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能如此精彩: 世界著名長壽之鄉的奧秘
(2007-12-21 14:54:33)
下一個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著名的小部落。
※ 哈瑞斯,是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北部的一個部落,由於不曾生病而且長壽而舉世開名。從各地而來的科學家們群集在這個村落,想探求何以在這裏疾病幾乎絕跡,並且居民的壽命高達一百一十五歲以上。他們的飲食主要以全穀類、新鮮水果、蔬菜以及羊乳為主。一位英國的將軍醫師,麥克葛裏遜曾與哈瑞斯人一起工作過,寫道:“我從不曾在這裏見到過盲腸炎、大腸炎或癌症的病例。”
※ 最近,一群哈佛的醫師以及研究科學家,前往伊庫德山區,一處住著四百位居民的偏僻鄉村,他們警訝地發現當地居民多數長壽。其中有一個人是一百二十一歲,有好幾位超過一百歲。他們對於超過七十五歲的人做了徹底的檢查,其中隻有兩個人患有心髒病!這些村民都是純粹的素食者。醫生們稱這種發現“極不尋常”,並且說:“如果在美國以同樣的對象做檢查,恐怕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心髒病。”
※ 巴基斯坦的杭瑞,墨西哥的歐托米以及美國西南部的土著都是非肉食民族,但是他們卻享有健康、活力及長壽。這些部族都享有健康活潑的身體,壽命超過一百十一歲。
如果您認為以上都是小部落,人數不夠多,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麽請來看看世界五大長壽之鄉吧。(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它們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及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
※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裏,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且是五大長壽鄉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記者來到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家裏采訪。老人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此外,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我們遇到106歲的黃媽能時,她還背著小孫子。黃媽能耳聰目明,一邊說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我們,她現在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巴馬境內山多地少,即使年過90的老人在山路上依然健步如飛,爬起山來比年輕人都要快。在巴馬,我們看到的八九十歲的老人,身體看上去顯得精明強幹,虎虎生氣,外表根本看不出任何一點衰老的跡象。
※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最近,記者去那裏進行了采訪。拉依蘇村所屬的拉依蘇良種場場長沈勇告訴記者,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在他的引領下,記者見到了3戶“長壽家庭”。
記者首先來到肉孜·買買提家。據沈勇介紹,肉孜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朗,還能幹簡單的農活。肉孜老人告訴記者,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幹兩個多鍾頭的活,今年他還幫兒子在院子裏種了一畝地的棉花。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晚上吃飯睡不著覺。”他說。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我家的大孫子16歲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孫子的婚禮。”她說。
隨後,記者見到了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他們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裏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麽大病,隻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麵、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饢。
※ 而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最近舉辦了90歲以上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隻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計,格魯吉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阿塞拜疆,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在參加當地人的婚禮時,經常發現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人們都猜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
※ 巴基斯坦的罕薩山穀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裏,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據記者了解,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歲仍可在地裏勞作,健康地活過一百歲在這裏並不算什麽稀罕事。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
※ 在厄瓜多爾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裏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裏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麽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記者了解到,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隻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裏稱為“免疫島”。
人們發現,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1. 雖然他們未至於如上述部落吃全素,但在主糧外,都以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比較符合健康飲食原則。例如位列五大長壽鄉之冠的巴馬(巴馬是世界上尚健在的百歲老人最多的地區,遠高於其餘四鄉),他們常年以素食為主,很少吃葷腥,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的宴席上才吃上點魚肉,而所吃的肉類,也都以巴馬特產的香豬肉為主(而非我們吃的那些用生長素、抗生素、化肥尿素和大量激素、安眠藥打大,僅需要生長期一半就可以賣出,連養殖戶自己也絕對不會吃的“豬”)。
