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金輝名牌轉貼

轉貼精華,網絡文摘.更是個人的網絡讀書筆記,以便把好貼珍藏,今後仔細回味,與網友分享。本人為生活奔波的小民,沒時間打字,隻好轉貼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奔向末日——人類進化... (ZT)

(2008-03-08 20:44:26) 下一個
http://tieba.baidu.com/f?kz=334564504
[摘要]
  作為人類,最以為自豪的一句話就是:“其他動物隻能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人卻能創造更優越的生存環境。”而沒有想到,人類就是用這自己創造的優越環境把自己送上了滅亡之路。為什麽是這樣?原理很簡單,就是生物的演化(進化)。
  本文根據《生存原理》部分章節摘編,全文見文末鏈接。
*******************************************************************************************
  
               奔向末日——人類進化的腳步
  
  人類的末日已為期不遠!這絕非聳人聽聞。人類末日的來臨不是因為核大戰,不是因為環境災變,也不是因為小行星撞地球,而是因為人類進化的方向——正在走向毀滅。
  
  所有生物都在不停地演變進化,人類也不會例外,人類是從類人猿演化而來,這在學界已經沒有人懷疑了。但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人的演化已經大大趨於緩慢,甚至停止,理由是人類有了越來越舒適的人工環境,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了。其實不然,這是一種糊塗認識。生物進化的原因在於基因的變異,變異是自然發生的,無論什麽環境,都不能阻止變異的發生,不管是生活在深山荒野,還是住在安了空調暖氣的房間裏,變異都一樣會發生。金魚就是個例子,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金鯽魚,進入遠比自然界優越的人工環境之後,幾百年時間裏,發生的變化遠比自然界大得多。
  
  生物進化的原理是大家熟知的,這就是變異——選擇——適者生存。選擇(自然選擇)過程也就是保留與淘汰的過程,即有利性狀保留,不利性狀淘汰,這樣就使生物種群保持著有利性狀。如野兔的奔跑能力、皮毛的保護色等,這些性狀對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在世代繁衍過程中,由於基因的不斷變異,每個性狀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變異,隻有奔跑能力最強、保護色最好的,才能獲得最多的生存機會,奔跑能力變差、毛色變黑、變白等都是不利的,因而被淘汰,種群就穩定地保持著這些有利性狀。性狀的有利、無利是相對於選擇因素而言的,在自然條件下,選擇因素就是自然環境。如歐洲尺蛾,有黑、白兩個變種,當樹皮顯白色時,白色蛾子的隱蔽性好,保留得多,黑色蛾子不利於隱蔽,淘汰得多,因而白色數量多。當煙塵的汙染使樹皮變黑時,黑色蛾的隱蔽性改善,於是數量增多,白色則相反,這是進化論的一個著名的例子。
  
