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究竟是聖人還是喪家犬?

(2007-05-26 07:21:15) 下一個
今日看了鳳凰的一虎一席談,孔子究竟是聖人還是喪家犬, 感觸頗多, 比由於李敖
批魯迅在複旦大學的爭辯激烈多了.一網評挺客觀 "人各有誌,觀點也就多元化。說 孔子是“喪家之犬”是因為他守舊,不識時務,到處碰壁;說孔子是聖人,是因為它 的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維護了封建統治,被封建統治者供奉."

正如電視劇“新結婚時代”中的例子,出本書書叫“我被保養的三年”,有人罵, 有人捧,吵的越熱鬧越好,不知此書到底怎樣,買一本,結果肥了出版社和作者。

四人幫就曾經批孔子是“喪家犬”,魯迅曾批某人為“資本家的喪家的乏走狗”。
如今李零教授又說孔子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
在他自己以前的書中他又說孔子是一大聖人,看來大學教授這回是改變注意了,說聖
人賺不到稿費。真是別有用心, 甚至我們可以懷疑其人品了。- By DigitalGuru

------------------ 網評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暢銷書《喪家狗--我讀論語》,讓內地的文化界和思想界議
論紛紛,引發了激烈的網絡討論,很多媒體也開始報道。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
近期的話題就是“孔子究竟是聖人還是喪家犬?”,並在網上發布消息,邀請網友參
與,這就更加引發關注--說孔子不是“聖人”的考據家李零教授,和堅持孔子是
“聖人”的儒家學者陳明博士,雖然已經通過媒體交戰了一個回合,但這次會不會
在電視上進行現場辯論呢?
  
  讓很多李零“粉絲”失望的是,李零不敢到現場和陳明辯論。以下是陳明在自
己主辦的網站儒學聯合論壇就此事的發言:
  
  “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編導前天聯係我去參加關於‘喪家狗’討論的節目,
我說李零去我就去。今天又打來電話,我問李零去麽?她說李零不去--‘自己不
習慣公共場合’。我說那我也不去。我從文章就看出李零是個怯懦的人,隻會玩弄
文字耍點小心眼而已。--喪家狗一詞,到底是褒是貶是讚是彈,他的粉絲就搞不
清楚,因為他自己就是一鍋粥。”
  
  實際上,自《喪家狗》引發爭論以來,支持李零的大有人在,批評李零的人數
也多,但正如有論者指出,這場爭論已經超出了所謂的“學術考證”範圍,而且這
也不是一個考據學問題,而是一個價值立場問題。
  
  支持李零的大多為李零解構孔子的“聖人”地位叫好,認為還應該“痛打落水
狗”,儒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要靠邊站,更有甚者喊出要繼續“焚書坑儒”(據
說是個叫陳永苗的基督徒青年學者)。有論者指出,這種盲目反儒反傳統是“紅衛
兵心態”的延續。
  
  反對李零的認為李零對孔子“聖人”符號的解構,實際上和“古史辯”一脈相
承,都是在科學實證主義的指導下對中華文化的自我否定,不精神文化符號的象征
意義,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自我閹割,認為隻有“揮刀自宮者”才罵孔子是“喪家狗”。

  
  實際上,自陳明那篇猛批李零的長文《學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讀李零<喪家狗: 我讀“論語”>》在《博覽群書》雜誌刊發後,被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其後,李零接
受了《南方周末》的專訪,陳明接受了《東方早報》、《新快報》的專訪。陳明堅
持李零是“憤青”,認為以“李零的學術素養,不可能得出他書中的那些結論。合
理的解釋就是指桑罵槐。”陳明不同意李零所說的“如果批評社會就是憤青,那他
就是憤青”。認為這“完全是偷換概念以博取同情。至於提到文革,是因為文革以
反傳統為話語特征,而他自己也承認文革受過刺激。秦暉已經說過刺秦才是好漢,
衝著孔子揮大刀片子算什麽角色?”陳明譏諷李零說喪家狗是個中性詞,“是不是
一會兒褒義一會兒貶義就成了中性?要罵幹脆就像王朔一樣破口大罵,我也佩服你
流氓得到家。現在這樣一片混亂,完全是賣弄聰明反而暴露了怯懦,太不值了!”
陳明認為最讓他氣憤的是李零說牟宗三、徐複觀、張君勱、唐君毅四位先生寫的
“新儒家宣言”空洞、滑稽??尤其滑稽二字。陳明認為《喪家狗》最大的硬傷是指
桑罵槐策略導致的扭曲文本、厚誣古人的思維和心態。並對李零喊話:“像說孔子
的聖人是學生給吹出來的,如果他的粉絲不能把他吹成聖人,就屬於硬傷。”
  
