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諾丁山吸引我,不是因為那裏的狂歡節。電影《諾丁山》讓我遐想。
對我而言電影《諾丁山》不過是《羅馬假日》的倫敦別版。人們也許一直在現實中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浪漫,而現實似乎一直用傷感和無奈對此應答。而現實中不能保鮮的美麗激情,必將帶著惆悵和遺憾凋零而去,僅能留下回味如夢般的傷感。燃情就像飆車,在現實窄巷裏的紅燈前不得不刹住。泰坦尼克承載了Jack和Rose的如火浪漫,卻在現實的高速航行中遇到冰山。這種泛黃的故事,《牛郎織女》也好,《羅馬假日》也好,《泰坦尼克》也好,理想愛情的悲劇就不斷讓我們在現實中耿耿於懷,不斷回味。
電影《諾丁山》中,事業和感情都很晦澀的草根威廉·賽克感喟於他和當紅明星安娜·斯科特的在現實距離說“You live in Beverly Hills. I live in Notting Hill.”
在這樣的巨大差距麵前,最後竟然是感情善終的快樂結局,容易看出編導對浪漫的追求和希冀――或者說編導對觀眾感情審美的期望的理解。史泰龍在分析觀眾喜歡動作片的鐵漢柔情時表達了他自己的理解:人們到影院去花錢想欣賞到現實中沒有的英雄和浪漫,然而人們的確希望這種英雄和浪漫就在能生活中,就在自己周圍發生。
電影藝術,給人的感情追尋開辟一個出口。個人隻是覺得,《諾丁山》在結局的安排上,比《泰坦尼克》和《羅馬假日》更有長遠的悲劇效應――《泰坦尼克》和《羅馬假日》的表達手法為悲劇悲唱。而《諾丁山》則是悲劇喜唱。
諾丁山,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中,不僅代表著一個倫敦的一個地方,也代表一種草根的生活氛圍。諾丁山,也是我在倫敦見到最有人氣的地方。世界各地的遊客移居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同的膚色,不同語言,在其樂融融中忙碌,在熙來攘往中生活。
劇中曾經提起的水果市場(Fruit Market)的攤檔
售賣威士忌酒瓶的攤主,成交了!
愛?色?招搖?
明白了吧,嗬嗬,真是敬業,樂業
伴侶與守望,看到他手上刺青的LOVE, 想必他也經曆過燃情的歲月。
守望時間?給浪漫一個期限的約定?
其實,浪漫沒有時間的約束,激情隻是一個季節的回憶。那個季節,無名的小黃花盛開。季節過後,小黃花也會凋零。而心中會留下,小黃花盛開的樣子。
不贈你時計以紀念流年。別後,就請那朵小黃花伴你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