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秘魯的華裔

(2009-03-15 08:18:36) 下一個
秘魯的華裔

秘魯是拉丁美洲華人最多的國家。
150年前,充滿辛酸的華人移民史是從挖鳥糞開始的。

    今年10月,是中國僑民抵達南美洲的秘魯150周年。旅居秘魯的華僑和華裔舉行了大規模紀念活動,隆重慶祝秘魯華人曆史上這一重要的日子。秘魯兩個主要的華僑團體中華通惠總局和秘華協會為舉辦慶祝活動成立了籌備委員會,於10月8日至17日在利馬舉行華人移民秘魯150周年慶祝大會。
  
    買來華工做苦力死亡航線生意好
  
    1820年,秘魯擺脫了西班牙300年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在戰火中誕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勞動力。而到1850年,麵積上百萬平方公裏的秘魯人口隻有200萬人。政府想從歐洲移民,但因為歐洲移民的要價很高,秘魯滿足不了,於是便把目光轉向亞洲的中國。
  
    秘魯國會於1849年11月17日通過一項《移民法》,規定引入移民促進本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因為這項法律以華工為主要對象,因此被當時反對黨議員稱為《華人法》。這項法律規定,凡是將50名10歲至50歲外國移民引入國內的,每引進一人可以從國庫得到300比索的獎金。
  
    1849年10月,也就是鴉片戰爭發生後的第九年,第一批契約華工75人背井離鄉,乘丹麥船費德裏科·吉耶爾莫號,經過120天的艱難航行,抵達秘魯太平洋岸的卡亞俄港,拉開了中國人移民太平洋彼岸秘魯的序幕。此後的2 5年,是中國人移居秘魯的高峰期,約有10萬名華人漂洋過海前往秘魯。
  
    早期到達秘魯的華工,幾乎都是從廣東沿海各地招的。這些農民被帶到香港(後來這裏禁止華工交易)或澳門,住在又擠又髒的房間裏,等待外國買主。中間商向買主收取介紹費。當一名華工苦力被買主選定之後,雙方簽署一份合同,開始階段合同的期限為5年,後來增加到8年,但實際上許多合同被無理延期或根本不履行。這種合同如同賣身契一樣,華工成了買主的財產,在合同期內可以被轉賣,而且次數不限。
  
    華工乘坐的輪船從澳門出發,到達秘魯的港口,要在海上漂泊4個月之久。在長時間航行中,船上的衛生條件很差,氣候變化無常,加上老板隻給華工一點大米和鹹肉充饑,吃不到水果蔬菜,缺乏營養,導致傳染病流行,許多華工生病得不到醫治,隻能葬身魚腹。一些華工不堪忍受背井離鄉的痛苦,受不了船主的欺淩,群起反抗,多次釀成令國內外輿論震驚的暴動事件。1874年,秘魯外交部長阿圭羅在給議會的備忘錄中承認,澳門至卡亞俄之間的苦力貿易是野蠻的,是對中國的蔑視。
  
    挖鳥糞修鐵路種甘蔗華工像奴隸一樣工作
  
    最早到達秘魯的華工被送到沿海的島上,開發鳥糞資源。鳥糞作為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是當時秘魯主要的出口產品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島上的勞動條件和生活環境都很差,處於亞熱帶的海島炎熱潮濕,鳥糞發出惡臭令人作嘔。華工們用鐵鏟挖鳥糞,然後裝上船,勞動十分繁重。
  
    1853年,為莊園主埃利亞斯挖鳥糞的華工有600多人,還有200名以犯人和逃兵為主的秘魯人和智利人,以及50名奴隸。他們每天至少要挖4噸島糞。根據當時的島糞出口價格,每個工人每天為老板創造6個比索的收入,而給工人的報酬隻是1/8比索,其中的2/3還要扣下作為夥食費。一些華工被活活累死或病死,有的人對生活絕望,在監工不備時跳崖自殺。
  
    修築鐵路是早期到達秘魯的華工從事的另外一項繁重勞動。他們參加了秘魯中部和南部幾條鐵路的建設,吃苦耐功的華工幹的是最危險和最重的活。
  
    還有相當一部分華工被安置在沿海各地的莊園裏幹活,以種甘蔗和棉花為主,也有一些人種水稻和蔬菜。在一個莊園裏多則有上千華工,少則幾十人,他們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
  
    勤勞的華工為秘魯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871年利馬的一家報紙承人,秘魯的大片莊園特別是沿海地區,目前都是中國人在那裏開懇種植。詩人阿羅納在他的詩中寫道,在秘魯沒有一個地方你找不到中國人,沒有一項工作他們不能勝任。
  
    結婚靠運氣子孫多混血兒
  
    早期到達秘魯的華工幾乎都是男性。據有關資料統計,在1849年之後的25年當中,總共隻有150名中國婦女到達秘魯,絕大多數華工隻能在當地擇偶成家。由於種族、信仰和生活習慣不同,加上初期語言不通,華工要和當地婦女結婚非常困難。一些華工同當地的婦女主要是印第安女子和黑人婦女同居,生兒育女。也有一部分人與這些女子正式結為夫妻,建立新的混血家庭。他們結合後出生的後代,成了秘魯社會居民的一部分。
  
