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有情

歡迎到訪江湖有情。如果喜歡,請記下博客的地址http://blog.sina.com.cn/bensonhe,或者作鏈接。更歡迎大家留下自己對江湖有情博文的感受和建議。
正文

英國倫敦西敏寺

(2007-08-31 22:54:58) 下一個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是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大型哥特式風格的教堂,這裏一直是英國君主安葬或登基的地點。1987,西敏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敏寺的起源與重建。西敏寺的全名為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學院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是為本篤會(Benedictine)僧人在1605年所建。據傳統,西敏寺最先是於616年建立在泰晤士河的鬆島(Thron Island)上的一個神殿,有泰晤士河上漁夫見到聖徒彼得(St. Peter)顯形,對西敏寺的獻祭便由此開始。薩克遜王曾發誓要去朝聖,而後卻未能履行這神聖的誓言。教皇便令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重建西敏寺而贖罪。在亨利三世(Henry III)的支持下,12451517年間的重建工作主要由建築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完成。

西敏寺與羅馬教廷和英國皇室。本篤會是起源於意大利的教派。由於西敏寺與意大利本篤會和英國皇室的曆史淵源,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斷絕與羅馬天主教廷的關係後,如何恰當處置西敏寺一直讓英國皇室大費心機。自1534年英王控製了西敏寺的6年後,西敏寺即被關閉。雖然女王瑪麗一世(Mary I)曾短暫的開放過,然而在1559年,西敏寺再次被關閉。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再度開放了西敏寺,並把它改製成一所皇室管理下的學校。由此,西敏寺的管理者不是主教,而是由皇室欽命的校長。這就是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學院教堂的由來。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緊隨劍橋(Cambridge)和牛津(Oxford)名望後的第三所大學。在英國宗教哲學的發展曆程中,西敏寺的曆史功績也不負其名望:英文版欽定舊約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約的後二分之一就是在西敏寺出稿的。西敏寺除了具有重要的宗教學術作用外,自1066年起哈羅得二世在此加冕起,絕大多數的英國君王都在此行加冕禮。

作為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典範,西敏寺把哥特式的風格和元素發揮到極高的水平。北門入口,尖肋拱,飛扶壁,柳葉窗,巨大的玫瑰窗,色彩斑斕的花窗玻璃,都有具體表現

 

層層往內推進的門和繁密細致的雕塑,

西敏寺西向入口,玫瑰窗,柳葉窗,向內層疊細致的入口,以小柳葉窗組合的巨型柳葉窗為基礎構造的玻璃花窗,尖利高聳入雲的塔樓,無不展示著哥特式的風格。

靜偃在西敏寺的曆史明星。當初亨利三世重建西敏寺,目的在於紀念懺悔者愛德華。於是亨利三世就把懺悔者愛德華的遺體埋葬在西敏寺。亨利三世本人也與此長眠。除了君主以外,貴族可以葬在禮拜堂,僧侶和與教堂有關的人可葬於回廊。 1400,英國詩人,《坎特博雷故事集》的作者,同時也是倫敦港海關審計官(Comptroller of the Customs for the port of London)傑弗裏喬叟Geoffrey Chaucer)葬於教堂南向甬道。而後,詩人可以葬在喬叟周圍,這逐漸形成了西敏寺的“詩人角”(The Poets Corner)。逐漸,在威斯敏斯特寺安葬或豎立紀念碑就成了一種榮譽,今天威斯敏斯特寺中安葬著的包括了英國的曆史上的明星,這其中還有:英國前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 、博物學家和《物種起源》的作者查爾斯·達爾文 、英國小說家 查爾斯·狄更斯 、《英語詞典》的編撰者薩米爾·約翰遜 (Dr. Johnson) 、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爵士 等曆史名人。在西敏寺的東南角,喬治五世(George V)在歲月的流逝中,一直倚劍凝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