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先吹吹自己的牛兒子,他六歲來美,在國內雖未上過一天學,但在我嶽父母的教育下,已經能書寫上千字,更別說少兒版《三國》、《水滸》、《西遊記》、《世界概況》等讀的精熟。
來美後,中文的繼續學習是我們夫妻當時的問題,是否讓他繼續練習寫字,還是讓他將有限的時間用於學英文和增加中文閱讀?我當時認為將來他會在美國生活與工作,中文書寫將失去實際用途,最後決定不再要求他寫中文。隨著他英文水平的提高,雖然他中文的聽、說、讀都沒有問題,成語、典故也用的恰當,但他中文書寫能力在逐漸地退步。後來他陸續讀了完整版的《三國》、《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當他上中學的時候,又讀完了全套的金庸武俠小說、二月河的三部曲、現代版《四書五經》和其它一些小說。
雖有這麽強的閱讀能力,但由於放棄了中文書寫,一次回國在進海關時,讓他簽個中國名字都有了困難。
難道放棄書寫這個決定是個錯誤?一天,在外讀大學的他給我寫了一封中文的郵件,讓我釋然了,原來,不一定動筆,隻要會電腦拚寫,也能解決書寫溝通問題。
下麵是他根據他自己玩的《三國誌》遊戲自己邊玩邊演義的《三國》片段:靈帝因惡何皇後而轉惡長子劉辯,欲廢嫡立庶,但深懼辯舅右大將軍何進。今有高祖與進並列大將軍之任,兼高祖(是他給自己的遊戲人物所編的名字)威震天下,欲借高祖之勢而製之。中平四年八月,高祖上書治國九策,靈帝大喜推行之。雖靈帝無意治國,但此乃削弱何進之機,便下詔封高祖為太保,但何進或賄或逼幾位大臣反對之,靈帝隨罷。中平五年秋時,洛陽,江南大豐,靈帝以此為高祖善治國之證而複議封高祖為太保。何進無奈,不敢阻之,高祖隨位列三公。靈帝正欲借此機召見高祖,商議立陳留王劉協,但未遂已病倒。靈帝急命左右傳高祖入宮,但宮人已被何皇後買通,雖應之,但不招高祖。何進眼見甥劉辯皇位垂手可得,恐有變化,忙下假詔命高祖回江南以防山越,高祖無奈歸之,何進趁機獨攬大權。靈帝病危,仍苦苦掙紮,等待高祖入宮助立陳留王。中平六年三月,何進見靈帝尚未病故,恐有變化,命宮人激靈帝。帝大怒,當夜病發駕崩。何進立刻部署兵力,請何皇後下詔立長子劉辯為帝,隨後傭兵入宮。百官皆無異議,辯隨立為帝,是為少帝。
這雖然是個個例,難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畢竟也有些啟示。
書歸正傳,生活在海外的中國父母們,為了讓子女能學些中文,接受和傳承一些中國文化,紛紛將子女送入了周末的中文學校。
可這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們,許多人由於種種原因,在家卻不願或不能多花時間教孩子中文,更有甚者,有些幹脆將周末的中文學校當成了Day Care。
在下教過一學期的中文學校畢業班,當時就碰到一個難題,這些就讀高中的孩子的中文閱讀能力,遠遠地落後於他們的年齡,少兒讀物他們讀著沒興趣,適合他們閱讀的書又生字太多,讀不下來。(我兒子的讀書熱情之所以不減,與能讀到適合他年齡的讀物密切相關。)
在我們這裏,中文學校大約每周兩小時,大陸開的中文學校多采用領事館的教材。聽、說、讀、寫全麵展開。在下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在全日製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完全有必要,書寫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這些海外周末學校裏,占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去花費大量的功夫學寫新字、練習和默寫學過的字,反而降低了認識新字的速度。當孩子們能在小學三年級前就能用當地語言流暢地(比如英語)閱讀書籍時,反而無法用中文讀到他們喜歡的書,海外中文學校的孩子們就變成了為學中文而學中文了,他們產生“I hate Chinese school.”的想法就絲毫不覺奇怪了。
所以,在下認為,在國外的中文教學模式應該改變,既強化認讀和聽說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孩子們認識足夠多的字,以便閱讀。
那麽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更多的字呐?我認為的答案是放下筆,拿起電腦。現在孩子們的電腦鍵盤水平多已遠遠超過我們老師這代人,如果在課堂上讓他們用電腦寫作業,或用電腦拚音查找所學的新字,就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在家庭作業中讓孩子們用電腦給父母進行文字交流(如留便條等),也比讓他們為難地寫不出字,挫傷他們的積極性要好。再就是盡量找與孩子的年齡相吻合的讀物,讓他們開始閱讀,學以致用,就不會產生學習的枯燥感……
我是紙上談兵,且預備好鐵鍋,要扔磚頭,請便。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