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

一路淡淡地走來,沒有風塵,也不伴精彩,足跡之中,隻能找出幾行小詩,和一段真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炮口威脅下的首爾(多圖自拍)

(2010-12-06 19:18:06) 下一個


今年朝鮮有點煩,韓國有點鬧,接班、軍演加放炮,折騰個不停。年初莫名其妙地軍艦就沉了底,魚雷擊沉、潛艇碰撞、擱淺等版本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後來就玩命地軍演,你演習就演習吧,非向有爭議海域開炮,惹得對方一通炮擊,這不,又舉行軍人葬禮了。最終老美的航母如願以償地被招來了,責任盡到了,希望能早消停點。


曾去過一次漢城,現在,這個使用了
500年的名字不存在了,被韓化改名叫了首爾。據說,這是個產生著韓國50%以上GDP,並在朝鮮火炮的射程之內的城市。



除了人參雞及菜卷五花肉等吃的印象深刻外,讓我印象同樣深的是在韓國與一位同行交談中,他提到,中國是阻撓南北韓統一的重要障礙之一。我很驚訝,長期以來,大陸官方宣傳雖然常用比較怪的說法:“朝鮮北南雙方”,以向北朝鮮示好,但支持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統一似乎是一貫地。我問他為什麽,他答道:“如果南北韓統一後,國力會大增,也就有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的能力了。”不會吧,是個鄰國,就要跟中國來點領土糾紛?我當時將信將疑,便一笑置之。


幾天後,我參觀了漢城戰爭紀念館。




入館後,赫然見到了嵌在地上的一幅地圖,邊界將中國和俄國的一部分地盤劃在了朝鮮內,一下印證了那個同行的說法。




再拉出穀歌地圖一比,媽呀,差老大一截,多的那塊似乎快趕上南北韓加在一起的地盤了。




注:此紅線未經任何測量,有誤差在所難免。


在紀念館正廳中雕塑的著名戰爭英雄中,以抗日英雄為多,也有擊敗幾十萬隋朝大軍的統帥乙支文德,和在
50年代朝鮮戰爭中,駕駛受傷飛機撞入誌願軍高炮陣地的少將等抗中英雄。





後來當我問及同行如何看待
50年代初中國出兵朝鮮時,不知他出於禮貌還是真誠,他提出中朝間的戰爭隻是兩國長期友好曆史的一個小片段,希望他們的年輕人也這麽想。

戰爭紀念館內有一建築上,南韓士兵寬厚的肩膀,隔著被分裂的半球體上,擁抱著瘦弱的北韓士兵,雖然人物大小、俯仰有所不同,但昭示著希望兄弟間捐棄前嫌、再次團圓美好願望。聯想起悉尼奧運會時,南北朝鮮共舉朝鮮半島旗入場時激動人心的場景,今天的局麵很難不令人沮喪。




韓國軍人的戒備狀態似乎很高,不論是機場還是路邊,到處都有持槍守備的士兵。








就連王宮舊庭門前,也有著古裝衛兵把守






把守歸把守,操演一下也無甚大礙,隻要不動真格地打仗就好。




要不然,萬一流年不利,炮又打不準,再向上次那樣弄個板門店停戰協議,韓國人再連簽字和到場作證的機會都不給,這臉丟的,就不是一個國防部長辭職能擺得平了。




這裏宮門的匾額仍是繁體中文題寫,不知哪天《進善門》、《丹鳳門》會韓化成什麽門。同行告訴我,在韓國,年齡偏大的人對於漢語讀物,反而要比純韓語讀物,理解起來要容易些。純韓語讀物的字,要根據前後的內容來理解其本身的含義(本人不懂韓語,沒有研究,如有謬誤,敬請原諒)。






樂善齋,一個充滿了書卷氣的地方,到處掛著對聯。




隻是這裏的對聯,雖用中文書寫,“穀序”對“川圖”也對仗良好,但變成了角聯,算是有點特色,姑且稱為韓版對聯吧。






在王宮裏遊覽的韓國婦女和老人們,很多都手提一方便袋,順手就會將地麵上的雜物和垃圾帶走。



這樣整個宮廷就格外幹淨,如真有人上朝時,不管是幾品官,站在那裏,必然心情良好。




可惜,這些人不會在街邊上遛彎,要不,這裏也會幹淨不少。




這些老人中午就在王宮草坪上聚餐,在征得他們同意後,我參觀了他們的食品,是各種各樣的泡菜,米飯與餅,沒有一樣肉菜,但他們在一起的那份祥和、怡然自得,仍使人羨慕不已。




在王宮中看到一棵又逢春的枯木有感而發:“皮焦筋不斷,肉爛骨相連。不倒為獨立,遺風樹百年。”




想想那棵樹,再看看這群美貌、嬌嫩的姑娘,希望戰爭不要再起,一旦戰火燃起,不是每個生命都可以逢春再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