  那麽,假如一種性狀處於有之無利、缺之無害的地位時,會怎麽樣呢?這種例子在自然界並不罕見。對大多數鳥獸蟲魚來說,眼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正常環境中,眼睛的缺損對生存極為不利,因此眼睛有缺陷的被淘汰,種群就保持著良好的視力。當魚進入黑暗的水下洞穴之後,眼睛不再起任何作用了,再好的視力也不會對生存有什麽幫助,喪失視力也不會因此對生存造成危害,這時眼睛就成了有之無利、缺之無害,是一種無用性狀了。無用性狀會怎麽樣呢?自然界早已給出了答案,洞穴中的魚最終都會喪失視力,變成盲魚、無眼魚。因為基因的突變大多是有害的,有關眼睛和視力的基因突變之後,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一些毛病、缺陷,當環境對這些變異不再有選擇與淘汰作用時,這些缺損就一代代積累擴散,到一定時候,整個種群都會失去視力,成為盲魚。這時眼睛作為一個不起作用的痕跡器官還繼續存在,痕跡器官也不會永久存在下去,它還會繼續衰退,最後完全消失,成了無眼魚。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生物進化中的“用進廢退”現象,無用的性狀是必定要衰退的。至於性狀變成“無用”的原因,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眼睛進入黑暗中是因派不上用場而退化,在海上生活的鳥類大多會飛,如果企鵝會飛的話,飛行能力是用得著的,因為它長期采用遊泳的方式,因此飛羽退化,翅膀變成遊泳的槳。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是因為莖代替了葉的功能,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方式沒有變,隻是這項任務轉移給了別的器官,原來的器官因此退化。裸鼠終生都在地下掘洞生活,從不走出洞穴,跟盲魚一樣,它也變成了瞎子。因為長期穴居,皮毛的保暖防護作用成了可有可無,不重要了,於是皮毛退化,成了裸露的光皮膚。人工養殖下的許多物種,它們的野生祖先的許多自衛防護的性狀退化消失了,變得更符合人的要求,防衛任務則由人工來包辦。如金魚,體色五彩繽紛,動作緩慢笨拙,它已經無法在江河中生存了,隻能住在水箱中供人觀賞。許多農作物,它們的野生祖先的果實有硬殼、毛茸、有毒、硬刺等,馴化後的作物這些性狀大為改變,更適合人的口味。家鴨不會孵卵,這是行為的退化,孵卵任務由人工代替了……。總之,生物的某種性狀一旦無用,缺少了它不會危及生存,就必定要衰退,終將退化消失。這裏還要解釋兩個概念,進化,是指生物一代代地演變,因此進化也叫演化。演化過程中,總是有些性狀從無到有,增強壯大,有些性狀從有到無,衰退消失,這後者就叫退化。所以說退化是進化中的一種表現,進化中包含著退化,“用進廢退”即是對進化表現的概括,不能認為進化與退化是兩個相反的過程。
作者: 219.159.23.*  2008-3-7 00:36   回複此發言  

2奔向末日——人類進化...
   
  那麽當今人類的進化狀況如何呢?近年來越來越突出的健康問題就是人類進化的最顯著的標誌。人們對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醫療保健迅速普及,努力提高,社會許多層麵、許多行業都在向著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奮力邁進。按照人們的想象,長此下去,人們應該會一步步走向健康,隨著醫療技術與現代高尖科技的結合,終有一天,人類會進入永恒的健康狀態,再無疾病的困擾。然而,擺在我們麵前的事實是,各種發病率都在急速上升,且發病越來越年輕化、低齡化,新的疑難怪症不斷湧現,不屬疾病的“亞健康狀態”也在日益普及,人群總體健康狀況不斷下滑,渴望中的全麵健康似乎更加遙不可及,這,是怎麽回事呢?本文不從醫藥、保健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而是從另一個視角來探討,看看健康與進化有何關係。
   
  從生物學角度講,健康與否總是表現為某些性狀的強弱、優劣、有無,而性狀的優劣就是由進化決定的,並且一直都處於進化之中。隻需比較一下現代人與遠古時的類人猿的有關健康的性狀的重要程度,就能知道健康是如何進化的。
     
  類人猿及早期原始人,沒有現代社會的一切,生活條件與一般野生動物相同,那時人類的身體素質也具有一般野生動物的共同特征,身強力壯,抗打抗摔,抗病力強,耐寒耐熱,不需棉衣火爐、空調電扇、醫療藥品,包括視力、聽力等,所有這些品質的優劣都是性命攸關的,都能經得起嚴酷的考驗。最近的大約一、兩萬年,智慧的發達產生了許多應用技術,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使那些優秀的身體品質越來越不重要了,有的已接近“無用”。如前所述,無用的性狀是必然衰退的,這裏“無用”一詞的含義與我們平時說的什麽東西有用無用不是同一概念。對人的生活而言,這些性狀不但有用,而且非常重要,但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某個性狀的缺失不會危及生存,它就是無用的。
    
  猿猴時代,沒有棉衣被褥、房屋火爐,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白晝夜晚,全是露天度過的,跟其他野生動物一樣,身體完全能夠適應自然環境,直至今日,牛、羊等家禽家畜仍然是這樣。人發明了取暖防寒的方法和用品之後,耐寒力“無用”了,退化至今,耐寒力基本喪失。今人在冬天感覺嚴寒刺骨,伸不出手,如沒有棉衣火爐房屋則必死無疑,這在生物界是獨一無二的。在自然界,無論是體形碩大的恒溫動物,還是變溫的微小生物,沒有一個是必需依賴取暖防寒才能存活的。現代人的耐熱能力比耐寒力強得多,在酷暑炎熱中,不用風扇空調還能勉強過得去,不像在嚴寒中那樣輕易喪命,這是因為長久以來,防暑降溫的技術和裝備遠不如防寒取暖那樣成熟普及。製冷機的使用現在剛剛開始,將來製冷機普及之後,隻要經過足夠的時日,人就會變得像冬天沒有棉衣火爐一樣,夏天離開空調就會熱死。
      
