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金輝名牌轉貼

轉貼精華,網絡文摘.更是個人的網絡讀書筆記,以便把好貼珍藏,今後仔細回味,與網友分享。本人為生活奔波的小民,沒時間打字,隻好轉貼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國文明正源的強勢生存

(2007-05-22 15:13:01) 下一個
中國文明正源的強勢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2/12/11 10:25   新浪文化

  作者:孫皓暉

  ——關於長篇曆史小說《大秦帝國》的總體闡述

  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國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

  不幸的是,作為統一帝國的短促與後來以儒家觀念為核心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刻意貶損,秦帝國在“暴虐苛政”的惡名下幾乎湮沒在曆史的沉沉煙霧之中。有限史料所顯示的錯訛斷裂且不必論,明清通俗小說《東周列國誌》、《二十四史演義》等通俗史話作品,對秦帝國的描述更是鹵莽滅裂,放肆褻瀆,竟然將這段曆史塗抹得猙獰可怖麵目全非。這種荒誕的史觀,非但是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間,形成了中國民眾源遠流長的“暴秦”口碑。事實上,對於酷愛說古道今的中國老百姓而言,話本小說、評書戲劇、民間傳說等對民眾意識所起到的浸潤奠基作用,遠遠大於晦澀難懂的史書。兩千年來,在對秦帝國的描繪評判中,舊的正統形態與舊的民間藝術異曲同工,或刻意貶損,或無意塗抹,悠悠歲月中竟是眾口鑠金,中國文明正源的萬丈光焰竟然離奇的變形了。

  這是中國曆史的悲劇,也是中國文明的悲劇——一個富有正義感與曆史感的民族,竟將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偉大帝國硬生生劃入異類而生猛撻伐!

  悲劇的深遠陰影正在隨著曆史的進步而漸漸淡化,儒家式的惡毒咒罵也已經大體終止了。但是,國人乃至世界對秦帝國的了解,還依然朦朧混沌。盡管萬裏長城、兵馬俑、郡縣製、度量衡以至我們日每使用的方塊字(請注意,人們叫它“漢字”),都實實在在的矗立在那裏,人們觀念的分裂卻依舊如斯。

  秦為何物?老百姓還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識階層,能夠大體說叨秦帝國來龍去脈與基本功績的,也是鳳毛麟角。

  於是,就有了將秦帝國說叨清楚的衝動。

  在漫長艱苦的寫作中,這種衝動已經慢慢淡了下來,化成一個簡單的願望——將事實展現出來,讓人們自己去判斷。

  雖然如此,還是想將研究與寫作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體說說,給讀者與研究家們們提供些許談資,以做深究品評。

  通常意義上,“帝國”是一個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個基本標準:其一,統一遼闊的國土(小國家沒有帝國);其二,專製統治(民主製沒有帝國);其三,強大的軍事擴張(無擴張不成帝國)。秦在這三個方麵都表現得極為鮮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國,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

  所以,這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卷曆史小說,就叫了《大秦帝國》。

  秦之作為大帝國,略早於西方的羅馬帝國,但大體上是同時代的。在古樸粗獷的鐵器農耕時代,大秦帝國與西方羅馬帝國一起,成為高懸於人類曆史天空的兩顆太陽,同時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曆史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的。這裏有兩個基本方麵特別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國統一大政權存在的時間極短,隻有十五年;而羅馬帝國卻有數百年大政權的曆史。其二,秦帝國創造的一整套國家體製與文明體係,奠定了中國文明的根基,而且綿延不斷的流傳了下來;具有數百年曆史的羅馬帝國,卻在曆史更替中變成了無數破碎的裂片,始終未能建立一脈相承的統一文明。

  一個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廢。一個是源與流斷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曆史命運的不同,隱寓著兩種文明方式內在的巨大差異。詳細比較研究這種差異,不是文學作品的任務。《大秦帝國》所展現的,隻是這個東方大帝國的生滅興亡史的形象故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隻是說明,秦帝國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東方帝國,是創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體係的大帝國。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這樣的大帝國是獨一無二的。

  這是我創作《大秦帝國》的信念根基。

  我對大秦帝國有著一種神聖的崇拜。

  先得說說那個偉大的時代與偉大的時代精神。

  秦帝國興亡沉浮的四百多年(從秦立諸侯國到帝國二世滅亡),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大黃金時代。用那個時候的話說,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曆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的轉型,隸農貴族經濟向自由農地主經濟的轉型,聯邦製國體向中央統治國體的轉型,使中華民族在那個時代達到了農業文明的極致狀態。

