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的呼喚

就讓這涓涓溪流靜靜地流淌下去吧
正文

走出文化休克“煉獄”—— 一位美國華裔女孩成長故事(ZT)

(2007-05-17 22:18:08) 下一個

八闋 http://www.popyard.org

高考、中考將至,屆時會有一些學生踏上留學路。一些家長也許仍對4月16日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記憶猶新----― 韓裔學生趙承熙射殺了27名學生和5名老師。但美國人將趙承熙列為受害者而不是歹徒來悼念,他們認為血案“凶手”是美國社會。由此觀之,在美國的外國學生的成長更值得關注。

華裔學生在外國尤其是美國將麵臨哪些文化歧視和心理重壓?

來自中國的薑姍姍和趙承熙同在1992年來到美國,都有過在校園裏受欺辱的經曆,不過他們走的卻是不同的兩條路。

前不久,本報記者對薑姍姍進行了越洋采訪。薑姍姍在美國的成長故事,可能會讓我們了解趙承熙經曆過的生活,同時也告訴那些把孩子送往美國讀書的中國家長,如何幫孩子走出 “文化休克”的 “煉獄”。

薑姍姍,24歲,華裔女孩,美國人,和趙承熙是同齡人。

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後,薑姍姍說:“這件事對我個人的影響比較大。趙承熙和我同一年到美國,比我才小一歲,也曾在校園裏受到欺辱。”

據美國媒體報道,趙承熙上中學時曾飽受同學嘲笑和欺負。他的高中同學戴維斯說,在高中上英語課,趙承熙用“低沉、古怪的”語調讀課文時,“全班學生一陣哄笑,指著他說,‘快滾回老家去吧’。”趙承熙初中時也常遭捉弄。校友羅伯茨說:“一些人總找趙承熙麻煩,他們會推倒他,然後嘲笑他。他英語不太好,有人總拿這一點取樂。”

美國專家說,感到遭受不公是趙承熙心理扭曲的重要原因。據全美2002年一項調查,71%的校園槍擊案犯“在犯案前感到自己受到欺辱、壓迫或傷害”。

這一事實證明了薑姍姍目前從事的工作的意義。她從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和迪肯(Dickon)在做“幫助被欺負的孩子”公益研究項目。2006年,她和迪肯推出書籍《告訴你如何抵抗欺辱----維護做學生的尊嚴》,不久前又推出《蘇珊娜的困難》,前者重視理論,後者側重指導學生實際操作。

在他們的推介下,這些書正走入課堂教育,紐約的教育部門已經將它們列為初級和中級學校學生的輔導讀本。現在,她正將該書介紹到中國,一些出版社對此很感興趣。

2005年,薑姍姍從耶魯大學社會學本科畢業。她原本打算讀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但是,她的人生軌跡滑向了公益事業。

大學畢業時,薑姍姍在一個教育部門舉行的大型會議上演講。50歲的迪肯看到了她,問她想不想加入他的研究項目,來幫助在學校受欺辱的少年。

迪肯曾是一個衛生保健公司的CEO。經過他數年的努力,公司從兩人發展到150人。但是在取得一些商業成就後,迪肯賣掉了公司,創立“幫助被欺負的孩子”研究項目。薑姍姍遇到他時,迪肯已經為這個項目工作了3年。

迪肯曾是“住在大房子裏”的孩子,父母都是電視明星。迪肯回憶,在11歲到14歲的漫長三年中,他遭受過同學的欺辱。一天下午,迪肯一個人從學校回家,一個學生狠狠地揍了他一頓,把他扔在一個鐵絲網柵欄上,生鏽的鐵絲深深地刺進他的肉裏,一個好心的大媽小心翼翼地幫他脫離鐵絲網。

在醫院急救室裏,迪肯在母親和醫生的要求下說出了那個家夥的名字,那個家夥受到了嚴重的懲罰。但是,同一天,村裏所有的男孩都對他避而不見。

“這是我生命中最嚴重的一次錯誤決定。”迪肯說。他違背了村裏“決不允許在大人麵前破壞另一個男孩榮譽”的傳統,被打上了“告密者”的烙印。

接下來的三年,他拒絕再次成為告密者。每次被打傷,他都不得不向父母撒謊。“最糟糕的還是遭到同齡人的拒絕,我有一種強烈的被孤立的情感傷痛。”

迪肯的故事打動了薑姍姍。

薑姍姍也是“過來人”,有類似的經曆。

1992年,9歲的薑姍姍正在中國南方一座城市讀小學三年級,作為耶魯大學訪問學者的父親薑衛國博士和母親張延文將她帶到了美國康州東海文區。

薑姍姍來到社區小學,從四年級讀起。盡管不會英語的薑姍姍偶爾會被同學捉弄,但是,薑姍姍說:“相比中學,這好多了,他們隻是好奇。中學同學就不是這樣。”

在美國,一個人的成長不像中國那樣逐步地走過嬰幼兒、少年兒童、青少年、青年,他們的成長是一下子從“嬰幼兒”成為“青年”。美國有一個很特殊的年齡段,稱“teenager”。這是一個很有問題的年齡段,槍擊、吸毒、自殺、叛逆、自以為是……

薑姍姍上七年級(初一)時,遇到了很多麻煩。大家都想跟學校最cool(酷)的人做朋友,排斥不酷的人。那時候她是一個很不酷的人:老實、膽小,穿著也不時髦,戴著眼鏡(像個書呆子),亞裔(在美國,很多人都覺得亞裔就是書呆子)。因此,比較酷的同學用各種方式取笑她。

