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遊意大利之五, 羅馬篇4, “城中之國”梵蒂岡2

(2014-02-20 20:44:30) 下一個

城中之國梵蒂岡2



 

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13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圓頂;圓頂內部的直徑有41米,僅次於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和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是意大利第三大內直徑建築(好像也是世界第三大內直徑)。教堂主殿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年)設計的。米開朗基羅還設計並親自繪畫了西斯廷小教堂的天花板,並在那耗時四年的創作過程中,導致了背部和眼睛永久性的創傷。尤其是眼睛,因為要仰視繪畫,顏料有時會掉下來,滴到眼內,造成損傷(那時大概還沒有保護眼鏡)。那時,教皇再三催促工期,而老米始終堅持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傲骨,不肯低頭就範,從而保證它的創作是真正的傳世佳作,而非粗製濫造的東西。為此,教皇盛怒,還曾當眾用拐杖抽打他,羞辱他。這在文獻上和電影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中都有記載和描述。












 

米開朗基羅大圓頂下方就是著名雕塑家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還創作了著名的四河噴泉1624-1633年設計和建造的亭台式青銅華蓋 St. Peter's Baldachincanopy它是教皇的大祭台ciborium or baldachin也是貝爾尼尼在聖彼得大教堂的第一件作品。祭台四周是馬德諾(Carlo Maderno 1556-1629)設計的雲母欄杆,前麵半圓形圍欄上點有99盞長明燈晝夜不息;祭台的正下方是聖彼得的墓穴。祭台是大堂內陳設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總高30米,由四根20米高(足有5層樓那麽高)、異常華麗的螺旋絞鏈形銅柱圍成;每根銅柱分為三節:下節由絳色的、形似麥芽糖的、螺旋形線條雕刻而成,中節和上節全部由橄欖葉裝飾,無數飛舞穿梭的小蜜蜂穿插點綴在枝葉間,這正是當時的教皇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 1568-1644年)的徽章和象征。四根銅柱上麵支撐著一個巨形銅鑄華蓋。華蓋正中有一白鴿,象征天主聖神在指導教皇。華蓋四角各雕刻著一位站立著的守護天使。在守護天使之間又分別雕刻著一對小天使:有的高舉彼得的三層皇冠和兩把鑰匙,有的在戲弄保羅的經卷和寶劍。在四根銅柱頂上,又有四根鳳尾狀的銅柱,它們的四腳紮在下麵的四根大絞鏈銅柱頂上;四根鳳尾狀的銅柱頭合攏,上麵共同支撐著一個銅球,球上豎立一個十字架。 

羅馬天主教神學界把聖彼得確認為其教堂的第一任首領和羅馬第一任大主教(教皇)。眾所周知,聖彼得被葬在此地。 但他的真正墓穴和遺體千年來一直沒有找到。1939年,在教皇十二世的指示下,10年的考古發掘研究開始了,1940年梵蒂岡的發掘者聲稱,他們在聖壇下發現了彼得的遺骨。19501223,在聖誕節前,教皇庇護十二世通過無線電廣播向全世界宣布發現了聖彼得墓 。


進來的遊客,大多要排隊,摸一摸彼得銅像的腳。據傳人們觸摸他的腳能得到神的保佑和好運。

 










正殿的最裏邊是貝爾尼尼在1647-1653年完成的另一件驚世之作 - 聖彼得寶座,它是由一把寬大的鍍銅木椅和一個金光四射的巨大的青銅雕塑群組成。木椅兩側的扶手上各刻有一對教會博士 (Doctors of Church),分別代表著羅馬天主教(Latin Church)和希臘正教(Greek Church);椅背上則是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寶座上方是由許多小天使圍繞著光芒四射的太陽的圖案,而這太陽就是整個雕塑中心 - 一塊鑲嵌有象征著聖靈的鴿子的圓形彩色玻璃;經過西斜陽光的透射,那栩栩如生、展翅飛翔的白鴿好像正朝著你飛來。人們通常認為這把木椅就是聖彼得的真正禦座,實際上它是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 823-877年)國王在875年贈送給當時教皇Pope John VIII的禮物。


