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第十卷)
(2008-01-12 09:15:23)
下一個
——2001/4/18、檔名:19-16-1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下麵的文字: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這一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這樣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一次發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一分鍾這麽短,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夠恢複平靜。諸位想想:如果是每天都發一頓脾氣,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這是非常不值得的。『聞謗』,別人毀謗我們,這是在所不免的,我們與大眾相處,實實在在沒有方法令一切大眾對我們的言行都感到滿意,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就是連釋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常常找麻煩的、毀謗侮辱的,甚至於陷害的,有提婆達多,內部僧團裏麵有六群比丘找麻煩,外麵有六師外道;這都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對於這些毀謗、陷害,怎麽處理?用不動心,用真誠、平等、慈悲來處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還會發脾氣,甚至於極力為自己辯護,這是自尋煩惱。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實在沒有這個必要。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因此,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你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發脾氣,剛才說了,對自己身心有害,給對方也有害,彼此都有害,兩方麵都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夠以不動心來處理,我們自己得利益。得什麽利益?定慧增長。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福德,是從定慧當中來的,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於對方也有利益,我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複心,不跟他結冤仇,所以自他兩利,這是菩薩道,是菩薩學,我們應當努力來學習。當然,初學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自己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逐漸逐漸就會趨向自然。最初是極力的忍耐,若幹年後就趨於自然。這是舉兩個例子來說。
【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總得要想想道理,把這個理想通。
【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你隻要把道理搞通達、搞明白,過失自然就消失了。這是改過第二個方法,這個方法比前麵殊勝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講的第三個方法: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大道理,這是究竟的道理。人的過失太多了,說之不盡!過失不必說是你造作,起心動念過失就已經形成。試問問:我們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多少個自私自利的念頭,多少個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些過患都是唯心所造,你心裏在起心動念。所以佛法的修行,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諸位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佛法裏麵修禪定隻有禪宗,你就搞錯了。隻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許許多多的宗派,無量無邊的法門,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都是修禪定。所以禪定是佛家修行,不論哪個法門共同的原則,隻是修禪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說,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禪定;淨土宗是以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這持名的方法,也有用觀想的方法,也有用觀像的方法;在教下有讀誦經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多了,沒有一個方法不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這一個事實我們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真的得定了,什麽叫「定」?心在一切境界裏麵,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個善緣、惡緣是佛教的名詞,是對人事環境來說的。善緣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惡緣是與很多造惡的人在一起;人事環境。無論在什麽環境裏麵,隻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禪定。
所以,『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哪裏來的過失?起心動念就是過失,隻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裏頭,對人、對事、對物去練,練不動心,練著不起心動念。在所有方法裏麵,實實在在講,念佛的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容易。為什麽?這個念頭才動,立刻「阿彌陀佛」,用這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麵念佛,一麵打妄想,那你就全錯了。念佛無非是用這句佛號把妄念打掉;也就是說,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念頭不會不起的,如果你要是念頭不起,那你就是聖人,你不是凡人。凡人麵對外麵境界,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隻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覺悟得快就是要把這個念頭製止。淨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念頭才起來,不要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立刻用這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讓心裏麵隻有這一念,不容許第二念,這叫念佛,這叫功夫。久而久之,念頭自然不起,你就功夫得力;如果念頭還會起,你的功夫不得力。像天天念書,很用功念書,考試都不及格,你拿不到成績。所以學佛人、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今天采取持名念佛這個辦法,用這個辦法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著我們的清淨心;換句話說,保持我們不做惡業。下麵舉幾個例子:
【學者】
『學者』就是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了,他的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學習,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
