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 [評論隨筆]我的超濃縮曆史觀--人類的曆史是血統論和能力論的鬥爭史。
作者:senpuilu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13911.shtml
??天涯同好挺多的,過去寫和很多朋友討論,雖然意見不同,但是激發出一些想法。加上最近好象沒啥特大的貼。所以自己寫了一點東西自娛。也希望同好指正。
可能有些網友會覺的我裝B, 不過有時後還是要借用一下英文來輔助一下,畢竟中文字之間的互通性太高了,有時難免混亂, 導致網友們指責我雞同鴨講。
之前和網友討論,貴族和科舉文官, 我自己把階級和階層混用了,導致概念立論嚴重失誤。
以下是我的理論
人類的曆史是血統論和能力論的鬥爭史。
階級(CASTE)和階層(CLASS)。在中文裏很多時大家以為階級和階層是同一樣東西。不過,我覺的兩個字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階級(CASTE),是血統性的,你要是屬於這個階級,那麽你從你爺爺,爸爸到你兒子,孫子後代,都是這個階級,除了社會上變天,你永遠屬於一個階級。 假如你是貴族,那麽你就一代傳一代的掌握了社會上層資源,過著好生活,就算你再無能,吃喝嫖賭,你也不會失去你作為貴族階級的地位。假如你是奴隸,那麽你兒子,你孫子永遠也是奴隸,永遠也不可能翻身,你再怎麽聰明努力,除了極個別的例子(造反和偶然給主人賞識),一般你離不開你的階級。也就無從發揮對社會與你能力相配的貢獻,提高你的社會地位。所以,階級是血統命運性的, 你生在那裏,就注定了你的一生,你的個人素質,對左右你的社會地位關係不大。
階層(CLASS),一個人所處的階層,卻是個人能力可以改變的,上流階層,中產階層,弱勢社群,都是階層的分類。一個底層窮人,但是能力強,考中了科舉,就可以做官,憑個人素質還能一步一步往上,走到社會頂端,變為上流階層。 一個上流階層的家庭出了了吃喝玩樂的敗家子,那麽也有機會跌到社會底層,變成窮光蛋。 所以,說階層是講個人能力的。你個人的能力素質,左右了你的社會地位。
階級和階層的另外一個大的分別在通婚上態度上,講究血統的階級非常抗拒跨階級婚姻的。就是貴族就隻能和貴族結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正。假如貴族和平民結婚,那麽高貴的血液就要稀釋,所以不被容許。自由民和奴隸也不能結合,因為奴隸的地位是不可以改變的,奴隸得和奴隸交配,繼續生下奴隸以供剝削。所以不同階級混血生出來的小孩,就被稱作雜種。有時侯社會上對平民奴隸雜種的歧視比一個純奴隸更大。當然在今天看來是不科學的。貴族平民的混血也是一樣,既得不到貴族的認可,又給平民笑話是落難的假貴族。 而在階層社會,對跨階層婚姻結合的阻力,就小的多,生下的孩子,也沒有什麽歧視。皇帝把公主許配給窮人出身的新科狀元,這種事,也就在不講階級的文化中才能發生。
作者:senpuilu 回複日期:2007-12-10 11:40:52
(2)
這裏說個比較,在奴隸製度的時代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菲遜曾經和一個女奴隸發生過關係,並有下一代,但是傑菲遜堅決否認,而那女奴呢,也保持秘密,直到近年才有後人透過DNA證明該女奴的後代有傑菲遜的DNA。而在美國立國前的大明朝,已經沒有了這種落後的血統觀。(但是依然有隻論血統的賤民製度)一個老爺看上了一個丫環,就可以開個臉,收做小妾。假如生個兒子,那麽恭喜老爺喜得貴子,那丫環說不定還能成為側室。假如老爺要偷偷摸摸,那也不是因為社會的壓力,什麽血統文化,可能隻是怕老婆而已。
因為中國的奴(女卑),在早已脫離奴隸製度的中國人看來,並不是血統上的低人一等。隻是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簽了一張終身雇傭合約而已(賣身契)。隻要條件許可,人就可以離開這個合約,老爺看上了,公子看上了,朋友看上了肯出錢贖身,都是終止這一雇傭合約的方法。而在階級社會,奴隸是一個血統的印記,人是不可以離開這個地位的。
當然,階級(CASTE)和階層(CLASS),隻是相對而言,一個偏血統命運性,一個偏個人能力性。 我們也知道,一個階級社會,也會有人可以改變階級。(如貴族給更大的貴族消滅,貶為平民,奴隸給國王賞識成為貴族)。 而在階層社會,有錢人透過對子女的教育,家族抗風險能力較強,人際關係網等因素,一般也能有保持優勢的連貫性,但是跌出上層階層的機會,要比貴族階級大很多。而窮人則由於,受教育機會較少,起步低,要突破自己的階層,得有超過一般人的能力和素質。但是機會比起在階級社會還是多很多。就算沒有能力,還可以透過婚姻的手段改變階層。