  北京猿人的頭骨比現代人的厚近一倍,牙齒也比現代人的粗大,據此推測,全身骨骼應普遍比現代人的強壯。猿人時代,沒有機器,無論是一般勞動,還是生死搏鬥,或是其他任何活動,無一不是全靠體力。堅實的頭骨能夠承受碰撞打擊,那時的食物不像現代這樣的細軟,必須有粗壯而堅硬的牙齒,牙齒還是搏鬥的武器,所以猿猴的嘴向前突出。對現代人來說,這些性狀對生存都不重要了,因而頭骨變薄,牙齒變小,排列不齊,容易蝕損,骨質疏鬆、軟化、無菌性壞死等發病率都在逐年上升。常見有人輕輕一摔就會骨折,甚至出現了極端性的“先天性脆骨症”,這種患者穿衣稍用力就會骨折,還有頭顱骨先天性缺損或異常變薄,需要植入人工骨骼或終生配戴特製的頭盔。人們總認為牙齒的病變是由於口腔的不清潔等原因造成的,但隻要看到,包括祖先類人猿在內的其他動物不刷牙也從不得病這一事實,就不難明白這是牙齒的耐腐蝕和抗病力低下所至。現代猿猴類的指甲堅實銳利,可以抓住樹皮迅速攀爬,能在陡峭的岩壁上飛快地蹦跳行進,如履平地,人類的遠祖是森林古猿,想必也一定如此。現代人幾乎用不著指甲了,所以退化得隻剩一個又薄又軟的殼。
作者: 219.159.23.*  2008-3-7 00:36   回複此發言  

3奔向末日——人類進化...
   
  同樣,原始人的體力也比現代人強大得多,如今有了各種機械替人出力,人越來越省力,越來越輕鬆,體力的衰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野生動物遵從著物競天擇的規則,留強汰弱,例如企鵝,給幼鳥喂食時先奔跑,讓幼鳥追趕,這樣體弱的幼鳥就會因得不到食物而淘汰,許多生物都有類似現象。以人類目前的社會意識看待此事,真是太殘酷無情了,而企鵝正是因此維持了種族的強壯。這是在億萬年的進化中找到的生存之路,沒有找到這條路的無數生物都早已溶化在了曆史的塵埃中。人類“不是動物、高於動物”,創造了發達的技術與文明,能夠讓嬰幼兒的死亡率降到最低,對體質虛弱的提供多方麵的照顧幫助。而且由於一些社會的原因,體強力壯的要更多地承擔高危險性的勞動,死亡率也必然高,這就使得體弱多病反而有利生存,長此以往,體力便一代弱似一代。當然,我們絕不是主張取消人道主義照顧,更不是要體弱者從事危險工作,這裏講的隻是一個生物進化現象,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是另外一回事。
    
  猿猴和其他一些野生動物的皮膚很堅實,生有皮毛,或有鱗甲,或有羽毛,具有良好的防護功能。現代人的皮膚看上去柔軟細嫩,但防護能力很差,輕微的擦劃就會破傷,由於長期穿衣服,人體的皮毛也基本上完全退化了。如果這種現狀能夠長久維持下去,還沒有什麽大問題,但永恒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生物總是處於進化之中,如今皮膚的病變也是越來越多了,各種炎症、過敏等發病率都在上升,也出現過極端性的例子,患者先天性的全身沒有真皮,隻有一層薄膜般的表皮,一點輕微的觸碰,就會流血不止,必須全身用紗布裹得嚴嚴實實。
    