2. 五大長壽鄉的另外一個飲食結構一致性是,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準。這正好是現代營養學家所倡導的“七分飽”的一個有力印證。
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人體所需的熱量隻是想吃的1/3或者1/5,人們必須把進食量減少至少1/3,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了消化、排泄各係統大量器官的負荷,更減少了毒素的堆積。美國科學家推論,如果人類采用“少吃”這種模式,壽命可以有望增加20-130年。可見“每餐隻食七分飽”對於長壽來說是多麽重要。
關於七分飽延年益壽一說,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克萊德.麥卡用小白鼠做了一個實驗,對一組白鼠不提供充足的食物,隻保證它們生存所必需的營養。而對另一組白鼠則供應充足的食物,讓它們自由攝食,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結果發現,自由攝食組的白鼠175天後骨骼就停止了生長,而限製攝食組的白鼠500天後骨骼仍在緩慢地生長。自由攝食小組的白鼠平均壽命僅2.5年,而限製攝食組的白鼠壽命則為3-4年。
其實古來東方的修行人也曆來就有“過午不食”之說,在這裏居然得到了現代營養學的臨床印證。
3. 五大長壽鄉獲得長壽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們比較容易獲得堿性體質。五大長壽鄉的飲食都以穀菜為中心。豆類、薯類、五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其中,新疆和田與廣西巴馬的穀菜食率高達80%,很接近獲得堿性體質的條件。(而外高加索的長壽鄉除穀菜食外,其飲用水還呈微堿性)。
科學已證實,人體的酸性化是萬病之源。日本醫學博士柳澤文正用實驗證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體質;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物化學家 Otto Warburg 博士認為缺氧的環境使正常細胞癌變,而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正常人的血液、體液呈弱堿性,即血液pH值為7.35~7.45,體液的pH值為7.30~7.35,這種範圍是細胞生存的最佳條件。細胞在酸性的惡劣環境下自然無法生存,造成大量死亡,人體將得病。由於人類日常飲食中,所有肉食以及米麵類都屬酸性,所以,可以理解現代人類病變,特別是慢性疾病皆與酸性體質有密切關係。酸就是毒,酸毒就是人類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體體液的酸化過程即是逐漸衰老的過程,病變的過程。這是不可逆轉的規律。雖然人體可以通過呼吸係統,腎髒等器官排泄酸性廢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排酸活動的效率會不可避免的下降,特別是環境汙染,飲食結構的不合理,壓力等造成體內酸性廢物的大量積累,大大超過了人體的排泄能力。
而五大長壽鄉的人們較為合理的飲食結構,比較能維持堿性體質,再加上五大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淨,因而達至健康長壽。
那麽,人類的壽命到底可以有多長呢?這事一直困擾著我們。事實上,我們可以按照目前的生物學規律研究出三種推算辦法:
一是荷蘭解剖學家巴豐,采用生長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需要15-20年,由此測定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00-175歲之間。
二是哈爾列爾等科學家采用的性成熟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壽命一般應為性成熟期8-10倍。人的性成熟期為13-15歲。由此推算出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00-150歲。
三是為美國赫爾弗.利克采用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的乘積計算法:人體細胞分裂次數為50次,分裂周期為三年,由此測定人的自然壽命應在110-150之間。
上述三種研究成果已證明,人類自然壽命至少可以活到120-150歲之間。
事實上,人類還有壽命更長的可能。據說我國著名的中藥學者李清雲,出生於1677年(清朝康熙十六年),死於1933年,曆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藥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在他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麵的傑出成就,而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的時候(1877年),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清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 煮水當茶飲。
(當時英國、法國及荷蘭的醫學科研工作者們聽到這一消息後,便對枸杞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枸杞中含有一種沒見過的維生素,便取名為“維生素X”,也稱之為“駐顏維生素”。經動物實驗證實,維生素X,對人及動物的腦細胞和內分泌腺有激活和新生作用。法國政府為此開始大麵積種植並加強研究。)
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還研究過萬名素食者,發現他們的壽命比肉食者長,得癌症者的比例低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家封鎖交通,切斷了所有食物的供應線, 物質非常短缺。1917-1918年間,丹麥政府擔心出現缺糧危機,要求丹麥素食協會和著名的海因德博士,設計了糧食配給計劃,並禁止用穀物飼養牲畜。因為將人類可以吃的五穀轉變肉類會減少90%左右的食物,非常地浪費。
丹麥全國上下吃了將近一整年的素食,之後,意外發現:丹麥人在戰爭時的健康增進,死亡率也降低,減少了17%。士兵們所吃的隻是粗糙的麵包和穀、麥片粥、馬鈴薯、蔬菜和奶品。
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具有同樣的經驗。他們的肉食消耗降低,五穀和植物食物增加,導致循環係統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也在為減少。後來戰事結束,這裏恢複了戰前的飲食習慣,死亡率又快速回升到戰前的水準。
如果大家希望在退休之後不是每天拄著拐杖去醫院排隊領藥、洗腎、化療,而仍可以像五大長壽鄉的老人們,還有好幾十年的日子可以過得那麽的活力那麽的精彩,該怎麽做,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