講階層(CLASS)的社會和講階級(CASTE)社會,站在文明發展的角度上來看。當然是講究能力的階層社會比講究血統的階級社會,來的更科學,更文明,更進步。
因為在一個沒有階級隻有階層的社會,對社會裏每個人的分工,沒有看血統的障礙,讓每個人進入社會上適合各自的位置。相反,講血統的階級社會埋沒了很多本來可以對社會很有貢獻的英才(出身論的痛苦,埋沒的社會英才。老一代的人是有切身體會的)。
有時候我們會用等級森嚴,來形容一個落後的社會,就是因為骨子裏,我們不認同這種不科學的血統論。
作者:senpuilu 回複日期:2007-12-10 11:42:14
(3)
當然一個社會其實是沒有純階級或純階層的社會。從文明開始,就是階級社會慢慢的給不講階級的階層社會所取代。因為階層社會能更好的組織社會的一切生產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更多是混合形態是出現在我們的曆史中,隻是從古到今,階級的比例越來越小。 讓我們看看今天的中外社會,然後再審視一下,我們的曆史。
1. 印度,今天印度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可能老是不服氣為什麽自己不是強國呢。在我看來,印度的種姓製度是禍根。 雖然今天印度的法律是沒有再強分階級了,但是在人口統計上依然保持種姓的分類,而在社會上受文化因素的歧視根深蒂固,一個賤姓出身的人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機會基本上是零,不管他/她多麽優秀有能力,在教育,就業上會受盡歧視。他/她的出身,他/她的姓幾乎決定了命運這樣的社會,在國於國競爭中,等於把自己的一隻手給廢了,讓一半人口發揮不了應有作用(估計印度有30-50%的人口,屬於受歧視的賤姓)
2. 中東的幾個王族國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的,看奧運會,亞運會,發現這幾個國家的選手,有很多都是王族成員。什麽王子啦,公主。 運動選手中貴族比例高於人口比例,成績當然也就是友誼第一咯。其實,我覺得中東這種貴族製度,也是拖後腿的,固然,這些王子公主裏麵也有精英。(西方教育,精心培養)可是在國家選精英的時候,是從一小群貴族裏麵選精英還是從所有人當中選出來的精英有競爭力?現在靠著石油,這些貴族“精英”用物質來麻木民間潛在的精英,等到那一天石油用完了,民間那些埋沒的精英就會質疑這些貴族的統治能力了。他們在運動會裏的表現,就是對這種血統階級“精英“的合理性最好的解讀。
3. 北朝鮮,了解不多,不過那裏好像把勞動黨變成一種階級工具而且是血統性的, 也就是說假如你爸爸是政治正確的階級,你才有機會進學校,讀大學,分配工作,住進平壤。人的命運隨自己的出身就定死了。
4. 美國。 可能是世界上最不講究血統的國家了。
5. 讓我們看看中國吧, 老一代的人可能會記得, 在56-76年那個年代,中國也開曆史倒車走過一段血統論的時代。 遇羅克就是為了抵製這個而死的。 那年頭,“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狗熊兒混蛋“, “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論掉非常流行。很多優秀的中國人,因為出身不好。是“地富反特右”分子的子女,而得不到好的教育,就業機會。這些人才的埋沒對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有非常負麵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血統論是多麽的不合理。而在改革開放後,人的出身不再是障礙,人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很多在當時1976年前在社會沒有機會出頭的人都展現了自己的輝煌。
今天農村戶口製度,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階級製度,血統論的遺留,隻要是農村戶口就注定要在社會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點出身決定機遇的味道)對社會發展也是不利的。