祭台四周各有一尊5米的雕像。第一個是 《聖海倫娜 Saint Helena》,是鮑爾濟(Andrea Bolgi 1605-1656年)在1629-1639年的作品。聖海倫娜(245/60-330年)是君士坦提烏斯一世(Constantius 250-306年)的妻子、著名的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e I 272-337年)的母親。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給了海倫娜很大的權力和很多珠寶,讓她去耶路撒冷尋找耶穌的聖物。此時的耶路撒冷還處於哈德良皇帝(Hadrian 76-138年)破壞後的重建工作中,海倫娜進入了靠近基督受難地Calvary的一座神廟進行挖掘,總共挖出3個十字架,隨行的一個婦女在當地染上了重病,觸摸了前兩個十字架都沒反應,當摸了第三個十字架時病立馬就好了,海倫娜立刻就知道這就是耶穌遇難時所釘的真十字架True Cross),隨後把它帶回了羅馬。它和下麵的三個雕塑共稱為聖彼得大教堂內的四個具有傳奇色彩的雕塑。


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年)1639年設計的《聖朗基努斯》(Saint Longinus)。相傳當耶穌和另外兩名偷竊者一起被釘上十字架時,羅馬士兵把那兩名偷竊者的腳骨打斷以加速其死亡速度,這時耶穌已經斷氣,一名古羅馬的指揮官朗基努斯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經因酷刑而死,就用長矛刺穿其心髒,此時血水從傷口中噴出來,濺在朗基努斯極度近視的雙眼上,他的眼睛竟然瞬間就恢複了視力,由此他感受到了神的力量,決定放棄原來的職業,受洗禮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後來因德行高尚而被封為聖人-聖朗基努斯。朗基努斯所用的矛被稱為聖矛(Holy lance),它因沾有耶穌的寶血而被持有者認為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二戰時德軍侵入維也納並得到聖矛但仍未因此而改變戰爭的結局。19454月盟軍在紐倫堡找到聖矛,由巴頓將軍暫時持有,據說戰後將它歸還給了梵蒂岡教廷。


佛蘭德斯(Flanders)雕塑家杜奎斯諾伊(François Duquesnoy 1597-1643年)1629-1633年完成的作品《聖安德魯》(Saint Andrew)。據說他對貝爾尼尼搶先把他的作品《聖朗基努斯》放在了聖彼得大教堂唯一能照射進陽光的一個角落的做法感到生氣和無奈。聖安德魯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也是聖彼得的弟弟,他和哥哥以前都是漁夫,經施洗約翰介紹認識了耶穌,耶穌召他們作門徒並許諾他們成為得人漁夫,即傳遞福音的漁夫,於是他們哥倆就撇下所有跟隨了耶穌。據說安德魯在被判處死刑時向羅馬當局請求,不要讓他采用和耶穌一樣的十字架。他的請求得到批準,最終他是在X形十字架上被處死的,之後X形十字架也就成為了他的象征。聖安德魯是蘇格蘭、希臘、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的守護神, 也是蘇格蘭同胞的領袖,蘇格蘭國旗就是藍底白色的聖安德魯十字旗。




莫奇(Francesco Mochi 1580-1654年)1646年的作品《聖維洛尼卡》(Saint Veronica),雕像表現的是維洛尼卡正舉著帶有耶穌臉部影像的布奔走。聖維洛尼卡是耶路撒冷城中的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當她看到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艱難地走向他的殉難地各各他山 (Golgotha)時,流露出憐憫的神情,並遞給耶穌一塊薄布讓他擦去額頭上的汗,耶穌接受了它,擦完汗又還給了維洛尼卡,這樣耶穌臉部的影像就神奇地留在了薄布上。這塊布曾在1380年顯過一次靈,出現了耶穌的頭像。維洛尼卡是拉丁文勝利的使者bearer of victory)的意思;而Vera 是拉丁文真實True)的意思,eikon是希臘文影像Image)的意思,它代表了耶穌留給後人他的的真實影像。據傳這塊布還治好了台比留皇帝(Tiberius 公元前42-公元37年)和其他一些觸摸過它的病人的病。










