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話不假,在陝西體會的就更為真切。陝西有十大怪(或稱為“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這十大怪中就有六怪與吃飯有關。
除了四條直接帶飯菜名的,那不坐蹲起來,就講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有蹲著吃飽,站起來正好之說,嘿,有益於減肥啊!
碗盆難分開,那個“老碗”便是老陝吃飯時,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老陝們甚至為了那碗麵,生生杜撰了一個新字(biang-biang麵),說:“一點飛上大,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夠執著的吧。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話說那年出差來到鹹陽,在醫院中教學一周,醫院旁邊就是一條全部是餐館的街道,大概是叫北大街。
我住的酒店包早餐,第一天不熟悉,便在酒店裏用了早餐,無非是中式的包子、油條、稀飯,西式的牛奶、香腸、雞蛋、麵包,與大多數酒店無甚區別。
醫院願意提供免費午餐,和晚餐。第一天中午他們說吃簡單點,問我羊肉泡如何,我當然樂意,我在外地吃的羊肉泡饃肯定不如當地的正宗。我是個貪嘴的人,豈能錯過吃當地美食的機會,不然如同入寶山空手而歸。
餐館的小二(服務員)問我們,是自己掰饃還是用刀切的饃,由於中午吃飯時間短,當地醫生們就說,用切的饃好了,我自是客隨主便,那一海碗羊肉泡是又香又辣,好吃,還學會了順一個方向攪湯的說法。
這時,見一男子,穿著西裝,呢子大衣,自己坐一桌,一個人在那斯斯文文的一點點地掰饃,我們的飯都快吃完了,他還在掰,看他認真的樣子,我真想說一句英文:I 真服了You!順手就在關中十大怪上加了一怪,掰饃不如吃饃快。後來,當地醫生解釋到,他們在家中看電視、聊天時,不像許多地方的人在嗑瓜子,吃小點,而是掰饃,饃掰的越小,著湯的麵積越大,吃起來就越有味道,難怪!
晚上,院長等領導作陪,在酒店裏開了桌席麵,令琅滿目一桌菜,不過是些海鮮、元魚、烤鴨等,吃來吃去,我就吃著最後加的那碗臊子麵香。
第二天早晨,我放棄了酒店的早餐,在小店裏,來了碗甜沫,再加兩個肉夾饃,那叫一個好吃,爽!
中午,醫院又請我去酒店吃午餐,是吃粵菜,我的媽,我巴巴跑倒陝西來吃廣東菜,我有病啊!但還是客隨主便,飯後,下決心自己的肚子要由自己作主。從那以後,我就今天有事,明天有工作的借故推掉他們的邀請,然後溜進北大街的各色餐廳,生怕碰到他們的醫生,真有點地下工作者的意思,嗨,為了口吃的,也夠難為我了。我對他們也有些歉意,他們已吃膩了當地的飯,希望換些海鮮、粵菜、川菜等,還免費。我卻恰恰相反,非常想吃他們當地的特色飯。
後幾天我便一天三頓泡在北大街上,偶然還加一夜宵,輪換著吃biang-biang麵、臊子麵、酸湯餃子、小龍湯包、羊肉泡、肉夾饃、餛飩、箸頭麵、甜沫等等,一周下來,胖了沒有十斤,也有五斤,減肥那是以後的事情,時間有限,先吃他個肚兒圓再說。
那裏的飯真是又好吃又便宜,臨別去機場的路上,我請司機特意繞道北大街,在街口上又吃了幾個貴州大素飽(皮薄餡大),咬開後,到上辣椒油,再來一碗稀飯,就別提有多滋潤了。
離開了鹹陽,最想的還是那條北大街。
附上國際在線 的陝西十大怪
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麵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麵,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麵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麵,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麵和通常城裏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麵,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麵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麵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麵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裏,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做鍋盔,麵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製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隻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肴。就連西安城裏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麵,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麵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裏的形,和你在電影裏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益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裏,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麵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曆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隻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麽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