作者:senpuilu 回複日期:2007-12-10 13:16:31
(4)
血統派和能力派鬥爭來套入中國大曆史觀。
為了簡化。我就用血統派和能力派來指階級社會和階層社會。
1. 三皇五帝到夏, 那是一個傳說的時代。所以沒有討論的必要。但是有一點可以為以後的朝代下論調的,就是天下不是一個人能官的了的, 統治者必需要有幫手, 但是這些幫手怎麽組成,就大大影響了帝國。
2. 商,周,春秋戰國,血統派占主流的時代。這個時代,中國是奴隸時代加封建,所以是徹底的血統派, 奴隸是世代相傳的社會最底層,被剝削者,不管有所少能力,絕少能出頭。而天子把天下分封給諸侯國,諸侯再把國分封給各大夫為家。天子,諸侯,大夫各自統治各自的領地,而且都是以血統相傳,靠血統來確立統治地位管理國家的。
但是春秋爭霸,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等幾件事上,可以看出,血統論裏的危機,因為雖然說有天子,諸侯,大夫這樣的上下級關係的確立,可是過了幾代人,大家都是血統相世襲,在機率相當的情況下,當上級貴族駕馭不了下級貴族時,就會出現各種奪權情況,這時候,身在高位的貴族我怎麽能夠在貴族競爭中保持優勢,就算我有優勢,怎麽保持這種優勢可以延續到我的後代?另外,地位相等的貴族之間也有競爭,戰國七雄,是誰也可以征服誰的。 這時候在競爭的壓力下, 能力論比血統當然來了更受歡迎,能力論也獲得了第一次的認同。 古文觀止裏《觸龍說趙太後》一文,就提出了假如靠血統的貴族對國家沒有貢獻。那麽他在國家的地位也不能穩固的。 可見當時以貢獻(能力)來否定血統的思想觀念已經有了。 到了七國的競爭中, 秦國(逼於其他國家的壓力)首先以商商鞅變法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製定普遍按軍功給予爵位的製度,根據爵位等級占有田宅和奴隸 ;這種“棄禮儀而上首功“的變法, 就是第一次否定了上層貴族的血統性。 強調一個人的政治地位是看對國家的貢獻(能力)而不是按血統來決定的。雖然秦國在下層依然保有不合理的奴隸製,但是在上層已經開使否定貴族的血統性了。改為用有能力的官僚來管理一個國家。 這一上層的改變,大大的優化的秦國的政治結構,使到秦國不論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逐步的領先於其他六國。(作者按:我個人是很反對經濟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倒因果的理論的)。 當然秦國這種優勢不是一夜就領先六國的,而是慢慢的,長期的保持著相對優勢,而最後實力大大的領先六國。 這期間六國雖然也有傑出的人才,進行過一些政策軍事改革,(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齊國的孫臏等),但是由於貴族的血統繼承性,這些改革都不能形成長時間的成果。而秦國從製度上的改革,保證了秦的優勢可以保持較長時間和較大成果。就是所謂的奮六世之餘烈。最後,憑著製度的優秀,秦的實力已經超越了六國, 最後一統天下。 假如我們仔細看看戰國曆史, 你就會發現,秦國的高層都是李斯,白起,王翦等這些憑能力升上來的,比起戰國時,什麽四公子,趙恬,太子丹這些貴族靠著血統就占居國家高位的人中間的差別不是一點點。這期間用偶然來解釋顯然是不通的。 當然,我覺的戰國中偏能力論的製度淘汰偏血統論的製度是必然的, 但是該製度首先在秦國發展確實是曆史偶然的因素。
作者:senpuilu 回複日期:2007-12-10 13:30:09
(5) 秦漢
3. 秦, 血統論和能力論的大戰。 秦的曆史很短,這裏有著非常偶然的因素。(趙高,胡亥的出現)。 曆史到了秦已經是一個,非常偏能力論的國家了,可是這裏麵卻發生了一次意外, 因為,秦雖然淘汰了國家中層的貴族性, 但是對於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這一地位的決定,依然靠的是血統。 這是能力論一時還沒完全改革到位的,但是偏偏出了秦二世這個按血統論必定會出現的,靠血統獲得與自己能力不符合的政治地位的情形,而又出現的比較早,而且人又比較混蛋。這樣出現在秦革新天下沒過久的時候,後果就很嚴重。 這時血統論裏還剩下的六國貴族還想回到過去貴族製度的光輝的歲月(張良,項於)。而能力論裏卻有人抱怨革命沒有完全成功(陳勝)。他們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能力論對血統論最有力的宣戰。而秦就在這兩股勢力中崩潰了。而在能力論和血統論兩股勢力對抗中, 漢帝國最後誕生了。