  同時,陳明對支持李零的學者和文章進行了反駁,比如,他對雷頤的文章就大
為不滿,認為完全是“胡說”,指出雷頤又提出了一種敘事“訓詁與義理之爭”,
“把這本書當成訓詁著作,說明雷頤對什麽是訓詁一竅不通。--訓詁學家的著作
就一定是訓詁著作?那《花間一壺酒》呢?”陳明並譏諷雷頤“對這本書從訓詁學
去給李零拍馬屁,那真是拍到馬腿上去了。”陳明對魏英傑的文章更是嚴厲批評:
“把憤青定義為批評社會,把批評社會等同於自由主義,再把我對李零的批評解讀
為保守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評,這是由李零開始再由魏英傑完成的詮釋。魏英傑一
竅不通,李零則是知道隻有這樣才可以作自己體麵下台的階梯。古典自由主義者對
傳統均抱持溫情與敬意,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基本的特征則是理想主義。”
    
  陳明說他批評李零,“完全是從事實和邏輯出發:孔子之成為聖人究竟是不是
因為其學生的吹捧?書中的喪家狗到底是褒詞還是貶詞?它的含糊,說明李零自己
的思維的矛盾混亂。”這次,李零不去鳳凰衛視節目現場與陳明麵對麵辯論,更讓
陳明坐實了先前的判斷:李零不僅是個思維混亂的人,還是個怯懦的人。

---------------------------- 喪家犬出於何處

《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幕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李零簡介

李零祖籍山西武鄉縣。1948年6月12日生於河北邢台市,在北京長大。中學畢業後,曾在山西和內蒙古插隊7年。1977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金文資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師從張政烺先生做殷周銅器研究。1982年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82年-198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發掘。1983年-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先秦土地製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為北大中文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簡帛文獻與學術源流、中國方術、中國古代文明史、海外漢學、古代兵法等。

---------------------------- 書簡介

什麽是喪家狗 

  什麽叫“喪家狗”?“喪家狗”是無家可歸的狗,現在叫流浪狗。無家可歸的,不隻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讀《論語》,我的感受,兩個字:孤獨。孔子很孤獨。現在,有人請他當心理醫生,其實,他自己的心病都沒人醫。 

  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家,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麽“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麽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 

  我寧願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拚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複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這才是真相。 

  孔子絕望於自己的祖國,徒興浮海居夷之歎,但遍幹諸侯,一無所獲,最後還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傷心。喪子,哀麟,回死由亡,讓他哭幹了眼淚。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卻沒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對與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宿命。 

  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真孔子和假孔子 

  真孔子是教書匠的祖師爺。 

  曆代統治者給孔子的封號,全是屬於追封,即現在說的追認。這些顯赫的頭銜,幾乎全是假的,王、公、侯、聖,通通都是假的,真的隻有一條,就是師。孔子在民間辦學,培養新君子,教他們讀古書,習古禮,然後去當官,當他認為的好官。他的學生,很多都當了官。後世的讀書人,不管教人的還是被人教的,不管是準備當官的還是已經當了官的,都奉他為老師。中國古代的職業神,例稱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農,養蠶要奉先蠶,當木匠要尊魯班。先師就是最早的老師。北京孔廟,隔壁是國子監。孔子是教書匠的祖師爺。這條是真的。他活著的時候就是教書匠。

假孔子是曆代統治者的意識形態。 

  漢以來尊孔,主要是拿孔子當意識形態,特別是支配讀書人的意識形態。秦始皇,大一統,統一學術,失敗。他想統一,沒搞好,跟讀書人鬧翻,導致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讀書人送溫暖,表關懷,才從根本上扭轉局麵。他的獨尊儒術,目的不在複興學術,而在統一思想,令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孔子死了,人不在了,但意識形態,一直靠他抓。曆朝曆代,替皇上把思想門,站言論崗,全靠他。 