薑姍姍回憶說,有一個叫拉菲爾的女孩子,很豐滿,穿著寬大的衣服,塗咖啡色的口紅,戴著耳環和戒指,經常說粗話。還有兩個和她一樣打扮的女孩子緊隨其後。

她們和薑姍姍坐同一輛公交車放學回家時,經常用膠把她的頭發粘在一起,然後眼睜睜看著她把它們從頭發裏弄出來,“她們咯咯的笑聲表明我的掙紮對她們而言僅僅是笑料”。拉菲爾家的房子很漂亮,看上去很有檔次。薑姍姍很疑惑,住在這樣一個地方的人怎麽會是讓人討厭的“暴徒”。

同時,還有一些女孩總是對走過她們身邊的薑姍姍大叫“中國佬”。

薑姍姍說:“對我而言,她們就像是吸血鬼,填滿了我的悲傷,毀滅了我所有的自尊、自信和被接受的希望。”12~13歲是她最黑暗的年月。“我開始厭惡自己,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折磨。我討厭自己的一切,最厭惡我是中國人這個事實。說實話,我想一死了之。”

薑姍姍有一個顯赫的家庭背景。著名旅美作家、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會長冰淩先生是她的叔叔。她的父親曾是美國福建促進會副會長,如今經營一家公司。她的母親在醫院工作,是美國的注冊護士。他們都是美國公民。

在最黑暗的時候,薑姍姍不願向家長訴苦。她認為父母對美國也很陌生,沒法依賴他們。她有時候流露出壞情緒,父母有所覺察,但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是,媽媽對她說,不要被環境打倒,要有自己的目標,麵對困難,要堅強。

薑姍姍定下目標:學習是最主要的,知識是自己的,不要浪費時間和她們鬥。要建立自己的朋友網,不要做一個孤獨的人。另外,要融入所在的環境,改變自己的形象,外表不要與眾不同。“也許沒有選擇死亡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對學習和藝術的執著,讓我感覺找到了庇護所。”薑姍姍說。慢慢的,她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因為膚色而遭受的折磨上,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中找到熱情和快樂。在中學,薑姍姍放學後參加了各種社團:繪畫、樂隊、彈鋼琴。這自然讓她建立了朋友網,而且進入不同的朋友網。

薑姍姍獲得過康州學生鋼琴比賽第一名,紐海文交響樂團曾專門為她伴奏演出。她先後兩次榮獲美國總統簽名頒發的“美國學生領袖獎”。

在八年級時,薑姍姍終於找回了做人的尊嚴。她吃苦的精神、友好待人的態度和學習能力,讓同學接受了她。十年級(高一),她當選班主席。這個時候,喜歡讀書的孩子覺得她很酷,願意做她的朋友,搗亂的孩子也不好意思瞎鬧了。

2001年,薑姍姍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和品學兼優的表現,考上美國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也是東海文高級中學當年唯一一名被美國常春藤名校錄取的學生。據了解,在美國考上耶魯大學的榮譽,比在中國考上北大有過之而無不及。

東海文市市長馬特羅喬瑟夫接見了薑姍姍和她的父母,稱讚薑姍姍的聰明才智,祝賀她考取耶魯大學。

“我很幸運選擇了努力奮鬥,而不是消沉。我的成長是痛苦的,這也是很多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的孩子的經曆。”薑姍姍說,“我正在把自己的經曆告訴更多的學生,讓他們借鑒。”

“聽大人說,中國有一句話:‘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薑姍姍說。

欺負學生是美國校園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有多種因素,種族主義當然也不能排除。在項目研究中,薑姍姍采訪了很多人。跟她講受欺辱經曆的人有公司大總裁,有白人,也有中國人、非洲裔人、西班牙人;小到四五歲的孩子、大到60多歲的學校校長等。

薑姍姍說:“在美國的中學生群中,學生會欺負跟大家不同的學生(膚色不同,外表不同,興趣不同等),特別是那些沒有朋友的、孤零零的孩子。而且不光是不如人家的孩子,特別漂亮的,或者某一方麵特優秀的孩子照樣會受到欺辱(有些學生因為嫉妒,故意去取笑他人的優點)。”

亞裔孩子身為少數族裔,在學校會經常受到比他們有錢或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人的欺負,但是沒有人教他們如何自保:父母忙著打拚,沒有精力顧及他們;美國學校也不大管孩子上課以外的行為。趙承熙的舅舅說:“他的母親似乎並不擔心她的兒子,她隻是說自己為了賺錢和養家有多辛苦。”

於是,有的孩子就變得自閉,長此以往就容易滋生暴力、偏執、對抗性的性格和行為。

據美國聯邦政府的最新統計,僅2005年,就有83000名中國人獲得美國綠卡,44000人加入美國國籍。中國成為移民美國人數最多和增長最快的國家。“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去”,也正在中國人中悄然流行。

薑姍姍想對讓孩子去美國讀書的家長說:“以為孩子在美國不愁吃、不愁穿、有錢花,就足夠了,這實在是一個誤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JanetSong 回複 悄悄話 好孩子,姍姍!
0529wen 回複 悄悄話 父母先走一步,多找朋友,孩子就會輕鬆點了。我的建議是參加球隊。 美國有各種球隊,6歲以後就可參加。這朋友可就多了。另外,學學舞台表演也不錯,起碼練個在大家麵前講話不怵。
yunyan 回複 悄悄話 "在中學,薑姍姍放學後參加了各種社團:繪畫、樂隊、彈鋼琴。這自然讓她建立了朋友網,而且進入不同的朋友網。"

我們的父母不明白, 因為他們是扭曲的一代, 要下一代好, 父母就該從孩子小時候帶著孩子去社交, 孩子大了, 也要社交, 不管父母的社交圈多大, 都應該努力去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