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念之轉》幸福生活的開始

(2008-04-25 03:35:52) 下一個

《一念之轉》新書簡介

摘要: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想法…

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

拜倫凱蒂所著的《一念之轉》,實屬當今書坊的一股清流。凱蒂曾受十餘年的憂鬱症所苦,從沮喪、憤怒、絕望,最後陷入自殺傾向。一天早上,她突然明澈地清醒過來,了知自己的痛苦是「如何」結束的。自此,她一直活在了悟的自由中。如今,你也能跟隨書中的「轉念作業」(The Work)找回這一自由。

「轉念作業」僅有四句問話,它教我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所有煩惱的問題。凱蒂常說:「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想法。」我們一直想要放下讓自己痛苦的念頭,卻從未奏效過。「轉念作業」反其道而行,它讓痛苦之念自動放下我們。

《一念之轉》透過各種清晰、生動的個案,一步步地教你將這套方法用在自己身上,徹底扭轉你的現實生活。此書所錄下的個案,幾乎囊括了人們所關切的主題,從一位招架不了先生性需求的妻子,到九一一浩劫幸存者的恐懼,一直到失去親人……。「轉念作業」不僅幫他們走出問題的陰霾,還幫他們化解焦慮,重燃生命活力,勇敢地開創新生。

若你持續做「轉念作業」,可能會像很多人一樣,發現「反躬自問」進入了你生活的每一層麵,毫不費力地化解你的焦慮,進而經驗到內心的平安。在這不可思議的過程中,《一念之轉》提供你所必須學習的一切,並找到凱蒂所說「作真相的情人」那份喜樂與自由。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BYRON KATIE),1986年「覺醒於真相」之後,周遊歐美世界各地,傳授「轉念作業」。除公開演講之外,經常在企業界、學校、教堂、監獄和醫院裏現場示範。她的網站:www.thework.org.

史蒂芬.米切爾 (STEPHEN MITCHELL),著作頗豐,廣受好評,如:Tao Te Ching, Bhagavad Git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us, Meetings with the Archangel, and The Frog Prince. 他的網站:
www.stephenmitchellbooks.com


一念之轉“六個問題”背後的秘密


1. 關於「第一問」:不喜歡誰或什麽?誰或什麽激怒了你?誰或什麽使你傷心或失望?

     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事物,通常是自己的陰影投射所致。所以需要療傷及收回投射。(人類討厭會傷害自己肉體的東西,乃是一種本能,如討厭五毒之蟲類。)

    人會被激怒,多半是自己的弱點被人刺激到了。那個「按鈕」被壓到了。或是小我的防護罩遭到攻擊。

    傷心或失望,是因為期望落空,需要得不到滿足。也就是舊傷被勾出來之故。因此不再做受害者,主動負責,如實觀照,全然體驗,療愈舊傷,才是要務。

    最深的(心理)需要,通常就是最深的舊傷。要別人來補自己的「坑洞」,是早晚要失望的。而真相是----本來無「洞」。

2.關於「第二問」:你要他們如何改變?你要他們怎麽做?

     要別人改變不是重點,何況別人不一定願意改變。就算他/她願意改變,他也不一定改得了。故要別人怎麽做,還不如自己為自己如此如此做了即是。

    其實,要別人改變,或要自己改變,都是危險的事。因為可能讓自己變成是活在未來。活在未來的人,就變成是「行屍走肉」。

    心靈成長的第一課是----「不改變自己、別人及世界。因為改變就是愛的敵人」。全然接納當下、體驗當下,比改變當下重要地多多。

3.關於「第三問」:什麽是他們應該或不應該做、是、想、或感覺?

     應該或不應該,由誰來「定義」或「決定」?事實上,沒人能夠來「定義」或「決定」。

「應該」或「不應該」通常是一個陷阱。因為源自信念或觀念。而信念的本質是「監牢」或「濾網」。信念不是真理。故不宜強迫或說服別人住進監牢。

    凡人如何「想」、「感覺」或「做」,經常不是自己可以主控的。因為九成以上的人類,本質上隻是高度精密的生化機械人而已。也因為人類之「身心組合體」是開放係統,故與外境間,一直有不同的成份在對流著。故,人如何感覺,如何想,如何做,常常不是自己可以完全做主的。

    所以,請老天爺將我「字典」中的所有「應該」及「不應該」除去吧!

4.關於「第四問」:對他們你有任何需求嗎?為了你能快樂他們需要給你或為你做什麽?

     以凡人的立場,可以去溝通及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對方願意或不願意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不一定的。就算對方願意滿足自己的需求,亦可能超出對方能力所能夠做到的範圍。

故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很重要。何況人類的所有情感及心靈需求,皆是幻象。真理是「上天之子,對於世間一無所求」。

    自性本具<無量光明、無量真愛、無量喜樂、無量幸福>。不需要從外界的人事物得到。但是需要行者「內觀、深觀、全觀、妙觀」。

5.關於「第五問」:將你對他們的看法?列個表。

     人對自己及別人的所有看法,經常就是人際衝突及煩惱的根源。所以人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情----就是對萬事萬物沒有任何的看法。將對自己及他人的所有看法,丟得光光的。正如奇跡課程所言:「今天,我不再判斷任何事情」。

    凡人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人,本來就看不清楚,故,對於自己之所見,不當真很重要。人,需要更多的正觀、實觀、客觀。

6.關於「第六問」:什麽是你不想再跟這個人、這件事、這種情況體驗的事?

     「人生如苦海」的根因之一,就是「我不要」。偏偏世上很多的情況,就是會有「怨憎會」及「愛別離」的情況。所以,將「我不要」轉為「我要」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當下一切的「酸、甜、苦、辣」,我都要好好地品嚐它。

    以凡夫的立場而言,是可以去選擇要體驗甚麽,或不要體驗甚麽。但是以事實的情況而言----是存在要您體驗什麽,您也隻得體驗什麽。是沒得讓人選擇的。譬如很多天災人禍即是。故道德經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行者,為了體悟大道,是「不揀擇、無憎愛」的,是敞開心胸的,是對於將體驗到甚麽,將「自限自保」降到最低的。故此練習,將「我不想….」,轉為「我願…..,我期待…..」。當「一切」都可以,「一切」都沒關係時,就是大自在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