  我喜歡活孔子、真孔子,不喜歡死孔子、假孔子。 

  孔子不是聖人 

  聖人也叫聖者,其實是聖王,先秦古書都是這麽講。翻成現代話,就是英明領袖。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聖人,誰敢不敬?《論語》、《墨子》、《老子》都敬。《老子》講聖人,比孔子還啵?1章,三分之一都是拿聖人說事。他們都相信聖人,聖人是好人中的大好人。俗話說,好人總是多數,隻有莊子,說壞人才是多數,甚至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一級的好人,幾百年才能出一個,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聖人是帶有複古色彩的概念。聖人是什麽人?都是死人,沒有一個是活人。孔子說,他是見不著的。當聖人,要有兩個條件,一是聰明,天生聰明;二是有權,安民濟民。 

  沒有這兩個條件,不能當聖人。 

  我們要知道,隻有全國人民的大救星,才叫聖人,這是孔子心裏的一把尺。 

  孔子的處世哲學 

  中國的知識分子,拙於謀生,急於用世(李敖語)。這是孔子的遺產。《論語》一書,從來不講謀生,除了做官食祿,其他營生,工農兵,做買賣,都不幹,尤其是種地,絕對不考慮。他培養的君子,在無官可當的情況下,一定要準備挨餓,寧肯粗衣惡食、住破房子,不改其樂。他的典型說法是,“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在他看來,種地,隻會餓肚子;讀書,才能吃官飯。長遠看,吃官飯,肯定比種地劃算。 

  處世,要看有道無道。 

  孔子認為,危險的國家,混亂的國家,不能呆。邦有道,一定要出來做官,不做官,守貧賤,是恥辱;邦無道,一定要躲起來,出來做官,求富貴,也是恥辱,他還告誡,邦有道,要直言直行,但邦無道,說話要小心,無原則的事不能幹,但有原則的話也不能講。有一次,孔子跟顏淵說,這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誰能做得到?就咱倆。子路聽了不服氣,說打仗,您和誰在一塊兒(意思是碰到危險,誰來保護您),被孔子臭罵。他太莽撞,哪裏會玩這一套。 

  對於亂世,孔子的基本態度是,既不合作,也不抵抗。或者用王世襄先生的說法,是“既不自尋短見,也不鋌而走險”。

-------------------
  李零考喪家狗
    
    有朋友問我,網上對“喪家狗”一詞有爭論,我是什麽看法。因為我是不大看網的,我沒有注意他們在吵什麽。4月22日開會,這個詞也是引起爭論的話題,各種觀點有各種解釋,好像行為藝術,挨罵是不可免的。
    既然問起,我把我的理解講一下,供讀者參考。
    
    第一,我不是什麽考據權威,和大家一樣,隻是普通讀者。捧我罵我,都不必拿此說事兒。討論應該是平等的。
    現在的爭論並不複雜。我在書裏已經把“喪家狗”的出處做了交待,即下麵五段話:
    (1)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
    (2)夫子過鄭,與弟子相失,獨立郭門外。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一人,其頭似堯,其頸似皋繇,其肩似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儡儡如喪家之狗。”子貢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之狗。然哉乎!然哉乎!”(《白虎通義·壽命》)
    (3)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鄭東門。鄭人或問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頭似堯,其項若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傫傫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狗,然哉!然哉!”(《論衡·骨相》)
    (4)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獨立東郭門外。或人謂子貢曰:“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喪家之狗。”子貢以告,孔子欣然而歎曰:“形狀,未也。如喪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孔子家語·困誓》)
    (5)孔子出(衛)〔鄭〕之東門,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車避。有人將來,必相我者也。誌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車避,有聖人將來。”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視之五十步,從而望之五十五步,顧子貢曰:“是何為者也?”子貢曰:“賜之師也,所謂魯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魯孔丘歟?吾固聞之。”子貢曰:“賜之師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堯之顙,舜之目,禹之頸,皋陶之喙。從前視之,盎盎乎似有(王)〔土〕者;從後視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轉廣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聖者也。”子貢籲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汙麵而不惡,葭(貑)喙而不藉,遠而望之,羸(累)乎若喪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貢以告孔子。孔子無所辭,獨辭喪家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貢曰:“汙麵而不惡,葭(貑)喙而不藉,賜以(已)知之矣。不知喪家狗,何足辭也?”子曰:“賜,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既斂而槨,布(器)〔席〕而祭,顧望無人,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丘何敢乎?”(《韓詩外傳》卷九第十八章)
    最後這一條,我是參考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校訂的本子。
    這五段話,前四種是一個說法,最後一種是一個說法。我們要注意,這裏的第一、二條和第四、五條都作“喪家之狗”,但第三條和第五條還提到“喪家狗”(畫黑線處),可見“喪家狗”不是我的發明,古人就這麽用。大家說,少了“之”字,意思全變,這兩條是過硬的反證。
    其實,這裏問題的關鍵不在“之”字,而在“喪家”怎麽讀,下麵再說。當然,我把“之”字省掉,也沒什麽深意,隻是為了當書名,讀起來比較順溜罷了。這算不上什麽錯誤。
    