很多其他的雕像,大多是曆代教皇或與教皇有關聯的皇室,伯爵及家族的墓龕或墓碑。每個都有豐富多彩的故事。比如庇護八世教皇的墓龕表現的是教皇跪在耶酥之下祈禱。




  按照梵蒂岡天主教的喪葬傳統,神職人員去世後,大多安葬在教堂的墓地或者教堂地下。已故的曆任教皇的墳墓許多都在聖彼得大教堂。因此形成了聖彼得大教堂內部墓龕和地下墓穴群。龐大的地下墓穴群分布在上下兩層甬道之內。新的上層墓穴距離地麵6.1米,叫梵蒂岡聖窟(Sagre Grotte Vaticane),入口處在教皇大祭台附近,主要是聖彼得的紀念教堂(The Chapel of St. Peter)和 16-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後去世的教皇。舊的下層墓穴叫梵蒂岡墓地(Necropoli Vaticana),它的入口處在鍾樓底下。大都是原君士坦丁老堂地下埋葬的教皇墓穴和少數世俗帝王,例如奧托二世(the Emperor Otto II)的墓穴等。這些教皇的墓和藝術家們精心雕琢的墓碑也是稀世的藝術珍品。 

  教皇/教宗,為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梵蒂岡元首,至今已產生過266位教皇,首任教宗為耶穌十二門徒之首聖彼得教宗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可罷免,但可自行辭職。在近二千年的漫長的曆史中,教皇的地位,權力,作用等,也隨著歐洲各國的戰爭此消彼長而變化,教皇時而具有之高無尚的,能予以別人生殺大權的絕對權力,時而又成為在別人指揮下的傀儡。教皇與各時期的各國世俗皇帝之間也是爭鬥不斷。教皇在其權勢最盛時,有權廢黜君主皇帝,羅馬教廷 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更有趣的是,在曆史上,還曾有過三位教皇同時在位的怪事。十一世紀未十二世紀初時,法國國王腓力四世打敗時任教皇,而將教廷從1309年至1377年遷到法國境內達近半個世紀,受製於法國國王。1377年法籍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在百年戰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1378年意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宗。1409 3月在意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又選舉亞曆山大五世為新教宗。但在位的兩個教宗拒絕退位。形成三個教宗鼎立的局麵。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3個教宗,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宗,教會複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宗地位進一步削弱。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後,以後的曆代教宗實際已經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





這是在水晶棺裏經過防腐處理的約翰23世,Pope John XX III 的屍體。

 

