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榮格: 心理分析學創始人 (點擊)《心經》(點擊)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第53期
《易經》形容「陰陽不測之謂神」 ,的確是無法控製、難以預料。 「神」可做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有感而遂通」 ; 「神」乃自然本有之作用,非是人力所為。
如佛所形容,行「深般若」時的體驗,就是祂形容為「波羅密多彼岸」的那種「超驗」境界,在這狀況下,產生至高無上、知識和自由無礙、直覺智慧(般若) ,亦即是「深般若」 。
觀心無常異曲同工
榮格在他的心理學上「神」是意象原型,也形容為一種與上帝溝通的機製( Archetype of the God-image ) 。 「神」是集體無意識原型的意象,用現代生物學解釋,就相當於中樞神經係統控製意識活動,自律神經係統控製無意識活動。他認為生命本能是集體無意識的生理直覺映現,自律神經係統(集體無意識)引導著生命,不假意識、不造作,如呼吸的本能活動一樣。因「意識」無法主宰或直接把握「無意識」的呈現與影響,這個「神」便成為「意識」溝通「無意識」的意象方式,也被形容為與上帝溝通的機製。
佛教認為人生煩惱表現,是讓意識自由流動,容易進入妄想狀態,帶來情緒大起大落。禪觀的「觀心無常」是先使心境專注、穩定,平靜狀態,才任由思緒冒出來,不讓意識加工、批判,這時腦中的念頭清晰可見,心中產生一種覺照,讓思維自發運動,沒有失去意識的活力,保持心靈基本穩定,心境不會輕易隨之而去。這就是佛教說,修行必須要有斷念心、菩提心、正確的實在觀(空觀) 。
榮格的「觀」與道家、佛家的「修煉」相似,他改善了佛洛依德的「聯想實驗」 ,發展成為分析心理學的三種基本方法治療:
1. 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 ,讓病人在安靜、清醒的環境中說出腦海浮現的所有東西(念頭) ,讓無意識不受限製地浮現。
2. 利用言語、聽覺、身體的意識運動,讓病人被壓抑的無意識,為意識所理解與掌握,不輕易隨情緒走失。榮格認為這是通往無意識的最佳途徑( Royal Road to the Unconscious ) 。
3. 主動想像( Active Imagination ) 。透過自由表達,使壓抑得到表達(宣泄) ,將無意識轉化令意識接納,情緒不再是莫名的驅動,也再不會不受控,這些無意識「原型」內容的轉化,產生的「移情」作用,使症狀不再複發,與佛家的「觀心無常」實在是異曲同工。
雪泥鴻爪深般若
榮格的修行方法,就像找尋集體無意識裏的「未知」 。他說意識就像冰山露出水麵的部分,無意識及集體無意識是冰山在水裏的部分,它們的轉化溝通,就像潮水漲退而露出或隱藏一樣般不易捉摸,修行「深般若」就是掌握「意識」與「無意識」溝通的能力。榮格認為修行是自身的體驗,在他的書《向死者七次布道》 ( 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 )描述這「超驗」的境界,是人與上帝合一的體驗,榮格描述心靈的原型領域裏的「超驗」狀況下,超越意識層次的境界。
「觀自在」與行「深般若」是形影不離的, 「觀」是所有修行的方法開始的第一步,各家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建立「意識」與「無意識」溝通的渠道,使人的心理進入平和狀態,目的是減低「無意識」對行為的操控,正確發揮無盡的內在潛能; 「觀」是所有修行必經之路,用《楞嚴經》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和《大學》的「止、定、靜、安、慮、德」 ,總結了各家學說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