    第二,我使用這個詞,不過是按習慣上的用法,並沒有任何特殊的發明。大家隻要查一下《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1616頁,就可以發現,“喪家”一詞有兩種讀法和兩種用法,一種是舉喪之家,喪讀平聲;一種是覆亡家族或失去家主,喪讀去聲。但“喪家之犬”和“喪家之狗”,在書中是歸入第二種,都是指丟了家、死了主子的狗。現在的討論,反而是網民們費心考證提出的新解,和習慣的用法不一樣。他們說,“喪家之狗”的“喪家”應該屬於第一種。
    既然有不同說法,咱們可以討論一下。好在我已經提供了古書的原文,用不著費太多的口舌。
    
    第三,《漢語大詞典》的讀法,當然也可以商榷。現在,大家討論,我們可以重新檢查一下古書中的詞例:
    (1)當“舉喪之家”講的“喪家”,《漢語大詞典》引的《顏氏家訓·風操》還不是最早。《漢書·遊俠傳》提到,“涉親閱視已,謂主人:‘願受賜矣。既共飲食,涉獨不飽,乃載棺物,從賓客往至喪家,為棺斂勞徠畢葬。其周急待人如此。後人有毀涉者曰“奸人之雄也’,喪家子即時刺殺言者”,比它更早。漢代肯定有這種用法,但《十三經》裏沒有見到這種用法。“喪家”是死了人的家。
    (2)當“家族覆亡”講的“喪家”,古書中的例子很多,家和國往往相提並論,如“滅國喪家”、“破國喪家”、“敗國喪家”、“傾國喪家”等等,不勝枚舉。這種例子中的“喪”字都是作動詞用,“家”是“喪”的賓語,表示失去家。《禮記·禮運》提到,“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是年代較早的例子。
    
    第四,“喪家狗”的出典,第五條和前四條不一樣。它們都是漢代舊說,很可能各有來源。前四條,史公的引用最早,更早的來源不清楚。第五條,更早的來源也不清楚。兩種說法,我是兼存異說,沒做詳細討論,讀者提問題,很合理。我把我的想法,作一點老實交待。
    首先,我要說的是,韓嬰當然比司馬遷早,但兩種說法,誰早誰晚,不一定。過去辨偽家常說,如果甲書早於乙書,甲書同於乙書,乙書就是抄甲書,這種方法不一可靠,其實還有它們共抄某書,或分抄不同傳本的可能。我們不能說,司馬遷就是抄韓嬰。這在古書體例的研究上是有很多反證的。更何況,他們的說法,差距比較大。比如相者名,司馬遷作“鄭人”,韓嬰作“姑布子卿”,就不一樣。細節描述也很不一樣。我的看法是,抄的可能幾乎沒有。
    其次,姑布子卿是趙簡子身邊的相者,在古代相家中,很有名,不僅見於戰國時期的《荀子·非相》,也見於《論衡》的《骨相》等篇。趙簡子,始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姑布子卿見孔子,從時間看,沒問題,有這種可能,但孔子沒去過晉國,隻去過鄭國,韓嬰的說法,相家的色彩太濃,可能是古代相家的傳說。從情理上講,他的說法,反不如司馬遷的說法更可信。司馬遷把這事放在孔子60歲上。當時,孔子正好路過鄭國。鄭國才是孔子去過的國家。姑布子卿是趙人,如果說,他是特意上鄭國會孔子,恐怕不可靠。還有,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曆覽皇家藏書,所見多廣,後人引用,皆遵此說,這種說法是不容忽略的。
    我的書,對“喪家狗”的出典,隻引述,不考證,原意是為了避免羅嗦。我沒想到,現在會有這等熱鬧。有人以為我是故意回避《韓詩外傳》,回避古書中的異讀歧解,那是求之過深。如果真是這樣,幹嗎我還抄《韓詩外傳》?
    又,順便說一句,《史記·孔子世家》“累累若喪家之狗”,《集解》引王肅說:“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誌之貌也。”下麵的引文就是上引《韓詩外傳》。這條注文,我沒提,倒是值得注意。我認為,王肅的根據就是《韓詩外傳》。他的話很清楚,“喪家之狗”,主要是形容孔子不得誌,不是罵他。
    我想,大家爭論這個詞,主要在於,它是死了人的家裏的狗呢?還是沒了家的狗。這個問題,下麵再討論。我想,這裏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分歧。王肅的話,似可理解為前一種含義。但即作如此解,也還是無法改變故事的基本含義。喪家狗是死了主子,因而無人喂養的狗,其實也就是無家可歸的狗。
    我在書裏沒有就五條引文做細節考證,隻是表達了我的寬泛理解,這是我考慮不周的問題,特別是對問題的敏感性估計不足。現在就細節展開討論,當然是好事。
    