  自然狀態下生存的生物,機體必須具備充分的自我調節平衡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有足夠的生命活力。某些重要的微量元素,自然界的食物和水中的含量並不是均勻和恒定的,差別往往很大,對此機體必須有足夠的應變調節能力,過多時不致中毒,過少時應有替代和補償的方式。人與其他動物相比,食品、醫療等條件不知優越了多少倍,因而機體的自動調節能力大大減退。克汀病,人們早就知道是有遺傳性的,巧的是這種病比較“幸運”,補充碘元素就能解決問題,而不像“倒黴”的色盲一樣無藥可醫,於是名之為“碘缺乏病”,並且努力忘記了它的遺傳根源。機體功能失調引起的疾病還有很多,以糖尿病為例,當它還是不治之症的時候,發病率被自然限製在較低的水平上,現在雖然不能根治,但用服藥、注射胰島素、控製飲食等方法,基本可以存活。這樣機體自動調節糖代謝的功能由人工代替了,從生物學角度講,機體不再需要這一功能了,這種功能“無用”了,因此衰退是必然的,具體表現就是發病率的上升和發病年齡的降低。
    
  近年來,視力缺陷的發病率也在急速上升,人們總是將其歸咎於光線不足、用眼不當等種種外部原因,但隨著醫療保健的普及和提高,發病率不但沒有象人們預期的那樣下降,反而日新月異,同步上升。那些種種眼睛的病變,絕不是外因能夠解釋的,如果我們知道了盲魚眼睛的發展史,應該不難理解人眼正在經曆的過程。所不同的是,人眼並不是因為進入黑暗而派不上用場,視力還是需要的,隻是它的缺損不影響生存,在進化的地位上就算是“無用”了。
     
  高等動物的活動,各種行為都是在大腦控製下進行的。在自然條件下,動物行為是不允許發生偏差的,因為它的生存除了依靠自身之外,不可能得到外界的扶助。如果一個野生動物該懂的不懂,該會的不會,或外界信息進入大腦之後走形變樣,或行為動作與所處情景不相符合,則斷無存活之理。如看到自己的同類,以為它們都在向自己威脅、挑戰、進攻,聽到一些並不存在的聲響,看到一些離奇古怪的虛幻影像,嗅到不存在的奇怪氣味,莫名其妙地恐懼緊張,或過度興奮,或冷漠異常,或以為自己有超常的神奇本領,或感覺受某種無形力量的操縱控製……,等等,這些如果發生在自然生存的野生動物身上,那是誰也救不了它的。而人類社會則剛好相反,正常人活得艱難費力,精神病患者卻得到極大的寬容與優待。癡呆傻愣隻要會吃飯,活得比誰都無憂無慮,正常人幹了某些事要殺頭,瘋癲病狂卻可以為所欲為,享有豁免權。因此,在人類社會中,失控的病態思維有了一席生存之地,發病率的上升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瘋癲和癡呆成為人類群體中普通常見的現象,這在地球上的生物中是獨一無二的。需要指出的是,瘋癲和癡呆隻是精神病中的一少部分,更多的表現不是那樣明顯和強烈,所以總數也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 219.159.23.*  2008-3-7 00:36   回複此發言  

4奔向末日——人類進化...
    
  生殖,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功能。哺乳動物的胎生方式與卵生相比,費時費力,效率低,生育過程母體要承受更大的生理負擔,並且有較大的風險。自然狀態下生存的動物,無論多少負擔,多大風險,都要獨自承擔,沒有什麽可供依賴的外力扶助。所以自然物種這方麵非常完善,身體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擔負生育任務毫無問題,人類過去的祖先當然也不會例外。野生動物如有生殖方麵的缺陷、病變,則無法留下後代,當人類有了高超的醫療技術和良好的生活保障後,這種種缺陷都不再是生存的障礙了,於是生殖能力的衰退也照例成了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特征。中國婦女產後“坐月子”早已是傳統的習慣了,因為產後弱不禁風,要門窗緊閉一個月。遠古時的類人猿,想必不需要“坐月子”,以它們的生存條件,哪有什麽“月子”可坐?現在無乳、難產等已經達到相當的普及程度了,因分娩意外而身亡的也時有所聞,分娩時的劇痛在生物界大概也是獨一無二的,生育越來越成了人生的一道難關。
     
