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終,“疾病”的概念徹底消失,那時人居住的整個城鎮就是一座大醫院,所有的住房全是病房,但並不稱做醫院、病房,因為那時所有跟“醫”、“病”有關的詞匯通通不存在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人體的有機器官會繼續退化瓦解,所需的機械、電子器官越來越多,最終原有的肉體組織全部被機電設備取代,人類完成了終極的進化曆程——進化成了機器人。此話聽來似乎荒誕離奇,但這卻是科學的推理,而且它的依據——生物進化——在當今隻不過是個常識。這個常識告訴我們,生物進化(包括退化)的根源來自基因的改變,那麽,能不能用人工方法阻止基因的衰退,使之保持穩定呢?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基因療法,能完成這個任務嗎?原來,這基因療法是把基因當藥物使用的,機體的某個基因毀壞了,就會出現某種病症,用好的基因進行體外培養(要用細菌、病毒等做載體),將這種養殖的基因當藥物注入人體,使其發揮基因的作用,就能治病了。但這種外來的基因不能整合到人的本體基因中去,更不能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基因療法並不能治療基因。那麽,能不能及早把優良基因都收集齊全,在實驗室中一代代地培養繁殖,隻要有了全套的良種基因,有什麽病就注射什麽基因,這樣不是也可以嗎?雖然這個方法不是理想的,但也許可以長久維持下去,而不至於讓肉體毀滅,被機器取代吧?實際上正相反,當有了工業化生產的基因可供依賴時,人作為一種生物,連自己獨立、完整的基因也“不需要”(即“無用”)了,這就更促使人體的基因走向全麵崩潰。當人體基因大部分尚完好,隻有少部分出現“病態”時,醫療,包括基因療法、安裝人造器官等,還能有效,當損毀的基因多到一定程度,剩下的部分就不足以夠成一個有生命力的生物體了,這時,注入多少商品基因也無濟於事了。好比一篇文章,有少量的錯別字還可以修改,當錯別字多得根本不成語句,完全看不出是什麽意思時,剩下的那些“正確”的字詞就沒有意義了,也根本不存在修改的問題了。另外,人工養殖的良種基因同樣會發生突變,與人體內的基因一樣逐漸損毀報廢,沒有了“種基因”,工業化生產也就無法進行了,因此機電設備是唯一的歸宿。 “(其他)動物隻能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而人卻能創造更高的生活水平!”這是人類最能引為自豪的資本了。殊不知,人類創造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不用去被動地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了,而是在被動地適應自己創造的優越的人工環境。適應自然環境,能造就出強壯的生命力,而適應優越環境的結果,是生命力的衰退,正在一步步滑向毀滅的深淵。自然狀態下的野生物種之所以不會衰退,是因為它們時刻經受著嚴格的篩選淘汰,它們的優良品質是高死亡率換來的,人類的祖先古猿也並不例外。而如今,這成了人類與其他野生物種在自然屬性方麵的本質區別。嬰兒死亡率的降低是近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人們都把嬰兒死亡率的降低看做是人口健康的標誌,實際上正相反,它是人口體質衰退速度的標誌,最低的嬰兒死亡率代表著最高的衰退速度。近年來,社會上醫療負擔日益沉重,就是這種醫學成就的效果初步顯現。 現代人已不可能再返回野生動物的老路上去了,更何況人們根本就不願承認這個現實。事物是客觀的,認識是主觀的,人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總是采取排斥、抗拒的態度,不願接受,而對喜歡的,則期待、盼望,即使不存在,也寧可信其有,這正是人類至今沒有看清自己正在走向何方的一個重要原因。幾十萬年前,祖先的發明創造把我們從猿猴帶到了今天,今後,科學技術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呢?有沒有膽識正視這個問題,這是擺在人類麵前的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此文據《生存原理》第一章摘編,全文請登錄:http://www.blog.163.com/yzd001yz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