『貨』,就是物質享受。
【好怒,種種諸過。】
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這種境界現前,我們這個貪心起來,貪色、貪名、貪享受,瞋恚心起來了發脾氣,貪瞋癡現前了,這就是過失,這就叫造業。這個時候怎麽辦?才有這個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好色的念頭打掉了,好名的念頭打掉了,貪圖享受的念頭打掉了,發脾氣的念頭也打掉了,念佛的功德在此地。用其它的方法當然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簡單,也最有效果。我們在佛門裏麵許許多多的宗派法門,我也略略的涉獵,最後,我還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簡單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這個妄想、念頭,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把它換過來,逐漸逐漸的妄念就少了。
這些境界現前,練到你如如不動了。不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不接觸,不是的;我眼也看,耳也聽,一樣接觸,接觸不動心。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境界,就如同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這些境界,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從理上來觀,從理上來觀,從心上來改,非常有效。「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不必要一樁一樁去想,一樁一樁去改,那個多麻煩、多費事!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
這話說得好!隻要我們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為善』。怎樣叫「為善」?念念都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一心為善。決不要想利益自己,諸位要知道,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純,善裏頭有夾雜,夾雜著不善,這個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純善,自己的行為當然純善,要做到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才能夠成就。『正念現前』,正念是對邪念說的,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這一種錯誤,對社會是有傷害,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你傷害社會、傷害別人,將來果報在三途,眼前縱然得一點小利益,往後所受的果報,如果拿來比較一下,你就曉得,得不償失!你得到的太少了,你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時時保持著正念,純正之念就是前麵講的「吾心不動」,外麵境界了了分明,這是正念。
修正念,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現在一般家庭裏麵都有電視,從小孩到大人,大概在家庭裏麵看電視的時間最多。看電視能不能修行?能。我過去就教不少人,把《金剛經》的四句偈寫下來,貼在電視螢光幕旁邊,這四句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用這句偈子來看電視,那就是修行。電視畫麵,你看得清清楚楚,電視的音響,你也聽得清清楚楚,你在這裏麵學什麽?學如如不動。不要被他轉了,他演個歡樂的鏡頭,他笑,你也跟他笑,他哭你也跟他哭,你就完了。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被他轉了。修行人怎麽樣?我不被他轉,我轉他,你就成功了。《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界現前,你不被他所轉,你就能轉他。轉他,你就能夠教導他,你就能夠改變他,幫助他改邪歸正。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定力,沒有這個智慧,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麽能轉別人?你明了,看電視是修行,是修戒定慧。然後你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處不是菩薩學處,無處不成就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禪宗大德,我們過去在語錄裏麵常常看到,他們測驗學生,常常問學生:你「會麽!」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盡,如果你要是真會了,點點滴滴都是佛法,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才是真正成就;這也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宗門跟教下用的術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們想想看:宗門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一個意思嗎?法門雖然不同,方法不一樣,殊途同歸。在這個地方,我們果然明白了,我們對於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要以恭敬心來對待,沒有高下。絕不可以說,我念佛的很高,你那個不如我,這個錯了!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已經迷了,你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對的,這是決定正確的。所以「一心為善,正念現前」,要緊!
假如,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國家,每一個人都能夠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這個社會上哪裏會有邪教?哪裏會有邪知邪見?自然就消失無蹤了。古德常說:「破邪顯正」,我們今天把這句話反過來說,顯正,邪就不能存在。社會上為什麽有這麽多邪知邪見?因為沒有正知正見的教學,於是邪知見一出來,大家好奇,就向它學習,盲從!諺語所謂:「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如果正法能提倡,人民他會辨別,他會比較,兩個擺在麵前一比較,他就認識了,他自然就會選擇了。今天邪教在整個世界,充斥在社會上。什麽原因?在這個時代裏頭沒有人提倡正法。儒家,「打倒孔家店」,儒家是正法,是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人「五倫八德」,正法,不要了。佛法是正法,佛法教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現在大家認為佛法是迷信,破除迷信,打倒迷信,這裏頭產生了很大的誤會。佛不迷信,佛的口號是「破迷開悟」,把破迷開悟當作迷信打倒了,那什麽叫不迷信?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邪教是不迷信,當然社會上一窩蜂都去學邪教去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多想一想。怎樣能夠「顯正破邪」,這在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用得上。再看下文,下文從比喻上說: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
這兩句是比喻。把『太陽』比作正法。把『魍魎』比作邪法,「魍魎」是妖怪。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這個道理是相同的。後麵了凡先生做出結論:
【此精一之真傳也】