  有些動物不做窩,它們的幼仔就生在地麵上,如羚羊、斑馬、野兔等,幼仔出生幾分鍾就能站立行走,一、兩個小時就會蹦跳、奔跑。這種看似尋常的現象,是身體的完善的生理功能保證的,它必須使胎兒的神經係統和肌肉在出生之前完全發育成熟。那些做窩的動物,如鼠、家兔、狼、鳥類等,由於有巢穴的保護,這種生理品質差一些,幼仔在巢中隱藏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並不長,十幾天到一、兩個月,就能奔跑、飛行。猿猴是樹棲動物,沒有巢穴,幼仔初生時雖不能攀樹,但會緊緊抓住母體,用不了幾天就蹦跳自如,人類的祖先古猿想必也差不多。從進化成人直至今日,生活水平的“提高”非止一日,這種生理功能已經完全喪失。如今的嬰兒,初生時隻會手腳亂動,連翻身的能力都沒有,到能站立行走,需要一年時間,發育的遲緩程度,在生物界也是絕無僅有的。照此發展下去,嬰兒的養育將變得越來越繁瑣、複雜、困難,代價越來越高昂,成為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
     
  人的五髒六腑也無一不是循著這條進化之路在發展,心、肺、腸、胃、肝、腎、等等,病變花樣不斷出新,發病率節節上升。可見,凡是可稱之為病的,無不與先天因素有關,而不僅僅是被定名為“遺傳病”的那一部分。那麽,各種細菌、病毒引起的疾病,該與先天無關了吧?非也!細菌、病毒是無所不在的,包括人類祖先古猿在內的所有生物,無不時時處處都在細菌、病毒的包圍之中,生物必須具備足夠的抵抗力,與細菌、病毒們共存,才能生存。人有了高超的醫療技術,抗病力對生存也不重要了,特別是近代發明了抗菌素等新藥之後,人的抗感染能力也明顯衰退。近年生物學家發現,人易患流感的原因是由於人的一個基因發生缺損,使人體喪失對流感的抵抗力。現在正常人偶爾會腹瀉,服藥後很快就會好,即使不用藥,過幾天也能自愈。有個別這樣的患者,幾十年來一天也離不開痢特靈,一頓不用藥就會跑肚拉稀,這個例子足以說明,致病微生物隻是個外因,體質本身才是內因。現在牛、豬等家畜做了外科手術,不需要靜脈注射抗菌素,隻包紮傷口即可。類人猿也一定是如此,如果此法用於今人,那麽“九死一生”恐怕已得上算是奇跡了。可見微生物的致病與否,並非微生物單方麵決定的,當人體的衰退達到一定程度後,原本不致病的微生物就會變成致病的。研製新藥都要做動物試驗,許多新藥在其他動物身上效果良好,而用於人身時則令人大失所望,原因就在於此。
    
  以上隻是舉幾個例子,人的疾病遠不止這些。一種病在少數個體身上出現時,算是病,隨著技術的提高,對付病的方法成熟普及,病就在種群中擴展蔓延,等到這種病成為種群的共同特征時,就不再是病了,隻是生活中增加了一項新的需求——生活水平“提高”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出現新的病變,接著是醫藥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類人猿時代,沒有什麽棉衣、火爐、房屋、被褥,也用不著這些。那時如果有誰不用這些取暖防寒裝備就活不過冬天,就是一種先天性的“怕冷病”。等到整個種群都離不開這些時,就再也不是病了,而成為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普通魚群中如有個別眼睛缺損的,那一定是病,而對盲魚來說,這樣的眼睛完全是正常的,它成了一個特殊物種的標記。在普通魚向盲魚進化的過程中,還有可能出現極個別視力正常的,這是突變形成的,這時它就是一種“返祖現象”。在耐寒力問題上,現在也已出現了耐寒冷的“返祖現象”,有一人從小就不肯穿衣服,四季赤裸,從不知冷,此人就在中國,新聞曾多次報道,此外還有身上長毛等。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肯定不會停止,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疾病名稱從醫學概念中刪除,因為它們都變成人類種群的共有性狀了。不妨也舉個例子:隨著全民補碘的實行,“碘缺乏病”的發生率也穩步提高,等到了百分之百的那一天,這個病就不複存在了,補碘也就像一日三餐那樣不可缺少了。將來,精確控製飲食和注射胰島素、血液體外透析、安裝人工的機械心、肺、電子眼、電子耳、植入人工骨骼、住在恒溫、無菌的密閉箱中……,等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將一 一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特征。
作者: 219.159.23.*  2008-3-7 00:36   回複此發言  