 這裏順便講一下部分約翰教皇們的故事。在266任曆代男教皇中(因為傳說中還有一位女教宗),能像第一代教宗聖彼得那樣名流青史的光榮偉大的並不太多。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也是個高尚的好人,名列20世紀傑出教皇之一。但他前麵曾經出現過22個約翰。那些約翰們中卻沒幾個是好東西。公元10世紀的約翰十三世就有個可怕的愛好,他總是把敵人的眼珠子給挖出來。約翰二十二世則下令把眾多貧窮溫順的方濟各會修士們以傳播邪教的罪名捆到火刑柱上燒死,隻因他們的信條與其有異。最差的約翰可能要數約翰十二世了。他在公元955年即位時隻有18歲。人們給這個壞孩子教皇起了個貼切的綽號"天主教裏的卡利古拉"。約翰的父親教皇艾伯裏克二世去世以後約翰被選為新教皇,結果約翰的生活方式令縱欲過度且看慣了一切罪惡的羅馬人都咋舌不已。這個年輕的新教皇掌握了無限的權力,於是他把自己的住所拉特蘭宮變成了妓院。他拿各地朝聖者覲獻的供奉和貴重的禮物當做賭注, 把包括聖彼得的金聖杯在內的聖物全都揮霍在大批的情婦身上。由於約翰十二世和他的狐朋狗友們整天都在尋找獵物,所以拉特蘭宮旁邊的教堂成了女士們的危地, 以免落入淫邪教皇的魔爪。人心渙散的羅馬人民不會對教皇構成太大的威脅,但是約翰十二世不得不麵對意大利國王貝蘭加的敵視。貝蘭加看中了教皇的財產,早就想不斷擴大在意大利中部的勢力,並把教皇的寶座搶奪過來。約翰十二世連忙討好強大的德意誌統治者薩克森王朝的國王奧托以尋求支援,後者不久前擊潰了匈奴人的進攻,非常強大。約翰十二世把奧托覬覦已久的基督教皇帝和羅馬保護者的頭銜欣然許諾給他,並讓他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於是奧托把貝蘭加趕跑了。奧托和教皇之間確立了新的關係,然後他開始指責教皇的種種不是。約翰十二世這個目中無人的孩子很討厭奧托的嚴厲批評,於是他趁著奧托回德意誌的時候又把教皇皇位轉贈給了往日的敵人意大利國王貝蘭加。不用多說大家也能想像得到,奧托立刻趕回羅馬打算教訓教訓言而無信的教皇。約翰十二世被嚇壞了,他把剩下的聖產揣進腰包裏 逃到了意大利中部城市蒂沃利。奧托在約翰十二世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宗教會議。很多證人奉命出席並提供了關於教皇惡行的證據,每一條都力求具體翔實。最後總結出來的指控令人瞠目:約翰十二世和很多女子有染,其中包括他父親的情婦;他在授予神職的時候收受賄賂;他刺瞎了自己的精神導師,而且竟然閹割了一名紅衣主教!奧托覺得約翰十二世不 能出席會議並自我辯護顯得很不夠意思,便寫信敦促他從蒂沃利回來:"不論是神職人員還是俗人都指控教皇陛下您殺人、作偽證、與包括自己兩個姐姐在內的親屬亂倫

, 以及像異教徒一樣向朱庇特、維納斯等眾多次神祈禱。約翰十二世當然不接受此指控,也不會回羅馬認罪,於是他回信道:"至諸位主教,聞聽各位欲立新教皇。若各位擅作主張,我將以全能上帝的名義將各位逐出教會,你們將不再有權為他人封授神職或參加彌撒"。 於是,會議派特使赴蒂沃利宣布除非約翰十二世在羅馬現身,否則被逐出教會的將是他,而不是其他主教們。教皇仍然拒絕他們的要求,然後他被罷免了。奧托擁立了一位新教皇利奧八世,但他卻無法繼續留在羅馬保護教皇。羅馬人對新教皇的態度比對約翰十二世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們憎恨這個由外國皇帝為他們立的教皇,況且這個替代品也不是他們心目中的人選。奧托前腳剛走,約翰十二世後腳就還鄉了。他立刻對曾經宣判他的主教們進行打擊報複,施以酷刑。約翰還把聞風而逃的利奧八世逐出了教會。奧托本來想再度回到羅馬整治約翰十二世,但有個嫉妒的丈夫徹底省了他的事。那人得知教皇與自己的妻子有染後,憤怒地給教皇以老拳重擊, 3天以後約翰十二世竟一命嗚呼了。

 

寫道這裏,又不由地想到了波士頓的大主教性侵young boys 竟達200人之多。南美及其他地方的天主教主教也發生過類似的醜聞。以至於教皇本篤十六世不得不發表公開信道歉,並表示教廷對此是零容忍。對受害者的賠償的金錢更是天文數字。並沒有冒犯天主教的意思。隻是感歎,天主教神職人員,也是常人,所以也有常人/俗人所能看到的一切。。




聖彼得墓Sepulcrum Sancti Petri Apostoli的入口,隻能透過一扇關閉的玻璃門遠視。

 







2005年,第264任教皇保羅二世在任時去世,出席葬禮的來自眾多國家的領導人和代表,其中有四個國王、五個王後和包括美、英等國在內的70多個總統和總理或首相。200548日在梵蒂岡廣場舉行教皇保羅二世葬禮的空前場麵。