    第五,我想說明的是,“無家可歸”,隻是大意,不是定義,不是翻譯。引文前四條,我隻撮述大意,並沒注釋,也沒翻譯,更沒有進行任何考證,我的懶惰和疏忽,把爭論和想象的空間留給了大家。第五條,我同樣沒討論,大家也有充分的自由。
    第五條的意思主要是,姑布子卿相孔子,想看看這位人稱“聖人”的孔子到底像不像聖人。我們要注意,這個故事的象征意義到底在哪裏。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先秦古書,無論《論語》,無論《墨子》,無論《老子》,還是其他書,所謂“聖人”,既不是神,也不是普通人,而是聰明絕頂、道德高尚,有權有勢,可以安民濟眾,治理天下的古昔聖賢,特別是指堯、舜、禹。台灣有人寫過這方麵的考證。上文提到的“四聖”就是這種人。在《論語》中,孔子說的很明確,聖人,他是見不著的。他怎麽會說自己是聖人?
    讀《論語》,我們可以知道,孔子還活著,子貢就出來樹孔子為聖人,這是對古代聖人概念的顛覆,孔子不答應,隻好作罷。後來,孔子死了,子貢、宰我、有若繼續樹孔子,一直到孟子、荀子,大樹特樹,從未停止,但子貢是倡言者。堯、舜是隨便當的嗎?孔子的態度很嚴肅,但孟子讚同,“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這是把聖人的概念徹底庸俗化(毛澤東說,“六億神州盡舜堯”,人民最愛聽)。他這麽幹,用心良苦,可理解,但概念完全是偽造。這五條,相者的對話者都是子貢,並非偶然。它們都是為了回答子貢提出的大問題:孔子到底是不是聖人。故事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當時的人,想法很自然,上古聖人都死光光了,現在的世界這麽壞,也該出聖人了。聖人就是救世主。他們盼聖人,盼得好苦,就算沒有,也得造一個,和現在的心情一樣。子貢的想法很自然,這樣的聖人,除了老師,還有誰?
    姑布子卿相孔子,答案是,他既像又不像,細節描述不同,但大體意思,和《史記》是一樣的:孔子有聖人相,但又像喪家之狗。孔子聽說後,對“聖人”的說法不讚一詞,隻承認自己是“喪家之狗”。孔子是聖人嗎?他說,“丘何敢乎?”。後麵的話比這還清楚,“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丘何敢乎”,意思是說,有人非拉我出來當他們盼望的聖人,我怎麽敢?這是對子貢的正麵回答。其態度和《論語》是一致的。
    至於“喪家之狗”的說法,原文雖然沒有“然哉”等字,但“孔子無所辭,獨辭喪家狗耳”,就是肯定的答案。他說,“既斂而槨,布(器)〔席〕而祭,顧望無人,意欲施之”,前麵兩句是講斂、葬、祭、奠等儀節,後麵兩句是講家裏的人都死了,沒人喂狗,隻好把狗放掉。“施”讀為弛。這段話,當然是講辦喪事,但“喪家之狗”是指家裏的人死光,狗沒了主子,這種沒了主子,隻好放掉,讓它在外麵流浪的狗,當然是無家可歸的狗。死了主子的狗和無家可歸的狗,一點矛盾都沒有。
    如果大家還不滿意,請讀下麵這段話:
    當此之時,若失水之魚,喪家之狗,行不勝衣,言不出口,安能幹當世之務,觸人主之威,適足以露狂簡而增塵垢。(夏侯湛《抵疑》,收入丁福保《全晉文》卷六九)
    湛為西晉初年人,距漢不遠。上麵的“喪家之狗”與“失水之魚”互文,“喪家”的“喪”字顯然是動詞,說成舉喪之家的狗,顯然不通。曆代詩文的用法也都是當動詞解,不能說是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更何況,舉喪之家的狗是什麽意思?它能給美聖幫什麽忙?什麽狗都是狗,狗不是罵孔子,隻是比喻。古人的這個比喻,再怎麽解釋,也變不成聖人。
    