5奔向末日——人類進化...
最終,“疾病”的概念徹底消失,那時人居住的整個城鎮就是一座大醫院,所有的住房全是病房,但並不稱做醫院、病房,因為那時所有跟“醫”、“病”有關的詞匯通通不存在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人體的有機器官會繼續退化瓦解,所需的機械、電子器官越來越多,最終原有的肉體組織全部被機電設備取代,人類完成了終極的進化曆程——進化成了機器人。此話聽來似乎荒誕離奇,但這卻是科學的推理,而且它的依據——生物進化——在當今隻不過是個常識。這個常識告訴我們,生物進化(包括退化)的根源來自基因的改變,那麽,能不能用人工方法阻止基因的衰退,使之保持穩定呢?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基因療法,能完成這個任務嗎?原來,這基因療法是把基因當藥物使用的,機體的某個基因毀壞了,就會出現某種病症,用好的基因進行體外培養(要用細菌、病毒等做載體),將這種養殖的基因當藥物注入人體,使其發揮基因的作用,就能治病了。但這種外來的基因不能整合到人的本體基因中去,更不能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基因療法並不能治療基因。那麽,能不能及早把優良基因都收集齊全,在實驗室中一代代地培養繁殖,隻要有了全套的良種基因,有什麽病就注射什麽基因,這樣不是也可以嗎?雖然這個方法不是理想的,但也許可以長久維持下去,而不至於讓肉體毀滅,被機器取代吧?實際上正相反,當有了工業化生產的基因可供依賴時,人作為一種生物,連自己獨立、完整的基因也“不需要”(即“無用”)了,這就更促使人體的基因走向全麵崩潰。當人體基因大部分尚完好,隻有少部分出現“病態”時,醫療,包括基因療法、安裝人造器官等,還能有效,當損毀的基因多到一定程度,剩下的部分就不足以夠成一個有生命力的生物體了,這時,注入多少商品基因也無濟於事了。好比一篇文章,有少量的錯別字還可以修改,當錯別字多得根本不成語句,完全看不出是什麽意思時,剩下的那些“正確”的字詞就沒有意義了,也根本不存在修改的問題了。另外,人工養殖的良種基因同樣會發生突變,與人體內的基因一樣逐漸損毀報廢,沒有了“種基因”,工業化生產也就無法進行了,因此機電設備是唯一的歸宿。
       
  “(其他)動物隻能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而人卻能創造更高的生活水平!”這是人類最能引為自豪的資本了。殊不知,人類創造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不用去被動地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了,而是在被動地適應自己創造的優越的人工環境。適應自然環境,能造就出強壯的生命力,而適應優越環境的結果,是生命力的衰退,正在一步步滑向毀滅的深淵。自然狀態下的野生物種之所以不會衰退,是因為它們時刻經受著嚴格的篩選淘汰,它們的優良品質是高死亡率換來的,人類的祖先古猿也並不例外。而如今,這成了人類與其他野生物種在自然屬性方麵的本質區別。嬰兒死亡率的降低是近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人們都把嬰兒死亡率的降低看做是人口健康的標誌,實際上正相反,它是人口體質衰退速度的標誌,最低的嬰兒死亡率代表著最高的衰退速度。近年來,社會上醫療負擔日益沉重,就是這種醫學成就的效果初步顯現。
     
  現代人已不可能再返回野生動物的老路上去了,更何況人們根本就不願承認這個現實。事物是客觀的,認識是主觀的,人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總是采取排斥、抗拒的態度,不願接受,而對喜歡的,則期待、盼望,即使不存在,也寧可信其有,這正是人類至今沒有看清自己正在走向何方的一個重要原因。幾十萬年前,祖先的發明創造把我們從猿猴帶到了今天,今後,科學技術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呢?有沒有膽識正視這個問題,這是擺在人類麵前的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此文據《生存原理》第一章摘編,全文請登錄:http://www.blog.163.com/yzd001yz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