4. 漢。漢基本上搞了點平衡。 就是有貴族,但是這些貴族可以食邑(經濟特權)而沒有政治特權。 而國家創業初期的高層政治地位依然是靠能力(靠功勞封位)的人來得到的。(前三位都是用創業功臣,武帝用平匈奴功臣)。除了皇帝,皇帝是完完全全的按血統來決定的,而且同時有政治和經濟權力。為了壓製能力派對非劉不能封王這種不合理血統論調的反對。曆史上的第一次儒家閹割就在漢武帝的指使下展開了, 這完全是血統帝皇在否定掉血統中層貴族後,然後又要確立自己血統地位這種矛盾中, 創造的學術造假, 硬把忠君愛國和君主必須血統相連等捆綁一起銷售。 當然,他們也知道這樣有點自欺欺人,所以創造了五行更替學說,又加點天命論什麽的,補充血統論的不足和非科學性。而且,為了為血統論定下基調, 還創造了立長立嫡這個製度。 因為,這樣一來,就把皇權徹底改為純血統論了。連同是貴族中,能力強的也不行,必定喲按血統排。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因為一旦開了能力論的門,那麽既然小兒子更好, 親戚會不會更好, 外人會不會還要好? 這樣就會對皇權的血統論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所以用立長立嫡來徹頭徹尾杜絕能力論染指皇權寶座的影響。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學術造假, 為以後兩千年的帝國意識形態定下了基調。另外,很多人說中國是外儒內法, 其實是一種誤解, 中國是對帝皇的要求和宣傳是儒家(還是閹割過的),帝皇卻是靠法家來統治百官和萬民,而經濟上大都是道家的無為而治。(那裏來什麽老有所養的儒家共產主義)。 但是,西漢到了宣帝以後就不怎麽樣了。漢代另外一個特點是,雖然擺脫了血統世襲的貴族,但是皇帝並沒有開始直接把權力和憑能力出身的百官分享,在這過程中,皇帝選擇了一種另類的貴族, 皇帝姻親。這種靠著婚姻關係和皇帝聯合起來的,有一個好處。就是既不會象世襲的貴族那樣,根深蒂固,幾代相傳,威脅皇帝。 皇帝又覺的比外姓單憑能力任官的可靠。一夜夫妻百夜恩,丈人舅子好相遇,當然這隻是皇帝的幻覺,權力麵前人的心靈腐朽的特別快。兩漢基本上逃不出用外戚,(起碼在皇帝看來,比起用同姓的兄弟可靠的多,因為同姓取而代之的威脅要大)。 好一點的衛青,霍去病,霍光, 差一點的王芒,梁冀 。但是,從曆史角度來看,用外戚是當時的一種製度實驗,基本上證明外戚製度好不了戰國時用同姓的貴族製度多少。外戚最後都會和皇權產生衝突。 兩漢出名的就有8代外戚給族滅。 包括上麵的,霍,王,梁家還有竇家。其中王家還顛覆了西漢。所以漢以後,外戚主政基本退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當然後代朝代,外戚依然有人出官,但是和漢代想比,往後的外戚基本上要和其他官員在一個起跑點上競爭崗位。而漢代那種,基本上是外戚自動成為大司馬,大將軍最高權力者的製度就不複存在了。
回到漢代末期,東漢的察舉製度不是很成功,而且也沒有一個非常合理的運作標準。 主要還是當時的大地主還有很多是以前封建領主轉換過來的,血統性地主。 血統論還沒有消滅幹淨。此舉的缺陷是選拔的權力落入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之手。從此,地方上世代為官、“X世X公”的世家大族盤根錯節,成為一股重大的勢力,而整個帝國也走進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死胡同。就是所謂的外戚,宦官,士族的相互傾軌。東漢最後六代皇帝,就是現任皇帝用宦官打壓上任皇帝留下的外戚勢力,再用自己的外戚打壓自己控製不住的宦官。 而士族一般都是在外戚宦官之間兩邊倒的。至於老百姓那當然是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但是士族是三股勢力中,相對最有能力,(讀書人多,大族裏雖然同姓,但是族兄弟之間的競爭,還是比較公平的。一般也是有能力的人才能在世家大族內出頭)。反之宦官都是皇帝的爪牙,本身能力不強。 所以最後當靈帝死後, 外戚宦官互鬥中,當宦官消滅掉外戚何進後,士族乘勢而起,漁人得利。滅掉宦官,而東漢這個帝國也就崩裂了。
作者:senpuilu 回複日期:2007-12-10 14:18:50
5. 三國,魏晉。這段曆史,知道的人很多。三國又是一個摸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