  這個輝煌轉型的曆史過程,就是秦帝國生滅興亡的曆史過程。

  春秋戰國孕育出的時代精神是強力競爭,強勢生存。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大爭之世”。所謂大爭,就是爭得全麵,爭得徹底,爭得漫長,爭得殘酷無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紛爭組合,就象春水化開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聯邦王國時代的窒息封閉,鐵器出現、商業活躍、井田製動搖、天子權威削弱、新興地主與士人階層湧現,整個社會的生命狀態大大活躍起來。於是,舊製度崩潰了,舊文化破壞了,象瓦罐一樣卑賤的平民奴隸雷鳴般躁動起來,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峽穀竟然崛起為巍巍大山!進入戰國,這種紛爭終於演變為大爭,開始了強勢生存的徹底競爭。弱小就要滅亡,落後就要挨打,成為幾乎沒有任何緩衝的鐵血現實。徹底的變法,徹底的刷新自己,成為每個邦國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發的人才競爭赤裸裸白熱化。無能的庸才被拋棄,昏聵的國君被殺戮,名士英才成為天下爭奪的瑰寶,明君英主成為最受擁戴的英雄。名將輩出,大才如雲,英主迭起。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係都被卷進了這場全麵徹底的大競爭之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最燦爛的輝煌。戰爭規模最大,經濟改革最徹底,權力爭奪最殘酷,文化爭鳴最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係最緊密,創造的各種奇跡最多,湧現的偉人最多……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時代無法與之比肩的,甚至是無法想象的。

  在這樣的曆史土壤中成長的秦帝國,是那個偉大時代強力鍛鑄的結晶。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包容裹挾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樸、創新求實精神。她崇尚法製、徹底變革、努力建設、統一政令,曆160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曆史轉型。

  作為時代精神匯集的大秦帝國,最集中的體現了那個時代中國民族的強勢生存精神。中國民族的整個文明體係其所以能夠綿延相續如大河奔湧,秦帝國時代開創奠定的強勢生存傳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種強勢生存精神,可以概括為六個基本方麵:其一,徹底的不斷的變法革命,以激發民眾最旺盛的活力與國家最強大的實力為生存之本。其二,對外部野蠻民族與愚昧文明的衝擊,實行“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戰略。其三,整合統一,霸氣巍巍。其四,統一架構文明載體,使不同習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載體下凝聚起來。其五,兼容並蓄,消解融合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製,實行英才治國。

  這種強勢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經在中國文明的曆史發展中以一貫之的表現了出來。否則,我們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根本不可能在統一文明中頑強的生存數千年而成為世界唯一。

  大秦帝國又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黑洞,一個巨大的興亡之謎。她隻有15年生命,象流星一閃,轟鳴而逝。

  這巨大的曆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曆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這些就是《大秦帝國》要用故事去表現的最基本內涵。

  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卻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與創造力。

  在這種民族精神衰退麵前,歐洲人的複興之路是我們的鏡子。

  當歐洲社會被中世紀的死海將要窒息時,歐洲人發動了文藝複興,力圖從古希臘與羅馬帝國勃勃生氣的文明中召回強大的生命力。曆史沒有辜負歐洲民族。正是古希臘與羅馬帝國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毀了中世紀宗教領主文明的藩籬,引發了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一個新興的資本階級破土而出,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

  被塵封的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匯成澎湃江河的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澱、凝聚、升華、成熟的樞紐期。這個時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將永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這便是原生文明。各個民族對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從來都是各個民族在各個時代發揮創造力的精神資源寶庫。

  當許多人在西方文明麵前底氣不足時,當我們的民族文明被各種因素稀釋攪和得亂七八糟時,我們淡忘了大秦帝國,淡忘了那個偉大的時代,淡忘了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尋求“鳳凰隉盤”的再生動力。

  與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國開創的中國原生文明更加燦爛,更加偉大。

  與中國春秋時代大體同步的古希臘文明,溫和脆弱嬌嫩。雖然開放得多姿多彩,卻缺乏一種強悍的張力與堅韌的抵抗力。所以,在羅馬軍團的劍盾方陣麵前倏忽崩潰滅亡。這是一個文勝於質的民族的必然悲劇。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則是鐵馬劍盾鑄成的剛性社會。他沒有汲取希臘文明融匯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豐厚淵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歲月浸蝕中無聲無息的解體了。這是一個質勝於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劇。

  大秦帝國則不然。她既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的文明體係,又具有強悍的生命張力與極其堅韌的抵抗力。自然條件的嚴酷、內部整合的激烈、野蠻部族的蠶食、強大外敵的入侵、意識形態的較量、各種文化的滲入,都遠遠未能撼動她的根基。秦帝國興亡沉浮的四百多年中,華夏文明曆經千錘百煉而爐火純青,具有無可匹敵的獨立性與穩定性。秦帝國時代創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國人在2000多年中曆經坎坷曲折而沒有亡國滅種。

  我們可以驕傲的說,在這個地球上,隻有中國人創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國土上綿延不斷的生存發展到今天!