    許多華工建立的混血家庭是因為生活的相互需要而結合在一起的,並沒有感情基礎。史料中記載著這樣一事例:一名中國承包人到山裏去為要求結婚的華工找來同樣數量的當地女子,她們也願意與中國工人結婚。承包人因此得到一筆傭金。他讓從山區來的婦女到一個屋子裏,麵壁而立。然後讓那些華工進屋,站在麵對,麵對另一麵牆。然後承包人擊掌。新郎和 新娘同時轉過身來,相對的兩人從此結為夫婦。這雖然是靠運氣成婚,但不許反悔。夫妻隻能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受壓迫忍無可忍黃臉也敢鬧暴動
  
    華工在履行合同期間沒有人身自由,受到莊園主的殘酷剝削,他們是不稱為奴隸的奴隸。白天他們在工頭的監視之下幹活,晚上被鎖在工棚裏過夜。秘魯曆史學家薩加拉曾經這樣描寫當時華工的悲慘處境:對於中國人來說,新的一天開始僅僅意味著勞動。他每天都在想他的勞動對自己毫無益處。夜幕重重地壓在他們的惡夢之下。繼之而來的又是同樣的一天。生病時沒有慈母的關照。不敢指望死後別人為他祈禱,更不敢想親人的眼淚流在他們的棺木上。
  
    對於奴隸般的勞動和受到欺淩,多數華工默默忍受,但在壓迫忍無可忍時,華工們就進行反抗。在秘魯影響最大的華工起義發生在1870年9月4日。這一天,在利馬北部200公裏處帕蒂維爾卡鎮的一個莊園,華工們聚眾反抗,很快波及到其他的莊園,總計有1200名華工參加暴動。他們憤怒地殺死管家,搗毀莊園。當局從首都派出300名警察趕到起義的地點。幾個小時之後,這次被稱為黃臉暴動的華工起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這次大規模的華工起義震動了當時的秘魯社會。
  
    勞工貿易名聲太壞友好通商保護華橋
  
    1856年,秘魯在澳門設立了領事館,專門向政府報告在當地招募華工的情況。1874年,秘魯政府派海軍上校加西亞前往中國,想和清政府簽署通商條約。當時任全權欽差大臣的李鴻章聽說華工在秘魯受虐待,不願意見秘魯特使。後來經美英駐華使節從中調解,加西亞又提交了秘魯政府通過的改善華工待遇的文件,兩人才見麵。同年6月26日,中秘之間曆史上第一個雙邊條約中秘友好通商條約正式簽署。至今,人們在利馬中華通惠總局的門廳裏,還可以看到清欽差大臣贈送的金字匾。
  
    這項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中秘兩國人民之間貿易往來、旅遊、雇工或居留均得自由;嚴禁在澳門或其他地方誘騙華工到秘魯;兩國互設使領館;在秘魯的華僑享受平等互利的權利,並受到法律保護;秘魯僑民在華犯法者歸秘魯官員審判;秘魯政府廢除以前一切對華工的苛刻規定。此後華工在秘魯的處境有所改善。
  
    今日華裔人數多地位也逐漸提高
  
    旅居秘魯的華工與當地女子通婚後生的第二代華裔當中,有些人與後來到秘魯的中國人結婚,一些人與當地人結婚。到第三代、第四代以至現今的第五代和第六代,混血的情況就更為複雜。目前一般華人家庭有3至8個子女。有中國血統的華裔在秘魯到底有多少,有各種說法。以華裔為主體的秘中文化中心估計約100萬人,這可能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也有人估計秘魯華裔有25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10。不管怎麽說,秘魯是拉丁美洲華人最多的國家。
  
    經過幾代華人的艱苦奮鬥,他們在秘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上至部長會議主席(即總理)、政府部長、國會議員,下至超級市場總裁、餐館老板、小商小販和打工族,還有教授、工程師、律師、醫生等,都有華人,總之華人已介入秘魯社會的各個領域,並且事業有成,成為本行業的專家,受人尊重。由於華人勤勞純樸,與人為善,跟當地人和睦相處,已經深深地融入秘魯社會的大家庭。
  
    提起秘魯的華人,人們不能不說利馬市到處可見的中餐館。它的一個明顯的標誌是CHIFA。據說這是當年華人按照吃飯的廣東方言翻譯過來的。利馬的中國餐館各種檔次都有,很受當地居民的歡迎。利馬市的食品和雜貨生意據說有40%是中國商人做的。黃炳輝先生在利馬開6家大超市,遠近聞名,生意很紅火。當地僑團還出版兩份中文報紙。
  
    最近秘魯部長會議主席許會宣布辭職,準備參加明年4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他是一位在當地出生的華裔,上了大學。後來當過秘魯政府的工業和旅遊部長、國會副議長和議長,為推動秘中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做了很多工作。這次秘魯華人慶祝中國僑民到達秘魯150周年成立了籌備委員會,許會擔任名譽主席。他表示,我們紀念第一批華工抵達秘魯,不僅僅是要讓人們記住那段曆史,更重要的是把華人勤勞樸實、團結奮進的優良傳發揚光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