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春紙織畫

(2007-05-04 12:43:47) 下一個

有1400多年曆史的永春紙織畫是閩南僑鄉泉州永春縣獨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因為它具有立體感,且色彩淡雅,加上有"隔簾觀月,霧裏看花"的美感,令其獨具藝術魅力,曆經千年而經久不衰,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在泉州永春,關於紙織畫的來曆有這麽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隋唐年間,永春桃溪沿岸種植了許多桃樹,所以當時的永春被稱為"桃城"。每逢春花燦漫時,桃花姹紫嫣紅,加上薄霧籠罩,景色非常迷人,因此吸引了許多踏青賞花的人。霧中觀花,這種獨特的景致激發了當地藝人的創作思維,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這種美妙的景觀移到紙上,紙織畫就是在這種特定的環境裏被製作出來的。

早在唐朝初期,泉州永春就有紙織畫的製作。據史料記載,到盛唐時期,永春已經有9家以製作紙織畫為業的作坊。當時,還出現了不少稱讚紙織畫的詩文,如唐文宗在位時,有一位叫鄭維的詩人寫了一首詩:"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拂簦盼來同絹素,側理縱橫未足珍。阿誰巧作維摩手,就裏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八妙,烘雲托月景偏真。能使倪遇羨絕技,更令顧癡卟通神。訝是天孫雲錦織,七襄偶爾落凡塵。王墨吳裝供驅使,馬塵龍霧亦停勻。經營慘淡關意匠,遠擅桃源物色新。"詩中對永春紙織畫作了很高評價。當時的永春三絕:"桃林宮之書法、喬鬆之詩詞、貴亭之紙織畫",紙織畫就被列其中。而貴亭是當時一個很有名的紙織畫作坊。

紙織畫的特點是朦朦朧朧、色彩淡雅,強調光線跟景物的變化,很有立體感。近看紙痕交織,經緯分明;遠觀,則縹縹緲緲,如有一層薄紗覆蓋。自古就有古詩如此形容永春的紙織畫:"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

 紙織畫的製作工序十分複雜,整個製作過程要經過構思、繪畫、剪裁、編織、補色、點神、裱褙等工序,其中,繪畫、剪裁、編織、裱褙是最主要的四道工序。

紙織畫製作首先要繪畫,紙織畫的繪畫是從中國畫當中發展出來的。它和中國畫比較,規律一樣,但是繪畫用筆下墨,下顏色就不一樣,紙織畫有紙織畫的畫技:色彩要濃,層次要分明,輪廓要突出等等,如果嚴格按照國畫的要求來,那編織出來就不好看。

第二道工序是裁,每條是兩毫米左右,裁每一條都要平行、一樣大,裁功要苦練。

第三道工序是編織,這更難,因宣紙2毫米很容易斷,用力時要控製力度,不能太大,還要掌握氣候變化。氣候一變宣紙跟著變,比如說,一下雨、有霧,宣紙受潮後很容易斷,所以有時要用大燈泡加熱,或用火爐加熱。六、七月宣紙太脆也易斷,就很難編織。另外,整張宣紙纖維不一樣, 有的多,有的少,要掌握好力度非常不容易。

第四道工序是編織,紙織畫編織時,講究經緯交織,也就是將原來畫好的畫裁成紙條作經線,以白紙裁的紙條作緯線,然後,就象織布一樣,用一架特製的紙織機,輕輕編織。與其它三大中國家織相比較,紙織畫編織的難度是最大的,因為在四大家織的用料上,紙是最沒有韌性的,所以最容易斷,更何況用來編織的紙條隻有2毫米。

永春紙織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福祿星壽"、"皆大歡喜"、"白鶴朝天"、"嫦娥奔月"、"木蘭從軍"、"十八羅漢"、"壽圖八仙"、"八駿馬"、"鴛鴦戲水"、"八仙過海"乃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水滸》的故事人物等等,從人物、故事到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其種類通常分為六尺長、三尺二寸寬的,五尺長、二尺八寸寬的,四尺長、二尺六寸寬的,五尺長、四尺八寸寬的四種規格,人們曆來都喜歡將紙織畫作為藝術品,懸掛在熱鬧的廳堂、點綴於幽靜的書房,或作為喜慶吉日如祝壽、賀婚時饋贈親友的珍貴禮物。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還珍藏著清朝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禦製詩十二扇屏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