『精』是精純;『一』是唯一、獨一。自古以來聖聖相傳,這是真傳。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這是從根本改,這樣改才能改得究竟,才能改得徹底。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這再用比喻說。譬如,我們砍樹,這樹有毒,不是個好樹,我們要把它連根拔除。從根上去把它斬斷,不必要枝枝葉葉,尋枝摘葉多麻煩!根拔掉就好了,枝葉自然就枯萎了。這是說改過,前麵講的從理上改,就像伐樹,從樹幹上下手。從事上改,就好象從樹葉上下手,這個很麻煩,很不容易。從心改,就是從根下手,這個容易,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再看底下這段文,總結: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
我們學佛用功,也要抓到綱領,抓到綱領從根本上起修就不難。我們今天講到佛法,佛法的經典那麽多,古人形容「浩如煙海」。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來的經卷,最早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而實際上,佛法由私人流傳到中國來的,那個時間還要早,可能會早到二、三百年。正式由國家派使節去迎請、聘請的,這是漢明帝永平十年,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了。經典不斷的流入中國,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南宋中國翻譯、刻印的《大藏經》完成,總共有七千多卷,現在再加上中國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的著作,都收藏在這一部叢書裏麵,現在中文《大藏經》總共有三萬多卷之多。如果我們要想學佛,這麽多的典籍,都要去看,都要去研究,都要去學習,那就是尋枝摘葉,這多麻煩!這要到哪一年,我們才能入門?所以,會學的人,從根本學,這就重要了。
我學佛五十年了,我講經也講了四十二年。我在這一生當中總結佛法的精髓二十個字,我們存心,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什麽心?佛在經教裏麵教給我們,用「真誠心」,「真」決定沒有假,「誠」則不虛,用真誠心;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汙染;用「平等心」,平等就沒有高下;用「正覺心」,決定沒有迷惑;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慈悲心裏頭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要用這五種心,這五種心就是大乘佛法裏麵講的「大菩提心」。如果用大菩提心來講,很多人不好懂,照經典裏麵批注講,也很難懂,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心!佛是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佛的行為是什麽?行為,我也用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念佛,佛是覺的意思;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那就叫念佛;念自性佛。這個修行,抓住這個綱領修行就容易了。果然能夠契入境界,佛家所有經典擺在你麵前,你不會感覺到困難,你都能夠通達、學習。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知道根本,都要抓住它的精要、它的綱領。
這樣我們就明了,大概總是最上的是從根本修,『治心』,效果是『當下清淨』。哪有那麽多麻煩事情?『纔動即覺,覺之即無』,這個心才動,立刻就覺察到;一覺察到,這個念頭就息。這是古德所說的,「不怕念起,隻怕覺遲」。你要覺得快,不要叫惡念相續;惡念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正念,這是最好的方法。
【苟未能然】
假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間的,不得已而求其次;次是什麽?明理。
【須明理以遣之】
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惡念、邪思離開了。
【又未能然】
這個也辦不到。辦不到,怎麽樣?
【須隨事以禁之】
那就隻好在枝枝葉葉上下功夫。這個三層,實在講就是佛家講的三種不同根性。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一切惡;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那隻有「隨事以禁之」。所以,佛為這些下根人,製定了許許多多戒條。這些戒條,諸位同學一定要曉得,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千年前古印度那個社會上的生活規範。在時間上,我們差距三千年;在地理環境,我們這邊是中國,那邊是印度;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研究戒律才真正會有心得。要不要根據那個戒律一條一條去做?不必要。為什麽?許多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完全不同。這個要知道,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要學它的精神,事相上應當要用現代的生活方式,不能去學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那就錯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壞了,你怎麽這麽笨。所以佛法,即使是戒條,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但是根本戒,那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一切時、一切處,那都是準則,這不能改變。這個根本戒是什麽?五戒。隻有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確實不管在什麽時代、不管在哪一個地區,都行得通。這五條是超越時空,必須要遵守的。其它的戒條很多很多,一定要看適不適合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應該如何來修訂;不違背它的精神,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
第一次在中國,大規模做修訂的工作是唐朝。唐朝在佛法裏麵來說,有人說,佛法在唐朝起了一個革命的運動,也可以這個說法;那就是中國的叢林製度,興起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兩位大師提倡共修、依眾靠眾。這兩個人他們是師兄弟,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兩位都是第八代,照一般講法,是惠能大師的徒孫。建叢林,就是把佛法的教學、修行製度化,正式的製度化。叢林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組織很嚴密。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如同學校的校長;叢林的首座和尚,相當於一個學校的教務長;叢林的維那和尚,相當於訓導長;叢林的監院,相當於總務長。名稱不一樣,跟現在學校的領導執事,他們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所以叢林裏麵教務、訓導、總務,它是學校。正規的立學校來教學,來幫助大家共同做改過修善的功夫,這叫做修行。修行,總而言之就是改過修善而已。現在有很多人誤會,認為修行一定要吃長素,一定要天天敲著木魚念經,那個完全想錯了,那是形式。形式可以改變,精神、原理原則不能改變。
現在有許多同修常常來見我,他們在各個地方去修建寺廟。我不讚成。為什麽?寺廟是兩千年以前那個時代,或者是滿清之前還可以能講得過去。現代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總不能叫人再回到專製時代去,這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道場應當怎樣建立?要建立學校的方式。佛教原本就是教育,還要回歸到教學上去,所以建學校不要建寺廟,這樣才好。如果講弘揚佛法,弘揚佛法最好的道場、最理想的道場,那就是現代的衛星、電視傳播。我們在攝影棚裏麵講經說法,利用衛星傳播,全世界都能收聽得到,你說這個效果多大!用這個方法弘法利生,把佛法的教學送到每一個人家庭裏麵去。把佛法的修學,這些理論、方法,利用科學技術傳遞給每一個想學佛的人。這是正確的,不要再蓋寺廟,蓋寺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淨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