    這三個字太厲害。當年,崔東壁見了,馬上心驚肉跳,破口大罵。他不想想,司馬遷是什麽人,他是孔子的崇拜者呀。司馬遷講了這個故事,怎麽就成了千古罪人?更何況這是兩漢舊說,韓嬰講,班固講,王充也講。難道他們都是千古罪人?
    研究古書的都知道,崔東壁不僅有護聖衛道的偏見,而且在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考證的外貌,遮不住衛道的動機。顧頡剛先生對他的衛道有批評,可惜,在古書體例的研究上仍嫌不足,在方法上還不能突破宋代到清代的“引文反證法”。辨偽學本身,現在也是懷疑的對象。這裏沒有功夫多談。
    現在,這三個字,居然成了可以測試不同觀點的行為藝術。愛者見之愛,可以滔滔不絕講出一番道理;恨者見之恨,也能滔滔不絕講出一番道理。
    古人想不到。
    
    最後,我想說一句,我用“喪家狗”作書名,不是罵孔子,不是比自己,隻是為了說明孔子的真實遭遇,知識分子常有的遭遇,我很同情他的遭遇。他有精神,有理想,誰都不否認,問題是精神無所托,理想無所遇。這是事實陳述,不是為了給孔子抹黑。
    在上麵的故事中,“喪家狗”是和“聖人”相對而言。這有很深的寓意。孔子寧認“喪家狗”,不認“聖人”,是他清醒的地方。
    大家可以想一想,從大方向上想一想,哪個說法更貼切。
    我把這個故事翻出來,目的不是為了挑起爭論,而是為了理解孔子。我不覺得顛沛流離的孔子,就比死後冠以各種頭銜的孔子更少光輝。我喜歡的是那個活生生的孔子,而不是泥塑木胎,端坐在孔廟當中受人膜拜的孔子。我的目的,是要徹底破除曆代崇聖、美聖的虛偽說法,還孔子以本來麵目,這有什麽不對嗎?
    一個曆史學家,不管為了什麽目的,難道可以用信仰、感情代替曆史真實嗎?
    我的觀點很明確,也很簡單,孔子是個可愛可憐的“喪家狗”,不是本來意義上的“聖人”。我是拿他當“人”來理解,不是當“聖”來崇拜。要罵盡管罵,不用拐彎抹角。
    我沒有崇聖的心情。對我來說,“聖人”才是罵孔子。我和很多人的文化立場不同,他們的反應很正常。
    對於崇聖者,我隻能說,你把“聖人”強加給孔子,訓詁學的考證幫不了忙。
    
