢年過節收到的來自親戚們的壓歲錢和資助是家裏的及時雨。每月的工資一發,母親先把要寄出的錢留出來,用剩下的精打細算的過日子。細心的母親要父親填寫匯款單,因為母親認為父親的字好,以便激勵我們,看樣學樣,遺憾的是我們沒人合格。為了補貼家用,母親開始不辭辛勞地每天下班後在家輔導學生;此時的爺爺和奶奶同樣辛苦地一起負責煮飯打掃洗刷等後勤。經濟如此拮據的父母一如繼往的照顧其他親人。由於父親的工作單位附近的小學比較好,姑姑和伯伯家的需要讀小學的小孩便也寄讀在家中,短則兩年,長則六年。那些需要上好高中而父母又住的遠的孩子,也是常住幾年。盡管此時我們姐弟四人都離家了,可家裏常住人仍是七八個。我們寒暑假回家時家裏吃飯的人常是裏﹑外兩層。 記得有一次家裏打趣地要老四洗碗,老四看了看吃飯的人,在桌上當著大家感慨自己運氣不好,又多了幾個大菜碗和幾個飯碗。那天家裏來了客,大人們趕緊陪不是,嬉笑中再也不提洗碗的事。

如今過慣了自己小日子的人都知道家裏添一人吃飯的家務和繁瑣,而父母的生活裏卻是十幾年如一日的這樣照顧著親人, 不僅不厭其煩,還常反省自己的不周,因需要照顧人的太多而忽略了有些,擔心沒一碗水端平。 這樣的日子直到我們這輩近三十人全部長大成人。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小孩通過自己的努力近多半考上高校,走上了與父輩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路,其中碩士五人,博士兩人;那些沒進高校的孩子順勢而為,不斷努力,生活中也充滿了希望和驚喜。

今天是媽媽生日,遙祝媽媽生日快樂!希望媽媽今天能感受到了我們的愛!

讓我們一起努力怒放自己的生命和才能,讓關愛我們的親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