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人都會長大,但不一定會成長。成功是我的自信,挫折是我的良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個人資料
成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寫預算書學用錢 ------- 教孩子在消費叢林裏如何麵對金錢。

(2007-05-31 22:16:49) 下一個
蔣國梁教子女?寫預算書學用錢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梁如何教孩子麵對金錢?在消費叢林裏,他又用什麽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梁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麵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蔣國梁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梁隻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麽時候還我錢哪?」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係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二○○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梁,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

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梁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麽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裏,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幹邑好酒的蔣國梁,五年前一次心髒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髒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梁堅持一條紀律∶「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蔣家雖然家裏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麵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璁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蔣國梁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cost(花費),不是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但他認為,若舍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隻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璁假,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裏扣五○%才夠旅費;但如果去印尼,隻要打工兩周,零用錢也隻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麽多,得向爸爸預支時,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蔣國梁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麽,隻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梁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歎∶「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梁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裏,學習如何節製、省錢。他們全家隻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麵的經濟艙。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梁,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了解什麽是匱乏,了解真正的人生。他和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麽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麵,回家告訴孩子,這世界不是隻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麽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痹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麽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晚年生活無虞的他,仍慎重其事的把三個孩子找來,問他們∶「爸媽一路培養你們,以後你們要怎麽回饋呢?」結果三個孩子,一人「認養」一項∶老大說,「以後你一年到國外旅行兩次,由我出錢。」老二說,「以後一個月打一場球由我負責。」老三知道爸爸愛吃,就說,「以後你一個月上一次館子,由我埋單。」

如今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標──大兒子喜歡狗,到寵物店打工後,更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大學填選獸醫係,現在已經是個大二學生──他很欣慰∶「自己的錢,終於可以自己花了。」蔣國梁深知∶教育孩子,不隻是幫孩子,也是幫自己,否則孩子長大了還賴在家裏無法獨立,甚至在外麵弄個爛攤子要你收,都是老年的悲哀。

蔣國梁發現,教孩子了那麽多年,已經收到成效。他透露,有時和孩子去中山北路逛街,看到便宜又好的衣服,忍不住多買時,孩子會反過頭來說他∶「爸爸,你衣服已經很多了,再買也不會穿,空間也要錢耶。不是便宜就可以亂花,這很浪費。」被教訓的蔣國梁其實很高興,「孩子已經可以把財富教育回饋給我了。」

*蔣國梁夫婦

財富教育小檔案

子女∶3人,各為22歲、20歲、18歲

主要精神∶了解金錢的價值

實踐方法∶寫計畫書、以勞力(如打工、做家事)換得金錢
蔣國梁教子女?寫預算書學用錢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梁如何教孩子麵對金錢?在消費叢林裏,他又用什麽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梁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麵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蔣國梁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梁隻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麽時候還我錢哪?」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係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二○○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梁,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

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梁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麽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裏,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幹邑好酒的蔣國梁,五年前一次心髒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髒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梁堅持一條紀律∶「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蔣家雖然家裏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麵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璁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蔣國梁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cost(花費),不是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但他認為,若舍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隻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璁假,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裏扣五○%才夠旅費;但如果去印尼,隻要打工兩周,零用錢也隻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麽多,得向爸爸預支時,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蔣國梁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麽,隻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梁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歎∶「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梁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裏,學習如何節製、省錢。他們全家隻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麵的經濟艙。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梁,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了解什麽是匱乏,了解真正的人生。他和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麽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麵,回家告訴孩子,這世界不是隻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麽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痹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麽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晚年生活無虞的他,仍慎重其事的把三個孩子找來,問他們∶「爸媽一路培養你們,以後你們要怎麽回饋呢?」結果三個孩子,一人「認養」一項∶老大說,「以後你一年到國外旅行兩次,由我出錢。」老二說,「以後一個月打一場球由我負責。」老三知道爸爸愛吃,就說,「以後你一個月上一次館子,由我埋單。」

如今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標──大兒子喜歡狗,到寵物店打工後,更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大學填選獸醫係,現在已經是個大二學生──他很欣慰∶「自己的錢,終於可以自己花了。」蔣國梁深知∶教育孩子,不隻是幫孩子,也是幫自己,否則孩子長大了還賴在家裏無法獨立,甚至在外麵弄個爛攤子要你收,都是老年的悲哀。

蔣國梁發現,教孩子了那麽多年,已經收到成效。他透露,有時和孩子去中山北路逛街,看到便宜又好的衣服,忍不住多買時,孩子會反過頭來說他∶「爸爸,你衣服已經很多了,再買也不會穿,空間也要錢耶。不是便宜就可以亂花,這很浪費。」被教訓的蔣國梁其實很高興,「孩子已經可以把財富教育回饋給我了。」

*蔣國梁夫婦

財富教育小檔案

子女∶3人,各為22歲、20歲、18歲

主要精神∶了解金錢的價值

實踐方法∶寫計畫書、以勞力(如打工、做家事)換得金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