  這絕不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能解釋的。

  羅馬帝國不大麽?奧斯曼帝國不大麽?拜占庭帝國不大麽?成吉思汗帝國不大麽?一個一個,灰飛湮滅,俱成過眼煙雲,這些帝國所賴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沒消散到各個人類族群中去了……惟有中國民族,一個黃皮膚、黑頭發、寫方塊字、講單音節的族類,所建立的國家始終是以其原生文明為共同根基的國家。

  還得感謝大秦帝國,我們那偉大的原生文明的創造者。

  還得感謝這種原生文明所蘊涵的奮爭精神與生命張力。

  這是寫作《大秦帝國》中經常湧動的驕傲與激情。

  否則,我是無法堅持這麽多年的。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說,大秦帝國無疑是一個世界性題材。

  這不僅僅在於秦帝國對中國曆史的奠基作用。從文學藝術的角度,更重要的在於這個時代本身的故事性。產生中國原生文明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土。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科學技術的、文學藝術的、法學的、哲學的、神秘文化的……舉凡基本領域,那個時代都創造了我們民族的最高經典,並當之無愧的進入了人類文化的最高殿堂。僅以戰爭規模論,秦趙長平大戰,雙方參戰兵力總數超過一百萬,秦殲滅趙主力大軍五十餘萬(坑殺四十萬)!如此戰爭規模,即或在當代也仍然放射著眩目的光彩而難以逾越。而創造這些奇跡的各種人物,以及這些事件的曲折艱難,都構成了作家無法憑空想象的戲劇性故事。展現這些人物,展現這些故事,展現那些令人感慨唏噓的曆史血肉,是文學藝術的驕傲,是文學藝術的使命。

  在中國元代以前,中國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當時的“周邊文明”。秦帝國及其之後的一千餘年,中國的強盛衰落總是居於世界的中心潮流,無不對世界其他文明發生著深遠的衝擊與影響。中國文明具有悠長內力的根源,在於秦帝國,而不是別的任何時代。從這一點說,帝國時代創造原生文明的過程與史詩般的興亡幻滅,是當今世界具有最大開采價值的文化富礦床。文學藝術對這段曆史的開發,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特殊的價值。因為隻有文學藝術,才能形象的告訴人們,那個時代人的生命狀態是何等飽滿、何等昂揚、何等自信、何等具有進取精神!

  遺憾的是,正麵表現秦帝國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始終沒有問世。

  雖然學力淺薄筆力不濟,還是勉力上陣了。

  時常覺得,不做完這件事情,我的靈魂將永遠不得安寧。1993年冬天進入案頭工作以來,其中的艱難周折無須細說。完成一個大工程,種種艱難幾乎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也隻有硬著頭皮不去理它了。

  作為作者,我想告訴讀者的一點,仍然是有關作品的一點兒體會。

  《大秦帝國》最艱難的是剪材,也就是理出一個故事框架來。帝國時代是一個氣象萬千而又雲遮霧障的時代。浩瀚而又蕪雜的典籍資料,無數令人不能割舍而又無所適從的故事與結局,常常使人產生遍地珍寶而又無可判斷的茫然與眩暈。魯迅先生曾感慨係之,說三國宜於做小說,而春秋戰國不宜於做小說。其實質困難也許正在這裏。以秦帝國為主體,以帝國興亡為主線(古話叫“國運”吧),以人物命運與事件衝突為經緯,雖然是能想到的一條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偉大帝國時代的全部衝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許多重要素材(譬如諸子偉人的許多故事)。這種遺憾可能將是永遠難以彌補的。為了使讀者更為深入的透視帝國命運,我將早秦部族的故事專門寫成了一個十餘萬字的中篇小說《馬背諸侯》,而第一部的正文是從商鞅變法開始切入的。本欲將《馬背諸侯》附在第一卷之後,可是因篇幅關係,也許隻能附在最後的第六部之後了。

  藝術的再現帝國時代,是中國社會麵臨又一次大轉型時期所催生的曆史課題。作者力圖再現那個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充滿英雄主義與進取精神的時代。

  作者力圖再現那波瀾壯闊的強勢競爭與強勢生存的畫卷。

  作者力圖再現帝國先民們在粗礪簡樸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奮發的生命狀態。

  作者力圖再現大秦帝國艱難走出舊時代陰影,全力開創新文明的滄桑巨變。

  作者力圖將那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呈現給改革時代的中國人。

  是否做到了這一點,隻有交給讀者去評判了。

  2001年3月·西北大學·南海書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