前往悼念的人群擠滿了廣場並綿延至周邊的大小街區。那一天前後聚集在梵蒂岡及周圍的人達到四百萬。




夜晚,人們在為保羅教皇守靈。


美國在任和卸任的總統出席


穆斯林世界的首腦,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和伊朗總統出席葬禮。






從大教堂出來,也快要關閉了。因為要有一個儀式。椅子已經擺好。懸掛了出來的大幅照片上的教士和修女一定是今天活動的主角




廣場兩端有大屏幕電子告示牌顯示今天的活動。大喇叭也在廣播。但就如同羅馬大街標示牌沒有英語一樣,這裏的文字和廣播全部是意大利文。從文字猜測是到下午1點結束。








大教堂大門有年輕英俊的瑞士籍的皇家衛士守衛。這些皇家衛士,理論上也是教皇國的國家軍隊。






遊客大都會去梵蒂岡郵局給家裏寄個明信片。所以那裏的生意很火。








再從不同角度看一看大教堂。。


從台伯河上遠看梵蒂岡。說到台伯河,別看這條彎彎曲曲地穿過羅馬城的不大河,它可是意大利第三大河,全長406公裏。北起亞平寧山脈(Apennine Mountains)的托斯卡納( Tuscany )山區,過翁布裏亞( Umbria )到拉齊奧( Lazio ),然後進入第勒尼安海( Tyrrhenian ,地中海的一部分)。也正是這條河,古羅馬人才在河的兩邊建城;也才有了兩千年前古羅馬的輝煌。






要想去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廷教堂,就更要早去。因為排隊實在是太長了,都排到很多街區之外。而且,為控製同時進入的人數,每次隻放行少量的人。故此非常慢。我們最後也隻好放棄。




梵蒂岡博物館的另一個門。


梵蒂岡博物館門外站立的另一種裝束的衛士或工作人員?

天使橋與天使堡 - 教皇的陵墓和避難所

 

天使城堡 (Castel Sant'Angelo) 就在台伯河邊, 建於公元135—139年,是羅馬5賢帝的第三位皇帝哈德良( Hadrian )為他的家族和自己修建的墓地,哈德良和家人的骨灰以及後來的羅馬皇帝的骨灰就葬在這裏。由於羅馬多次受到外族人入侵,而這個建築堅固易守,後來就被用做防禦性堡壘了,從墓地又改成軍事城堡。天使古堡與梵蒂岡隻有幾百米之遙,它與梵蒂岡之間有一條暗道相通,遇到危險時,教皇可通過這一通道從梵蒂岡潛入這座堡壘。因此,這裏又是教皇的避難所,也是教皇的離宮。由於堅固,這裏還曾一度被改作為監獄。現為國家博物館。天使堡 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在公元6世紀時,教皇叫格列哥裏一世 Pope Gregory I 曾在這裏見到天使顯像,由此而得名。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去的那天不知為何關門了。沒能進去。








 




















城堡對麵,羅馬台伯河上的天使橋,也是哈德良皇帝時期修建的。那是公元134139年,在台伯河上建築造的一座通向陵墓的大橋,此橋曾用哈德良皇帝家族的名字Elio艾裏奧)命名。該橋曾於1450倒塌,隨後在原橋基礎上得以重建。橋的兩旁本來是沒有雕像的,1535年,教皇克萊蒙特七世Papa Clemente VII下令建造了聖彼得Saint Peter聖保羅Saint Paul 兩位聖人的雕塑。從橋的南端走向北端,還有天使雕像。每一位天使手中都拿著一種耶穌受刑的刑具,有十字架、鉚丁、裹屍布、刑冠等。這些天使個個神態安詳、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勢如飛鶴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中國敦煌莫高窟裏的飛天。這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師貝爾尼尼Bernini策劃並與其徒弟塑建的。




天使堡和天使橋


遠遠望去,城堡頂部是 一座青銅天使雕像;正麵有兩個突出的、像角樓一樣的小城堡,整個外形呈現出五角形狀。










天使堡

至此,我的羅馬之行結束了,還有許多景點沒有參訪, 留待下次補上。羅馬古城保存得如此完好,讓人感覺是在上上個世紀裏穿行。不愧是一座露天的曆史博物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