     李零
    2007年4月29日

------- 他人網評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新書《喪家狗:我讀<論語>》,稱孔子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李零認為,《論語》是一部孔門師生一起聊天的書,孔子是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而任何像孔子一樣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此前,我並不知道李零為何許人,也沒拜讀過李教授的這本新書,但是,從網上披露的李教授的一些觀點,還是覺得無法接受。
  作為一個文弱的書生,在相信武力,法家和兵家最為社會實力集團所親睞的戰亂時代,他不顧個人生死得失,在戰火紛飛、刀光劍影中奔走,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入世態度,身體力行,十多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他鄉。無論什麽時候,我們也是需要他那樣的精神和境界的.為理想追求一生,奮鬥一生,這種精神首先就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如果僅僅以“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便把他喻為"喪家狗",顯然是荒謬的,把他和堂吉訶德相比,更是十分可笑的。
  再說,又怎麽能認為孔子“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呢?
  對李教授這句話,我們大概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麵去理解:一、是說孔子“找不到精神家園”,也就等同於沒有精神家園。這種理解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孔子一生不僅信仰堅定,而且目標明確,就算他的理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無法實現,但他絕對是自己精神的主人,他不僅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也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家園,更是積極的去實踐它、實現它,也正因為他創造的這個偉大的精神家園,他才得以名垂青史;
  二、李教授大約認為孔子一生奔波,但到最後誰也沒人理他,所以孔子的所有抱負無非堂吉訶德式的虛幻理想,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隻能算一個失敗者。這樣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是不是孔子真的就隻有空想,而自己的理想就完全不被人尊重和采用呢?這顯然也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我們知道孔子一生熱衷做官,認為隻有有了權力,才可能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們也看到,即使他熱衷做官,他也同樣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和操守,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在孔子年輕時,魯國的政權實際掌握在大臣的陪臣手中,孔子認為“離於正道,故不仕”,所以寧願“退而修詩書禮樂”。直到晚年才出仕,盡管時間不長,但仍然幹了不少事,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四方皆則之”,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魯國大治,孔子的“仁”治思想,也很快聞名諸侯國,齊魯夾穀之會後,齊國出於對孔子“仁治”的敬畏,齊景公歸還了侵占魯國的汶陽、龜陰等地。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攝相事。這些史實也說明了孔子並不是一生毫無建樹,隻不過說沒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已。三、李教授大約認為孔子隻有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抱負都實現了,才算是“找到精神家園”。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理想和抱負並不完全體現在其政治抱負方麵,從教育的角度說,他一生弟子三千,有成就者就有七十多人,這些人用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活躍與各國政壇,這算不算是孔子的成功呢?他創立的儒學在戰國後成為顯學,最終成為影響中國三千年的學說,這算不算上他的成功呢?
  很明顯,李零教授完全是以成敗論英雄,他隻不過覺得孔子一生奔波遊說,可統治者就是不理他,所以,認為孔子“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
  這樣的認識無疑是一種悲哀,如果連孔子這樣影響了世界的思想家,做過大司馬,無論在思想、教育、古籍整理方麵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先哲,在李零教授那兒都是"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犬,那麽,我們現代那些為了功名利祿,連起碼人格都喪失了的文人,又該算什麽東西?

---------------------------- 網評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新書《喪家狗:我讀<論語>》稱孔子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這一觀點在網上引起極大爭議。網友報料稱一些媒體在宣傳時指此書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列為大學生必讀書目。人大國學院老師否認。


其實李的這些話語並不新鮮,倒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批判孔子的那些言論同出一撤,那時侯,報紙上麵、廣播裏麵連篇累牘的就是這些內容,首先提出孔夫子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勞而獲而且又不得誌的家夥的論點,然後,就一一舉例證實這一言論的正確,最後得出結論,孔子是喪家犬。

無獨有偶,事隔幾十年了,老言論今天又由大學教授提出來,並將其言論發揚光大,寫了書,文筆之犀利絕不亞於當年的批判孔子的火熱程度。李零教授在書中同樣也闡述孔子周遊列國,但懷才不遇,如喪家狗的一生,死後,孔門弟子,各立山頭,爭正統名位,但又齊心協力大樹特樹孔子為聖人的過程,得出的結論並沒有翻新,還是喪家犬。

但李教授也承認孔子有真正想法、真正態度的人,要讀書,不要種地,書讀好了才能做官,才能真正解決貧困;處世,要明哲保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既不鋌而走險,也不自尋短見;富貴,可求,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內容。想想孔子的這些觀點,仍然在今天的社會裏被大多數人使用,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不讀書行嗎?如果李教授不讀書,也不會認識喪家犬三個字,不要種地是因為受孔子所處年代的局限,種田不需要什麽知識,刀耕火種就能滿足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如果把人類發展史的局限強加給孔子一個人,明顯有失公平,要是孔子出身在現代,他周遊列國,出國考察以後,肯定他提出的觀點不是去鑽牛角尖,沒事做去找古人的弱點,可能他也是今天的袁隆平,在做研究起水稻這樣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課題,不會蹲在角落裏去專找古人的不是。孔子的處世要明哲保身本身更沒有錯,現代社會人人都學孔夫子,打架罵人的沒有,殺人越貨的沒有,欺詐的沒有,貪汙腐化的沒有,這樣的社會空氣有什麽不好?特別是孔子的“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簡單八字,把治國之道明了紙上,告之後來人,更是與我們今天提倡世界和諧發展一脈相承。

筆者真不明白,李教授是怎麽把喪家犬三字賞給了這樣一位古人的,如果孔夫子這樣一位明白事理的人是喪家犬的話,請問李教授又應該給你一個什麽樣的名號合適呢?難道就“教授”?與日月同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