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布萊曼 Sarah Brightman
(2008-02-01 12:06:44)
下一個
Biography for 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生於1960年,3歲開始習舞,10年後首度參與戲劇演出,處女作是查爾斯.史卓斯(Charles Strouse)的作品“I and Albert”。1976年,布萊曼首度在電視螢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 People”裏麵擔任舞者,之後又擔任流行樂團Hot 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 to a Satrship Trooper”還登上英國流行排行榜第一名。 1981年,莎拉.布萊曼20歲的時候,首度參加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戲劇演出,擔綱歌舞劇“貓”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萊曼和韋伯的生命開始有了更多交集,不過,韋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飄邈細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鶯”(Nightingale)裏。1984年,韋伯與第一任妻子離婚,迎娶了布萊曼。他們的婚姻關係一直維持到1990年,其間,布萊曼成功詮釋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克莉絲汀(Christine),並陸續灌錄了《天籟森林》(The Tree That Grow So High)和《遺忘的歌聲》(The Song That Got Away)兩張專輯;而這些讓布萊曼備受矚目的百老匯經典,實際上都是由韋伯為她量身訂做的,才貌兼備的女高音和音樂劇之王,寫下了百老匯的一段精采曆史。 韋伯寫下“安魂曲”這部作品,用來悼慰世界各地因戰爭而犧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萊曼與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合作貢獻“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評,劇中的一首“求主垂憐”(Pie Jesu)並且在當年成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說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盡管布萊曼和韋伯終究離異,但合作關係並未因此間斷。布萊曼不但在世界各地為韋伯進行巡回演出,並且在紐約、倫敦與舊金山等地演出韋伯的作品“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詮釋蘿絲(Rose)一角。1992年,她與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一起演唱韋伯為巴塞隆納奧運所寫的主題曲“Amigos Para Siempre”,世界各地電視螢幕前的幾千萬名觀眾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時莎拉.布萊曼的生命與演藝事業也即將發生關鍵性的轉變:她與原來的大唱片公司終止合約,隻身前往美國洛杉磯,企圖展開自己在音樂劇以外的獨唱事業。 隨著此一關鍵性轉變而發生的,是一連串的全新嚐試。她在義大利尋覓聲樂名師來改造她那原本比較接近“美聲唱法”(bel canto)的演唱風格,以期回歸到自己的古典音樂素養與背景。另一個改變則是德國製作人法蘭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所帶來的,他以其擅長的電子音樂為莎拉.布萊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樂元素--而這也是他為德國新世紀樂團“謎”(Enigma)製作專輯時最為人所熟知的音樂類型。彼得森為她的美聲提供了一個華麗浪漫、讓人充滿幻想的音樂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與95年的《飛》(Fly)等兩張專輯的問世。 莎拉.布萊曼說:“我對於自己多變的聲音表情,感到極為自然,這種表演可以說是出於自己的本能。這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為一:我的聲音、我所演唱的音樂類型、我自己的真實麵、以及人們對我的印象,這一切都極為協調。過去我曾經試圖為自己尋找一個定位,一種屬於我自己的音樂風格。最後,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為莎拉.布萊曼出過《永誌不渝》(Time to Say Goodbye)、《重回失樂園》(EDEN)與《月光女神》(La Luna)等三張重要的專輯,製作人都是法蘭克.彼得森。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萊曼的藝術眼光,以及她為了轉型而付出的努力。當時她離開了如日中天的音樂劇事業,而她根本已是韋伯音樂劇中許多角色的代名詞;經過了掙紮與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萊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
參考資料 http://www.imdb.com/name/nm0109208/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