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的兩首詩

(2007-05-15 19:49:23) 下一個

看世紀大講堂關於曾國藩,李鴻章的講座,提到關於他們的兩首詩。

曾國藩早年的詩:“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顯出了少年壯誌不言愁,豪情滿懷的心情。

屋後一枯池,夜雨生波瀾。
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幡。
物理無定資,須臾變眾竅。
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

另一句晚年的詩:“蒼天可補河可塞,隻有好懷不易開。”則盡顯一個人曆盡滄桑後,激情已無,多了幾分灑脫與淡薄。這種人生前後的對比,能不令人無限唏噓感慨!

李鴻章的兩首詩,恰反映了同樣的人生心路曆程的變化。早年科舉時侯,李鴻章賦七律言誌: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裏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這充分表露了其要建功立業,拜將入相的豪情。正所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晚年的一首七律,則有截然不同的心境: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熄,諸君莫作等閑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人生大抵要經曆三種之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人生少年時期,是一種憧憬未來,充滿期待的年齡階段。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一種壯年時期,為了理想目標,苦苦奮鬥的時期。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曾經為了愛慕的美人,心中的理想,孜孜追尋,苦苦奮鬥,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了嗎?驀然回首,才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怎樣的一惆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